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叹门头楼外。悲恨相续”。这是王安石写的一首词《桂香枝-金陵怀古》里的一句。
“门头楼外”是引用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台城曲二首》里的典故。
台城曲二首——杜牧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意思是说。隋朝大将韩擒虎奉杨坚的命令攻打南陈都城金陵。大军已经到了城门外。城里南陈主陈君宝还在与美人张丽华在楼上饮酒作乐。
王安石由于变法遭到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包括宋神宗的祖母曹皇太后的指责。被罢相回到江宁。
第二年宋神宗又将王安石调到京城做宰相。不料几个月后。天空中出现彗星。本来是个自然现象。却被多人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大臣们都指责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极力辩解也无济于事。宋神宗又一次将其罢相。
王安石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江宁(南京)。写了这首《桂香枝-金陵怀古》。“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是抒发自己对宋朝内忧外患国情的担忧。更是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其他观点: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该词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
“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有人说。张昪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昪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附录原词: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其他观点:
题主好。我来就王安石的这句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这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语出自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篇入选了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其中的“叹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的诗作“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同时也是运用了一样的典故。
在隋朝初期。韩擒虎奉命统兵灭陈。当他已经攻到了金陵城南门朱雀门时。陈国后主陈叔宝还和宠妃张丽华在结绮阁上面寻欢作乐。浑然不把身死国灭当做一回事。最终都被隋军俘获。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其实两次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并且用的都是陈后主的典故。这句“叹门外楼头”是第一次。在结尾处是第二次。在同一首词中两次化用相近典故是不常见的。这里一方面有王安石和杜牧的相近遭遇;另一方面。则是王安石要借词表达的一些个人情感。
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一、金陵自古帝王州。为何前有杜牧。后有王安石。在凭吊古人时没有“坐断东南战未休”的豪气。只剩下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怀?
杜牧生在晚唐。王安石生在北宋。两人之间相隔了五代十国。共有200年的风风雨雨。但纵然时光流逝。两人在登上金陵城墙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仍然是陈后主的种种荒唐事。
先说杜牧。他生在晚唐。那时庞大帝国曾经万国来朝的景象早已风流云散。只剩下了国势日衰、军阀混战、党争不断、民不聊生。早年的杜牧颇有志向。尚未沉入“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温柔乡中。他忧心于朝中政事和国家前途。看到了统治者的昏庸、藩镇的威胁和边患的频繁。于是在登临金陵城时。写下了我们上文提到《台城曲二首》中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以及王安石后文化用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的情感与杜牧相似。一般认为。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写于他任江宁知府时期。但史书记载王安石曾经两任江宁知府。一次是英宗时初任知府。第二次是神宗时罢相后退居江宁。中间相隔九年。没有明确论据证明这首词到底写于何时。
我认为。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写于第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期间。
王安石在神宗年间第二词被罢相后。不得已退居江宁。政治生涯基本已经走到了头。但同时他主持的“新法”尚未完全废止。对神宗皇帝和朝中的变法派仍怀有一丝希望。这也是《桂枝香》全词上半阙风光无限。下半阙忧心怀古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化用杜牧诗句的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南朝陈后主。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要在金陵城举反例。陈后主实在是一个最佳人选。
王安石先化用“叹门外楼头”。再化用《泊秦淮》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前后典故呼应。一写陈后主灭国时的荒唐。二写后代人不知以史为鉴。仍然在重蹈覆辙。
可以说。杜牧和王安石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要表达的情感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伤心国事。借古喻今。展现了忧国忧君的情怀。
二、《桂枝香》一词写景雄阔秀美。章法气象森严。用典自然贴合。风格沉郁悲壮。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高超技艺。是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上面我们具体说了杜牧和王安石在两处用典的异同情感。这里结合《桂枝香》全词。对王安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简析。
王安石的这首词同样采用了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抒情的写作手法。先看上半阙写的景色。
开篇点题。词人在深秋时登上了金陵城楼。天气清凉怡人。直接写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用词精炼。却又朗朗上口。接下来。词人极目远眺。看见了了白练一样的长江。箭簇一样的青峰。夕阳下的小船、酒旗、画船、白鹭。将一时间的眼中所见全部描绘成了一副画面。气度雄壮宽广。视野开阔旷远。最后以一句“画图难足”表示自己不能尽述。但美景已经尽为读者所领略。
下半阙。词人进入了吊古抒怀关节。用“念往昔”进行登高后感慨的自然过度。然后使用第一个典故。表述金陵曾经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嘲讽陈后主和妃子们的荒唐无度。“悲恨相续”是对历朝历代的慨叹。后人不知以史为鉴。总是重蹈覆辙。令人在遗恨之余心生叹惋。
接下来。词人写六朝旧事都已随风远去。除了寒烟、衰草再看不见什么景象。然后使用第二个典故。说明如今的商女。还在歌唱着《玉树后庭花》。但这里并非单纯对商女的指责。词人的真正喻意是统治者只知享乐、不知作为。才导致了金陵城乃至各地靡靡之音泛滥。一派颓靡景象。
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堪称代表作。展现了词人的立意和胸襟。“拗相公”的气度和革新大家的水平一览无遗。重要的是。他没有感怀自己罢相的忧愁和无奈。仍然在关心国家安危。在关心朝廷政事。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心胸豁然扩大到了家国天下。尽显词人风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68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金陵,王安石,门外,桂枝,神宗,杜牧,后主,词人,典故,相续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说“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指得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叹门头楼外。悲恨相续”。这是王安石写的一首词《桂香枝-金陵怀古》里的一句。“门头楼外”是引用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台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