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仅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还在,为何还会败得那么惨?
原创

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仅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还在,为何还会败得那么惨?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感谢您的邀请:“土木堡之变”是导致了明朝的国防政策。由主动积极的“攻式防御”变为被动“消极防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成祖朱棣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两人都有雄才大略。也都善于从战略上看待北元余部对明朝北部边疆的袭扰问题。

明成祖与明太祖一样。都试图采取以武力相讨伐的方式。以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蒙古各部势力。以便消除这一心腹大患。但是却都没能实现这个目的。

即便是明成祖的屡次北佂。也没能结予蒙古各部势力以致命打击——辽阔的草原。给了蒙古各部势力极大的回旋余地。蒙古各部力量可以采取有利就进攻。无利就避战的方法。来拖垮明军。朱棣的几次北佂取得的战果有限。蒙古各部力量仍然是比较强大的!而实力尚在。则雄心难消。蒙古各部力量试图恢复故元对中原统治的企图心一直都在。

在明成祖之后。继任皇帝没有太祖、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他们那样的血性。所以更多的是采取“守式防御”的办法。依靠长城为依托。抵抗蒙古各部力量的袭扰。而在明英宗时期。由于这位皇帝既没有先祖的本领。又没有先祖的自知之明。迷信王振的鬼话。轻易深入草原深处。最终被实力强大的也先给打了个全军覆灭。

其他观点: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与瓦刺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明军一败涂地。最终在土木堡战败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枢全部覆灭。而此时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过二十多年。那么。还处于强盛时期的明军。为何不敌数万蒙古军呢?

宦官王振。应当要对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失败负起责任。明英宗极度宠信王振。甚至让一切军政事务都交由王振决断。然而王振并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他组织不当。导致前线的明军混乱不堪。王振独断专行。拒绝其他文武大臣插手军政事务。搞得众人怨声载道。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王振在退军时担心大军损坏他的庄稼。因此屡次修改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最终被瓦刺大军追上。明朝骑兵为断后几乎全军覆没。

在选择撤退路线时。许多人一再要求撤入居庸关。然而王振却一意孤行。将残存部队带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终导致明军陷入包围。这才有了“土木堡之变”。尽管有许多人认为王振不过是替明英宗背锅。但王振一路上指挥失误。他作为指挥者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王振错误的指挥并不是明军惨败的唯一原因。明英宗的仓促准备亦为明军的失败埋下伏笔。明英宗朱祁镇热衷于指挥战争。但他的指挥能力却远不及他的先祖。在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刚刚指挥数十万明军进攻西南叛乱的麓川土司。尽管明军损失惨重。但明英宗还是因为成功平定叛乱而觉得自己堪比先祖。

瓦刺统帅也先犯边以后。明英宗跃跃欲试。他坚持御驾亲征。且极为仓促的集结部队。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只用了两天。不仅粮草没有备齐。就连明军编制都十分混乱。一路上军纪松弛。明英宗甚至被迫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整顿军纪。这样的军队。如何是蒙古人的对手?

而更致命的是。明英宗不仅没有指挥能力。还刚愎自用。明朝文官集团势大。明英宗希望用这场战争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进行权力清洗。从官员们手中夺回实权。为此明英宗将权力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太监王振。然而不管是王振还是明英宗。都不擅长指挥军队。可是朱棣留下的众多贤臣却无法参与军政事务。《明史》记载;“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实际上不是张辅等人不敢言。而是不能言。明英宗已经将他们踢出权力中心。明英宗带上他们不过是顾及面子。实际上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权。这就导致明军在溃不成军时。却没有一位大臣能站出来力挽狂澜。

而且。明军号称二十万精锐。但其中水分极大。在土木堡之变前。西南麓川土司掀起叛乱。明英宗命京营大军与九边精锐前去平定。不久以后福建又发生叛乱。神机营主力前往平定。这两场战争历时数年。明军虽然平定叛乱。但也损失惨重。

明朝羁縻卫所制度的衰败。也是明朝失败的原因。明朝的边境政策本就存在问题。朱棣借用朵颜三卫时又承诺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封给他们。这就导致明朝北部的防御线出现缺口。而且明朝的“羁縻卫所”制度在明成祖时就已经逐渐衰落。明英宗继位以后。长城以北的许多土地被明朝放弃。卫所南迁。明朝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纵深。只能依靠长城进行防守。

同时。瓦刺在朱棣北伐以后迅速发展起来。明成祖的北伐虽然让瓦刺损失惨重。但终究没有彻底解决瓦刺。当明军退军以后。瓦刺再次活跃在明朝北方。在朱棣时期。蒙古存在鞑靼和瓦剌两个势力。而明朝又增添了朵颜三卫。此时的明朝相当于主宰者。这三股势力必须达到平衡。谁的势力一旦过于强大。明军就会插手进行削弱。鞑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陷入内斗。自然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然而在明英宗时期。明朝的北方势力不断收缩。瓦刺趁机坐大。可是明英宗由于数次小规模冲突中明军的胜利。而对瓦刺非常轻视。最终中了瓦刺的计谋。

当明军行至大同时。瓦刺佯装撤退。镇守太监郭敬报告瓦刺是为引诱明军深入。然而王振与明英宗依旧一意孤行。坚持北进。前线明军战败以后。明英宗与王振慌乱撤退。却数次更改行军路线。最终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切断土木堡水源。明军饥渴难耐。也先派遣使臣诈和。并主动撤退。明英宗竟不疑有他。王振则下令移营就水。当士兵们接近河边以后。一拥而上。混乱不堪。瓦刺军趁机突袭。明军溃不成军。死于踩踏者不计其数。《天顺日录》当中记载:“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最终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张辅等五十二名大臣都死于乱战当中。这一战导致明军损失惨重。文武中枢全部覆灭。亲历战争的大臣李贤悲叹道:“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可以说。如果不是于谦在北京率领守军与蒙古死战。明朝极有可能与北宋一样。突然覆灭。

因此。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惨败。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明英宗的自大。王振的愚蠢。明军的衰败。都要为这场失败负责。

参考资料:

《明史》

《天顺日录》李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37

    明朝,英宗,蒙古,王振,土木,胡人,叛乱,势力,二十,先祖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仅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还在,为何还会败得那么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37

    其他观点:感谢您的邀请:“土木堡之变”是导致了明朝的国防政策。由主动积极的“攻式防御”变为被动“消极防御”的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