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原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

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早上起来都懒得梳头。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就在家待着。偶尔住着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没兴趣。就连新磨好的镜子都懒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写的书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忆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时候的的事越来越回忆不起来了。最大的乐趣就是闲聊。想着还有时间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叹的确是伤感了些。也消极了些。但是。却道出了晚年的无奈。作为老朋友的刘禹锡看到白居易写给他的这首感叹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无可奈何的诗句。自然要宽慰一番。所以。刘禹锡的“回信”写的比较平和。用对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对和乐观心态给老朋友白居易“宽宽心”。这首诗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非常著名的的诗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对于晚境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个境界到了晚年。必然会变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其他观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有“诗豪”美誉。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观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诗豪”刘禹锡的手笔。“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太阳落山时光照在桑榆树顶。因而也指日暮。即日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落山了就迟了。它还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铺满整个天空。很显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白居易的哀叹

我们今天能看到刘禹锡这两句如此遒劲的诗句。不得不感谢一个人——白居易。这两人晚年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写诗唱和。有一天白居易发现自己老了。就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送去。刘禹锡展开来信一看。只见头两句写着: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一看乐了。原来这老小子说:你我都老了。还要问自己。老了是什么样子。刘禹锡也很好奇。老了是什么样子。就接着往下看: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说的是什么呢?白居易说:眼睛干涩。每到晚上第一个上床睡觉;早上起来也很慵懒。连头发都不梳。有时拄着拐杖会出去溜达一圈。大多时候都整日关着门呆在家里。镜子也不敢照了。怕看见自己满头的白发;字太小的书也不能看了。眼睛实在不好使了。越来越珍重老朋友了。跟年轻人越来越玩不到一块去了。只有和你能说一些知心话。我们相见还有机会。

刘禹锡一看。这老家伙写得也有点太颓废悲观了。这怎么能忍?这完全不符合我“诗豪”的性格嘛。于是就挥笔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以劝慰朋友。

刘禹锡的劝慰

刘禹锡提笔先写了两句: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哪个人不顾虑自己变老。当我们老去时又有谁可怜了。刘禹锡的意思是。老小子别向人卖惨。没有人会可怜我们老了。接着他又写到: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我们确实老了。身体消瘦。衣带缩了一圈又一圈;头发掉光了。发冠都戴不住了。经常歪着。现在书也不敢看了。要爱惜眼睛啊;年老体弱。经常看病。延长寿命。勉强活着。但是我们: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这是年轻人不能与我们相比的。我们不仅经历过许多事。而且对很多事情特别熟悉;我们看人。一看一个准。那眼力劲可谓是快准狠。就像看大河一样清晰明了。刘禹锡知道老年人的弱点。更明白老年人的优势。他接着写到: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细细想来。我们都很幸运。不再为年老忧虑。就是无尽的自在。最后他趁热打铁。写成了这千古名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勉励朋友。不要老说自己老了;就算老了。我们还可以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硬汉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记得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也不会打败他。”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桑地亚哥。巧合的是这位“硬汉”也是位老人。

桑地亚哥与其说是在与鲨鱼作斗争。与大海作斗争。与自然作斗争。不如说与自己的衰老作斗争。在这种斗争。爆发了作为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创造新的自己。年老的桑地亚哥向人们证明。他不是一个垂垂老矣、坐吃等死的老头。他向人们证明。老人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中外文学可谓是殊途同归。谁能想到中国唐代的诗人刘禹锡。与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老头桑地亚哥。竟然如此相像。他们从没停下人生的脚步。即使步入老年。别人都准备安享晚年时。他们还想着创造新的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不知道海明威有没有读过这两句诗。如果读过。我想他肯定会将刘禹锡作为知己。

其实这种精神不止刘禹锡、桑地亚哥有。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龟虽寿》中就写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也有着不服老的念头。他仍然在自己年老时。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那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反观我们的现实。则是可悲的。年轻人中竟然流行老年文化。才过20岁就将“老了老了”挂在嘴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许多人在工作中。总以自己老了为借口。推三阻四。不肯承担责任。缺乏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也许我呆在小地方。眼界狭窄。看得并不全面。这可能只是我们这个小地方的问题。如此最好。真不希望中国的大好青年们。年纪轻轻就颓废不已。如在暮年。我们人人当奋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要有刘禹锡壮士断腕的勇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管过往是好是坏。过去的就是“沉舟”“病树”。不必为它惋惜。也不必为它而骄傲。人生需不断努力向前。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即使年老。也敢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47:52

    刘禹锡,桑榆,白居易,莫道,自己的,海明威,这首诗,晚年,的是,两句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47:52

    没想到大家都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47:52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