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赠东林总长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消沉。而是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理性的反思。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体现了诗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这年神宗亲书一纸手札。将苏轼由被贬五年的黄州调往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任团练副史。这对谪居感到郁闷的苏轼来说心情略有缓解。不过团练副使只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虚职。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苏轼的内心这时是既矛盾又复杂。既有对宦海浮沉的愤懑。又有洞悉人世。对仕途充满厌倦。只想随遇而安的淡泊旷达心态。
苏轼去汝州的路上途经江州(今九江)。在江州和久别未见的弟弟苏澈见面。把酒言欢。共叙别情。告别苏澈后。苏轼和好友同游庐山。创作了一系列的庐山诗。《赠东林总长老》就是苏轼众多庐山诗中的一首。
《冷齋夜話》卷七写道:
東坡游庐山。至東林。作偈曰:《赠东林总长老》: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和禅宗渊源颇深。佛经偈颂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首《赠东林总长老》就是苏东坡留宿东林寺。与禅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常总禅师彻夜谈禅说理后写的偈子。
在这首诗里。苏轼采用佛典较多。充分体现了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到宋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中。
“溪声尽是广长舌”意思就是不绝于耳的潺潺的溪流声就像十方诸佛出广舌相。向人们宣示无尽的妙法。从中可以听出一切万法本来寂静。一切万法本来如此。这个是多么美的境界。“山色无非清净身”。《华严经》:“净德内充。名清净身。”山草树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这种境界体现了苏轼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可以从任何事物上洞见人生真谛。
《法华经》:“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説。”
八万四千是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此处形容极多。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体验了八万四千法门。如此充满奥妙的境界和感触。只怕以后难以宣告他人。
苏轼寄情于景。寓意于情。通过溪声山色了解了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既开阔了心胸。又让诗作充满理趣。
总结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羁押以及谪居黄州的窘迫。让苏轼倍感人生虚幻不定。难以预料。政治的排挤和人生的苦难让他开始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冷静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开始追求身心的自在与轻松。把田园当成心灵的避难所。追求陶渊明式的宁静与安然。
《赠东林总长老》便是在苏轼有了这种思想转变后的作品之一。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成败得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而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妙语更是让他实现了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其他观点:
这首《赠东林总长老》是苏东坡写给禅宗大师东林常总的。东林大诗深为赞许。认为己达“悟”的境界。从此苏东坡归入东林门下。正式成为禅门中人。
“溪声尽是广长舌”其意是:无情也在说法。无情在向我们启示人生的大道理。向我们展示诸法的实相。
“山色岂非清净身”是讲:这满目青山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其意是:既然溪声是广长舌。那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川流不息地流淌。都是在说法。他所说的内容该有多少呢?
“他日如何举似君”是说:如何把我们听到的这八万四千偈让别人知道。没有办法。因为这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
苏东坡这四句诗总的理解应该是:
其他观点:
这首诗。猛地一看。一头雾水。读第二遍。还是摸不着头脑。三遍下去。貌似充满了禅机与哲理。
不瞒您说。我是初次接触接触此诗。足足看了十余遍。并且翻阅了一下相关资料。特来回答此问。
先不直接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首诗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并非通俗易懂。直接言讲此诗内涵。恐令人不知所云。本着让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原则。我尽量讲的通俗易懂。并且使用我的赏析方法。让您进入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赠东林总长老
先审视一下题目。
东林。指东林寺。
我想。大多数人一定想起了苏轼另一首诗《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出自于此。
东林寺与西林寺挨的很近。
苏轼与和尚
众所周知。苏东坡通晓佛理。方外之交甚广。和许多和尚都是好朋友。较有名的有佛印、道潜和尚。他们之间有许多轶事。机智且有趣。可见苏轼与佛家还是很有缘的。并且有一定的觉悟。
乌台诗案
许多朋友一定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我认为这是对苏轼的一次重大打击。甚至可以说是其政治舞台的转折点。与此诗稍有关系。简单说一下。
1079年。苏轼去湖州做知州。写了封谢表。瞎嘚瑟。多写了几句。被他人抓住了把柄。狠狠地奏了一本。这事儿闹得挺大的。倒苏的想弄死他。当然也有保苏的。最后有惊无险。被贬黄州。
写作背景
1084年。从黄州改迁汝州。也就是从湖北迁到河南。离首都近点了。自然心情不错。而且我之前提到了。这段时间他在觉悟上有质的飞跃。途经庐山。正好他弟弟苏辙也在那里。然后就游庐山。
晚上在东林寺住下。与常总禅师昭觉就“无情”二字。侃了一夜。次日又瞎嘚瑟。来了一偈。也就是这首《赠东林总长老》。其实就是诗。又叫偈诗。有禅机。算是佛经中的唱颂词。
广长舌
其实没那么复杂。主要知道太多了也没用。咱也不太懂。
这是佛相的一种。就是广长舌相。说白了就跟算命的看面相似的。只不过是佛家的。顾名思义。长舌。就是能说能辩。简单的这样理解就可以了。您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去研究研究。
溪声尽是广长舌
用了拟人的手法。并且巧用佛典。简单地说就是溪水长流不止、涓涓不断。
山色无非清净身
把山喻为佛清净之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一夜就就道出八万四千句禅语。
其实都能看出来。八万四千是虚词。代表多。
但是。这也是引用佛典。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形容极多。出自《多宝塔》: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具体为啥是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用八万四千这个数字?或具体指什么?恕学生我不知。还请高人指点。
他日如何举似人
举似是奉告之意。佛家经常用此词。在这里也就是讲佛法、普度众生之意。
也就是说。昨夜讲的佛法。我全领会了。改天我就去给别人讲。
无情、有情
前文也提到。这是二人对“无情”的讨论。可是。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开始真没看出这首诗与“无情”有啥关系。感觉有点生拉硬拽。这应该是也是我们悟性、境界太低的缘故。
其实从前两句就可看出些许端倪。高山、流水是否有生命?但在世人看来。他们却有着佛性。所以。有没有佛性与生命无关。所以。情也与生命无关。
苏轼后来有一此句:
多情却被无情恼
所以。高山流水可能是无情的。但是观者、听者有意。您能就直接说佛是“有情”或是“无情”吗?自然是不行的。
说简单一些。世间万物有佛法、无佛法或是“有情”、“无情”。在于旁观者。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其实也是关于苏轼与和尚的一件轶事。
和尚看苏轼是一尊佛。苏轼反观和尚是一摊屎。苏小妹听闻。机智答曰:“心中想的什么。眼中看到的就是什么。”
所以。您心中有佛法、“有情”。万物就有之。反之。您心中无佛。把您扔大雄宝殿也是无用的。
情为何物
话又说回来了。到底情为何物?我想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今天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情的定义。而且这也并非一句半句可以说清楚的。更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
苏轼的禅机
大多数人都认为。从此诗可以看出。苏东坡已悟出禅机。领悟了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但是老和尚释证悟有诗: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作者认为苏东坡对于佛法来说。根本还没有入门。
题西林壁
前文答应大家了。要说一说此次游庐山所作的诗。别的不多提了。就简单说一下这千古绝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单地说就是当局者迷。要跳出跳入的看待问题。
我为什么非要提及此诗呢?您再回想一下《赠东林总长老》。做一下对比。很容易看到一个问题。
西林一诗:看山是山。东林一诗:看山非山。可见。佛理并非一成不变。我认为还是那句话。“心中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5-6万开店创业,做什么生意好?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636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轼,庐山,东林,长舌,佛法,长老,西林,无情,佛教,佛典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赠东林总长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消沉。而是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理性的反思。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自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