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戏。历史上也确有其事。而且历史上真是的三顾茅庐。比演义更精彩。
三顾茅庐是真的。
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古时并没有争议。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清清楚楚: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人员不用说。就是刘备拜访诸葛亮。态度。是刘备“猥自枉屈”。也就是放低身段、委屈自己。采访次数。写的很清楚。就是三次。不是两次。也不是四次。就是三次。目的。就是咨询探讨当时的天下大事。结果是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出山辅佐刘备。
在古代。三顾茅庐的历史真实性基本没有争议。但是近年来。不少人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重新看待这一故事。认为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
理由是:诸葛亮身怀大才。不可能甘心平庸。坐等刘备上门。一定会主动找刘备。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说三国的易中天。这个易中天虽然能说会道。其实不懂历史。他的错误在于。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揣摩古人。没有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出山。
因为出山辅佐刘备。风险太大太大。
我们都知道刘备最终成就大业。当了皇帝。诸葛亮跟着他。也做到了丞相。实现了人生价值。如果让我们穿越回去。我们很容易就选择跟刘备走。
刘备人马只有数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地盘只有小小的新野县。却要和那些人争地盘。看起来完全没有胜算啊!要辅佐刘备在这样的困境中扭转乾坤、创建大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岂又能不知?
成功的希望太小。失败的风险太大。而且一旦失败。就要掉脑袋。这样的赔本买卖。聪明的诸葛亮当然发自内心的不愿意做!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山辅佐曹操呢?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于汉室。他的思想和感情都不允许他辅佐曹操。
第二。诸葛亮是被诚意打动才决定出山的。
我们推测。诸葛亮原本是认为天下大事基本已经确定。没有闪现腾挪的空间了。与其冒着生命危险出山。不如暂且隐居。保全性命。
如果天下继续纷争不休。他就隐居山林。著书讲学。悠哉悠哉。岂不快哉?
所以说。诸葛亮原定的人生道路其实是很高明的。但是由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从此以后为刘备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劳苦悲壮的一生。大概也不是诸葛亮的初心吧。
其他观点:
《三国志~先主传》中也记载刘备三次造访诸葛亮并和其纵论天下形势“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更有诸葛亮肺腑心迹的《前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些记载证据确凿。刘备三顾茅庐被当做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千古典范。
等客人都走了以后。刘备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淡。手里不停地在摆弄着一支牦牛尾(一种装饰物)。诸葛亮说没有想到志在天下的刘将军只知道编结这种玩意儿(激将法)。刘备才抬起眼皮注意到他面前的这位小年轻。两人经过一谈。刘备发现诸葛亮的确与众不同。是难得的人才。就把他留在了身边。除了《魏略》。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也记录了和这个差不多的内容。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蜀汉皇帝刘禅的奏折。其中任何所涉及到的事情都不能夸大妄言。否则就有欺君之罪。《前出师表》里说到的“三顾”事离开诸葛亮写这篇文章时间间隔二十年刚出头。很多知道事情底细的人都有不少。诸葛亮绝对不能瞎掰(凭他的人格他也不会)。否则会落下把柄被政敌指控。
至于《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具体的情节。包括关羽的满不在乎。有点埋怨大哥小题大做。张飞甚至要烧了诸葛亮的房子。那都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了。倒是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可靠。刘备和诸葛亮单独会谈。又没有现场记录更没录音。怀疑是后来人根据《出师表》而杜撰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观点:
谢邀。史书记载远不如文学作品叙述精彩。历史文献中对于三顾茅庐的记载主要见于陈寿《三国志》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史书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三国志》的记载如下: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可见。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情况。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大家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多来源于小说、戏剧等。不过三姑茅庐的故事经过演变而最终定型。如在《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亮故意不见刘备。到了《三国演义》就成了刘备不在家中了。小说和喜剧的三顾茅庐增添了细节故事。自然比史书精彩。因为史书仅用寥寥数字一笔带过。其细节并没有记载。这也给历史事实的故事化、文学化提供了素材。供文人墨客尽情涂抹了。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84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备,茅庐,先帝,出师表,先主,将军,史书,天下,草庐,益州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顾茅庐”真如《三国演义》这么精彩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戏。历史上也确有其事。而且历史上真是的三顾茅庐。比演义更精彩。三顾茅庐是真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