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原创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好文

热门回答: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其他观点: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做一些修改。例如在元帅级别。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把它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军兵种元帅。但我们没有照搬照套。只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

大元帅这一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连制服都做好了。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一军衔。所以这一军衔就没有授出。现在。大元帅制服还阵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元帅军衔一共授予了十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

大将军衔也是授予了十人。分别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萧劲光、许光达、黄克城、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

授予上将54人(后来又有王建安三人晋升。所以共有57名开国上将)。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

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在预备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有他时。专门找了杨成武谈话。声称自己为革命做的贡献太少了。不应该授予上将军衔。杨成武将此事报告中央。毛主席说。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是必需的。他当年跟随傅作义将军打鬼子。对国家和民族是立有大功的。解放战争中又在绥远率部起义。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必需授予上将军衔。

除了上述三人外。55年授衔时。有16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也被授予将军军衔。几乎占到了总授衔将军人数的1/10。例如曾泽生中将、张轸中将、邓兆祥少将、林遵少将等等。

当时有人提议。也应该给在北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授予上将军衔。但被周总理否定了。周总理认为。傅作义将军在起义时就是二级上将(相当于55年的大将)。现在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对傅作义将军来说不是褒奖。如果要授衔的话。授他元帅军衔才合理。但他又不符合授元帅的条件。加上当时他又到地方工作了(任水利部长)。所以他就没有被授衔。

李克农从来没有亲自带兵上战场打过仗。但他在隐蔽战线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据传。在李克农上将因病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放假三天。庆贺这位强大的对手的逝世。

洪学智在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军衔制取消。到1988年重新实行新军衔制时。他又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我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在55年授予时。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将军。他的丈夫甘泗淇是上将。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对夫妻将军。

在酝酿授衔名单时。张琴秋、陈少敏、曾志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亲自上战场带兵打过仗的女指挥员也在名单之列。但由于她们当时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所以就没有授成。

韩练成中将是个比较特殊的将军。他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后来由于身份暴露。在张治中的帮助下出逃香港。又辗转千里来到解放区。加入西北野战军。鉴于他这特殊的经历。在授衔前。周总理曾找他谈话。说如果按照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待遇的话。可以授予上将军衔。如果按照共产党解放军的待遇。只能授予中将。周总理征求他的意见。结果韩练成选择了中将军衔。

洪水少将是我军唯一一个外籍将军。他是越南人。在越南人民军里。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少有的双料将军。

叶飞上将出生在菲律宾。他8岁才回到中国。虽然他回国了。但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国籍。所以。他是我军少有的双重国籍的将军。除了他之外。还有中将卢胜、少将庄田都是出生海外的华侨将军。

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少将左齐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嫌自己军衔低。哭鼻子。闹事。这样的事在当年也的确发生过。例如原来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长的苏静。还有钟伟这两名少将就因自己的军衔问题闹过情绪。

许世友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时。也很不服气。他找到周总理。说凭他的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才合适。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粟裕也才是大将啊!结果许世友无话可说了。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他当时是粟裕手下的一个兵团司令。55年授衔时粟裕又是总参谋长。职务比他高。他哪里好意思在军衔上与自己的上司看齐啊!

有人嫌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嫌自己的军衔高。例如说粟裕。本来是打算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但被他推辞了。毛主席曾夸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粟裕高风亮节。”大将许光达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过高了。因为在红军长征时。他正在苏联养病。所以他认为在党和军队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与之共患难。实在有愧于大将军衔。所以他写信给中央。建议授予他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改授他人。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建议降级别。这回中央采纳了。许光达就成为解放军里唯一一个戴着大将军衔。却领着上将待遇的将军。

徐海东大将也曾提出过降衔的事。他在1940年之后就一直在后方养病。没有上前线打过仗。所以他认为授予他大将军衔不合适。但中央还是根据他对革命的贡献授予他大将军衔。


虽然当时中央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加授衔。但也有例外的。在55年的时候。陈毅和贺龙都已经到地方工作了。他们一个是外交部长。一个是国家体委主任。都不在军队工作了。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这特殊情况与我军的发展历程有关。在红军时期。我军主要有红一、红二和红四三个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有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如果不授予陈毅和贺龙元帅军衔的话。那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那就太对不住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了。

在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将领。如粟裕大将是侗族——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他一直以为他是汉族。等到他去世后才被确认是侗族。如果当时能够确认他是侗族。按照我党我军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那样我军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元帅了。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韦国清上将是壮族。韦杰中将是壮族、阿沛.阿旺晋美是藏族等等。

在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也曾经想再次给指挥员们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连名单都拟好了。但在审议时没有被通过。后来。元帅和大将军衔被取消。让这荣誉永远留给了55年那20名高级将帅。88年的新军衔制。一开始。上将军衔还分为一级上将的和上将两个级别的。但在授衔名单中由于意见不统一。虽然设有这一军衔。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将领被授予过。93年我军正式取消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封顶。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他观点:

追寻历史真相。我是悍马狂飙。为什么朱德元帅是无可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与毛泽东并列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论战功。他不及彭德怀、林彪;论资历。人民军队诞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而贺龙当时的地位还在朱德之上。参加南昌起义的有六位共和国元帅。他甚至不是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我们一般人了解的朱总司令只有井冈山会师。朱德的扁担。那么。为什么朱德元帅会有如此的威望和地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口中“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永远的红司令”呢?

这就必须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缔造人民军队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始说起了。这是奠定总司令地位和威望的里程碑。

毛泽东和朱德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曾以“朱毛”之称传遍中国大地

在南昌起义之初。组织、指挥起义的领导核心成员里都没有朱德。他在南昌起义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在起义之中没有多少自己的基本盘部队。起义军主力11军有8个团。由叶挺指挥;贺龙所部20军6个团。这是起义部队的核心力量。朱德手下只有20军官教育团3个连加南昌公安局2个保安队。总数不到500人。只是在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中。时年40岁的朱德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1926年的朱德

所以起义开始。前敌委员会分配给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的方式拖住南昌城中的敌军两个团长。让起义顺利进行。起义成功之后。成立了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但这只是个架子部队。连军长都没有。在起义军南下广东的时候。朱德做的是先遣部队的任务。他后来回忆说:

“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澎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三河坝分兵大放异彩

而真正令朱德大放异彩的是随后狙击敌军追击的三河坝分兵。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时蒋介石等调集优势兵力对其围追堵截。于是南昌起义军在9月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带领主力直奔潮汕。朱德则率领4000余人在当地狙击追击而来的钱大钧部。

三河坝狙击战。4000多人与3万多人的钱大钧部血战三天三夜。伤亡过半。本想追随主力部队。但半路遇到溃退下来的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残部200多人。才知道主力已经失败溃散。起义军的领导人已经分散隐蔽撤离。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

油画 南昌起义

此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和上级的联系全部切断。到处都是敌人。军心涣散。2000多人根本没法生存下去。于是思想上、组织上十分混乱。有点人提出散伙。此时。朱德显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定和革命精神。他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主张隐蔽北上。从山区穿插到湘南去。

被失败打击茫然无措的人们听从了这一意见。但随后革命的艰苦性就体现了出来:10月16日。队伍走到福建武平。还有2500人;17日击退追敌之时就只剩下1500多人了。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遇到敌人阻击。危急时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终于击溃敌人。朱德手持驳壳枪站在绝壁之上指挥后续部队通过他杀出来的隘口的英姿。给部队指战员留下极深的印象。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然而情况还在恶化。到了10月份部队还穿着单衣。经常遭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饥寒交迫。官兵要经常饿肚子。没有给养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差。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各级主官和干部开始离队。原本完善的军政指挥体系崩溃了。在10月底到达江西安远天心圩的时候。师以上军事干部只剩下朱德一人。政工干部全部离队。还拉走了部分队伍。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指导员陈毅。部队仅剩下800多人。林彪带着几个黄埔四期的连长找到陈毅。主张穿着便衣去上海找组织。

名垂史册的“天心圩整顿”

此时。朱德站了出来。

他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对部队指战员指出: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军也失败了。但革命依然要继续。要革命的跟着他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中国革命此时就像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但终将会迎来1917年革命的胜利!他讲了一个多小时。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念鼓舞着沮丧的人们。陈毅也讲了话。提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能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也能经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的英雄;王尔琢则蓄起胡须。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

朱总司令在对部队发表讲话

这就是著名的天心圩整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德用自己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从此成为这支部队无可争议的领袖。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为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下辖一个士兵支队。3个步兵大队。一个特务大队。军官编为一个教导队。这就是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部队的最后火种。

而这一点火种的800人里面。就有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的核心力量之一。

后来。朱德又在组织、纪律、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庚整编”和“上堡整训”。这就是与毛泽东的“三湾改编”齐名的“赣南三整”。“赣南三整”在解放军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三湾改编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朱毛”二人分别独自对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的宝贵探索和巨大贡献。

井冈山会师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红军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

再往后。1928年1月。朱德、陈毅又领导了有百万之众参加的湘南暴动。到1928年4月。800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正规军和8000多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此时原井冈山的部队还不到2000人。从此。“朱毛”便化作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鲜明的符号。成为胜利的象征。

朱德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了“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无人可以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正是因为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成为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印证了一句名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意中人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2:09

    军衔,南昌起义,上将,野战军,朱德,元帅,陈赓,兵团,大将,部队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2: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2:09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