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见过几个版本全是:树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未曾见过:林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
另:桃花带雨浓。有的版本为:桃花带露浓。
又:友人知所去。有的版本为:
无人知所去。总述以上。我认为年代久了。多次翻印。以错承错。不足为奇。
其他观点:
李白的诗句\"树深时见鹿\"。频频改来改去。不但说明诗人在对待谴词造句方面非常严谨。对于自已的作品和读者也是很负责任的。
在一首诗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已的思想。意境。作者常常会选擇最形象。最确切的字或词。所以有时会在其意思相近的字或词中选来选去。最终选取最妥贴的字。使诗句更加形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的诗人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应试的路上。在驴背上忽然想起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为了更形象。更妥贴。便在驴背上反复作着推和敲的动作。这种情形正好被主管京城事务的地方官韓愈看到了。便好奇的问贾岛。听了贾岛讲的原委后。韓愈考虑了一下便给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没料想这件事后来竟成为\"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
和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宋代的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州》一诗。其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初始诗人想用“过\"。后来又改为\"到“。”入\"。\"满\"……等。经过多次反复。最后才确定用\"绿“字。
由以上事例。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在用字上是非常讲究和严谨的。李白将\"树深时见鹿\"。改为\"林深时见鹿是很正常的。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
其他观点:
“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虽然“树”和“林”大致都是指葱葱树木的意思。但是在诗句或文章里。所描述的意境还是存在着差异。
这句诗里的“树”深。指的是一棵或者两棵。五六棵。也可能是一排。两排。意思是比较高大茂盛的树。同时诗人所处的意境相对比较空旷。也许是在长着两排高大树的道上。或是在有着稀疏农舍和大树的村庄里。或者是有几棵茂密大树的山脚下。有清澈泉水的山涧里。时不时的看见飞奔的小鹿在树荫下。草丛里穿梭而去。或许诗人是描述一番美丽的山村农家田园风光呢。它的意义不止只在于描述几棵树。还有农舍。芳草。山涧的溪水。或许还有鲜花。农家的鸡鸭。活蹦乱跳的小鹿。田舍。这就要我们结合整句诗和精炼的文字去理解。
通过诗人精简。加工的文字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他是要描述怎样的意境?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
每一个字。每一句。都给它赋于正确的解释。因为古诗本来就比较短小精悍。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过的。我们怎样才能把经过提炼。精华的诗句的意义给它赋于生命力的表现出来。如一幅真实。自然。美丽。有饱满的感情。有色彩。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卷呈献在你的面前。
“树深时见鹿”。这句诗是写景的。那如果将“树”改为“林”。意境总是会欠缺一些。甚至意境会改变。还会显的呆板。单调。只是看到一片茂密整片的森林。看见欢快的小鹿时不时的在树林深处间穿梭飞奔。没有了山涧。桃园。农家的那种悠然的意境。也少了田园。生活的气息。这是我的理解。谢谢邀请。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686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意境,诗人,诗句,山涧,小鹿,李白,想用,妥贴,是在,农家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见过几个版本全是:树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未曾见过:林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另:桃花带雨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