热门回答:
清承明制。在文化方面也大概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135年。所谓“康乾盛世”就是说的这一时期。然而。从文化方面来看。康、雍、乾三朝的贡献却是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
首先说思想方面。儒家起源于东周。崛起于西汉。成型于唐。发展于宋。固化于明。禁锢于清。所谓“宋明理学”。是儒家发展的高峰。也是逐渐走向保守的标志。涌现出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和王守仁等大师级人物。到了清朝。满洲以武力入主中国。文化程度几近于无。满洲贵族对中原文化不得不持仰视姿态。同时对汉人将其视为蛮夷非常敏感和嫉恨。对于民间存在的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持严厉镇压的态度。对于“井田封建、华夷之防”尤其深恶痛绝。所以钳制思想、镇压反抗是清王朝一以贯之的思想文化政策。乾隆皇帝一力推崇朱熹。而最痛恨孟子。原因只是朱熹鼓吹君主专制。而孟子则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欲置君父于无足轻重之境地”。真是“其心可诛”!
其次说文化。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是思想的实现。中华文化自西周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来。虽然也经历了诸多挫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到了清代。诗词仍然得以延续。但是由于以皇帝为代表的满洲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控制政策。大兴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个“维民所止”的考试题目。就能诛灭三族。牵连无数。读书人战战兢兢。动辄得罪。乾隆皇帝组织大臣编纂《四库全书》。搜集民间藏书。逐字逐句进行“审查”。焚毁过半。美其名曰保存珍本典藏。实则为赤裸裸的文化毁灭行为。对于中华文化无异于一场浩劫。
再次说科举。科举产生于隋。发展于唐。鼎盛于宋明。同样禁锢于清。由于清朝皇帝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非常重视。一力推崇南宋的朱熹。体现在科举上。就是将科举考试的范围缩小到“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得读书人所谓的学问。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更有甚者。将考试文章的格式也固定为“八股文”。进一步禁锢了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自十七世纪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从而导致中华民族从领先世界沦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我认为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期间。在文化方面并没有多少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多于正面。
其他观点:
在满清入关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达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军事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比之下。文化领域却乏善可陈。尤其是大兴文字狱。手段十分残忍血腥。不但堵塞了言路。而且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清朝日趋腐朽、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能说一点没有。比如康熙年间偏撰《康熙词典》。就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乾隆年编修的《四库全书》。也对中华民族文化典藉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观点: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334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文化,满洲,孟子,朱熹,科举,思想,儒家,乾隆,大兴,君主专制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雍乾三帝对中国的文化有哪些贡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承明制。在文化方面也大概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135年。所谓“康乾盛世”就是说的这一时期。然而。从文化方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