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情诗《无题》。
南朝宋的刘义庆写过《幽明录》。它讲述了“刘阮遇仙”的神话故事。东汉的刘晨和阮肇的人去天台山采药迷了路。结果遇见两个绝色女子。于是他们就在山中生活了一段时间。春天来了。他们想念家乡。可是当他们回到家后却发现。山里一日地上一年。尘世中的人已是自己的七代之后。后来。刘晨和阮肇又返回去寻找仙妻。却怎么也找不到。
“刘郎典故”由此而来!后世文人也就常在诗词中引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李商隐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和怅惘。
有趣的是。虽然李商隐对爱情表现出了哀伤和惆怅。但他的这两句诗。却成就了一段姻缘。
宋仁宗时期的宋祁。出身王族后裔。不但是富二代。还是状元。龙图阁大学生。史馆修撰。更是《新唐书》的作者之一。
他将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引用到自己的一首词中。于是感动了皇帝。赐给了美人。
据说有一天。宋祁走在街上。遇到了皇宫宫女的专用车队。突然一个温柔甜美的声音传入他的耳中:“小宋?!”他不禁循声望去。刚好看到一辆车上的车帘被轻轻放下。此情此景。让宋祁巨星心生涟漪。文思泉涌。遂作诗《鹧鸪天》。
该首写尽了相思之意。再加上名人效应。这首词就广为传诵。自然也传到了宋仁宗那里。他就派人把当事人都叫去询问。最后找出了那名女宫。成全了他们的姻缘。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一句“来是空言去绝踪”是虚写。主人公对情人来去无踪的叹息感慨。第二句“月斜楼上五更钟”是写景。梦醒后周围是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
两句若即若离。互为映衬。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就能领略它的意境。
远别数年。无缘相会。梦里忽得相见。但一觉醒来。却又踪迹难寻。只有空中的一轮斜月正照在楼阁上。远处传来了悠长凄清的晓钟声。而梦醒后的寂冷却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虽然在梦中得以相会。但也免不了离别之苦。从相会到分别。这样的梦更平添了锥心的伤痛。强化了刻骨的思念。
“书被催成墨未浓”。梦醒后。强烈的相思之情驱使自己迫切地写信。根本不会去注意墨汁的浓淡。书信写成。才发现原来连墨也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是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消逝的梦境和室内的景象在朦胧的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恍惚间感觉情人真的来过。还留下了依稀的余香。
幻觉消失了。随之涌来的是无尽的空虚与怅惘。尾联是梦境与实境的交叉。借刘晨重寻仙妻不遇的故事。刻画了爱情无法逾越的距离。李商隐以“梦”写“情”。用典精巧。从感慨叹息到追忆梦境再到离别之恨。使全诗充满了迷离朦脓之美。
其他观点: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什么典故?如何理解?
一、典故的出处
(原创)刘郎的典故出自《幽明录》。据传东汉时期。刘晨和阮肇二人到天台山采药。迷路回不到家。遇到两位仙女姿质绝妙。留下刘晨和阮肇居住了半年。回家后。世上已过七世。之后又到山中去寻访。再也沒有见到了。后来用作吟咏艳遇的典故。诗中作者以刘郎自比。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中的的第一首。大家都知道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是歌咏爱情的诗。这首诗也无例外。
二、全诗和词语赏析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尽。
书被摧成墨未浓。
焟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词语赏析:
“空言”。空话。
“书被摧成”。情急促使奋笔疾书。
“焟照”。烛光照着。
“金翡翠”。指用金丝绣成的锦被。
“麝熏”。熏炉里散发出来的麝香的味道。
“微度”。徽微地透过。
“芙蓉”。绣有荷花的床帐。
三、试译如下:
曾经誓言还会再来。
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一去便杳无了音讯。
看看那窗外那月色。
一眼望去朦胧胧胧。
只有远处隐隐约约。
传来那凄凉的钟声。
刚刚还是在睡梦里。
我含着眼泪呼唤她。
她仍然不肯再回来。
在这短暂的相聚里。
恍惚这般聚散匆匆。
醒来后我奋笔疾书。
这一腔真切的情怀。
等耐不到将墨磨浓。
那残烛微弱的光照。
照着我半笼着锦被。
熏炉里点燃的熏香。
香味飘进芙蓉帐中。
刘郎曾经到过蓬山。
而今只恨蓬山遥远。
当年刘郎蓬山遇仙。
我离蓬山千重万重。
四、全诗赏析:
晚唐时期诗坛逐渐寥落。李商隐的诗却是西斜夕阳的一抹余辉。有如夕阳黄昏的暗晦朦胧之美。纸墨染就了色调。幽深的意境在他的《无题》诗中读来暗然伤神。这首诗在虚幻和现实中。酿造出一种痛断肝肠的意境。
“梦为远别”是这首诗的主题。当梦醒。梦中的踪迹再也寻找不到了。只有天边的斜月和远处暮钟传来凄凉的声音。
回想起还在梦中的时候。忽然相聚又匆匆离别。看到你远去的身影。我含着泪。拼命地呼唤。可怎么也唤不回你来。梦醒后。我急忙铺开信纸。等不到将墨磨浓。就与你奋笔疾书。
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在梦中与她短暂相聚。从梦中可见作者思念之苦。尾联“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千万重”。抒发出远隔之恨。诗中虚幻和现实结合。来去空绝。月儿斜洒。淡淡地笼照;梦被离别的泪水啼醒;书被难以控制的情感摧成。残烛、半盖着的翡翠锦被以及炉中散出香气。透过芙蓉帐;更隔道千万重的蓬莱仙山。这一切景和物。描述出作者思念之切。含情之深。同时透露出作者在幻实之间的凄苦、孤独、寂寞和愁怅的心情。让人感慨万千。这种悲凉的心情。我们在作者的《无题》诗中都能读出来。可以说。商隐先生是自古以来苦吟爱情的佼佼者。
以上是本号对这首诗的解读。希望爱好李商隐爱情诗的朋友一起共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观点:
李商隐又一首比较著名的情诗。却写得很典雅浪漫。
1 出处: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意思:说好的约会却成了空言。你再也寻觅不见;夜半醒来。 斜月空照。听得见晓钟初鸣; 梦里又一次为你的远去而哭泣 醒后。相思成灾仓促写信。水墨未干;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 麝香微透芙蓉似的纱帐; 刘郎怨恨那蓬莱仙山的遥远。而我与你隔着的却不止是一座蓬山。
2 赏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开篇即埋怨对方失约。自己失望失落。可以想像到这样的画面:他们之间曾经相爱。离别之际订下重逢之期。今夜。诗中的他痴痴等待爱人的到来。但天快亮了。还不见爱人踪影。当初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言。爱上的人一去杳如黄鹤。月光下。独倚西楼。望穿秋水。一个伤心。失落的痴情人如在眼前!
“绝”:既是对方消失无影无踪的不解与埋怨。又掺杂着欲说还休。欲断还连的忧虑与无奈。伤心与失望。又让人猜测失约的一方遭遇了什么才会如此决绝。可见主人公是痴情的。而失约的人也未必无情。否则不会订下重逢之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带着失望与无奈的主人公入了梦乡。又梦见为和爱人远别而哭泣。千呼万唤也留不住离去的身影。醒来赶紧写信询问信息。倾诉情怀。因为心情太急切。墨尚未研浓书信已写就。梦里梦外的伤心不断。主人公深深为情所困。
这一句中书墨未浓的急切更让人心疼主人公几分。是什么样痴情的公子或佳人欲书信传情。如此雅致而情深!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环视四周。烛光半笼罩着镏金的翡翠色屏风。绣有芙蓉花的床帐微微散发着麝香熏过的幽香。从色。香两方面写居处的环境。优雅而温馨。这里也许是两人共处过的地方。而今灯犹可见。香犹可闻。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剩下冷清。孤寂。
烛光半照。芙蓉帐暖。可见是一个精致而高雅的环境。可以想像相爱的双方也一定是高雅之人。曾经的甜蜜也可见一斑。这一句写自己独处的凄苦。也在回忆曾经的美好。浪漫与孤寂同存。
相对于首颔联的清淡自然之味。这一句要艳丽浓烈得多。似乎带着“芙蓉帐暖度春宵”的轻浮。但李商隐却写得很美。可见。就算是一次简单的邂逅或艳遇。在诗人心中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致于分离。才会如此痛彻心扉。
3 刘郎的典故:
用了刘晨阮肇的典故。刘郎:东汉的刘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说28岁往天台上修仙。阮肇:刘义庆笔下的文学人物。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汉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遂留半年而归。”后来。刘晨又进山找那女子。但仙凡路隔。再也不能相见了。据后人考证。刘晨隐居在天姥山脚的刘门山(今新昌县)。娶妻生子;而阮肇则看破红尘。云游四方。不知所终了。
蓬山:神话中的蓬莱仙山。《汉书》:“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相传在渤海中。”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借刘晨的故事暗示两人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刘晨和他钟爱的仙女已是仙凡异路。故恨蓬莱仙山太遥远。而诗中主人公与相爱的人更是相距“一万重”了。造成良缘阻隔的或许并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诗人无法言明的社会原因。从今后。可能再也难相见。深爱和对爱的绝望纠缠在一起。有情人后会无期的痛苦在诗的最后流露无遗。
诗人用了典故。显然美化了爱人与这一段恋情。增添了浪漫情怀。而最主要的。仙凡相恋不得。又预示着诗人的这次恋爱必然也是悲剧的结局。诗人已经接受这样的结果。非人力而能挽回。这一句在叹失恋。其实又在感叹世事无常。甚至是自己满心的期待。满腹的才华。却不被接纳的感伤!
能将一次爱情既写出唯美又写出世味的沧桑。恐怕只有李商隐。没有见面。没有佳人。没有原因的分离。诗人全都没有交代。只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情绪流露以及环境的渲染。却已传达了一个失恋的故事。以及诗人无法言喻的苦衷。便是李商隐的无题高妙之处。
另一更有名的《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比而言。这一首缺了灵动的意象与欢快的约会场景。似乎逊色了许多。但尾联却是高于“走马兰台类转蓬”的直白表达。运用典故的巧妙。已经悄悄隐露了诗人的情绪。含蓄隐晦。还有意境。想像的更要凄美许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63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典故,芙蓉,这一,翡翠,蓬莱,无题,诗人,的人,梦中,万重
没想到大家都对“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什么典故?如何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情诗《无题》。南朝宋的刘义庆写过《幽明录》。它讲述了“刘阮遇仙”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