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
原创

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曾巩的七言绝句《咏柳》好是好。“都说好”可不那么确切。毕竟大家对曾巩文学成就的肯定。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他的散文!大家知道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知道他长于议论、说理透彻的行文风格;知道他的《墨池记》、《醒心亭记》、《思政堂记》等等散文名篇。但是对于他的诗。却和与他同为散文八大家的韩愈不同。并算不上那么很熟悉。

何况这首《咏柳》还和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撞了诗”!结果是——问问吧。几个中国人不知道“二月春风似剪刀”?

然而曾巩的这首《咏柳》毕竟的确也是一首好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到底好在哪里?

1.寓褒贬别善恶

这首《咏柳》乍看是咏物诗。一字一句读过之后就会发现。实质上它是一首讽喻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在文学上。主张先道德后词章。他的散文“本原六经”。遵循古代散文“重道”的优秀传统。怀有积极修身、济世的情怀。

他的诗。亦是如此。《咏柳》因事而发。咏柳的目的是讽刺当时那些势利小人。讽刺他们得志便猖狂的卑劣行径。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这首诗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是曾巩对于时政、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弊端进行的揭露和干预。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文采飞扬。气势顺畅

曾巩在重道的同时。也很重视文采。欧阳修曾经把苏轼做的文章误以为出自曾巩。苏轼文采的汪洋恣肆自是不在话下。由此可见。曾巩的文采自然也是非比寻常啊!

他曾经提出过“蓄道德而能文章”的观点。这个“能文章”就是指的要“文采至美”。他认为“文采至美”是文章得以流传后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本诗开门见山。上去了了数笔就把借着春风的力量狂飞乱舞的柳枝、柳絮刻画的淋漓尽致。一个“乱”字生动的扼住了枝条和飞絮交杂、混乱的张扬画面;一个“狂”字又精准的赋予了这个场景相对应的人格。最后一句“不知天地有清霜”霍然把全诗推向深远的哲理思辨。一个深刻、端正的人生态度就随之呼之欲出了。不仅言之有物。语言还舒展流畅。对仗则工整、稳妥。

3.叙议结合。言之有物。

曾巩的散文一向长于议论。他的文章往往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本诗显然同样也具有这些特点。这首《咏柳》上半部分着力写景。下半部分着力抒发情感并进一步阐发思想认识。章法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可谓深得曾文的精髓!

小结:

曾巩的诗。现存大约400余首。这首《咏柳》是他诗作中较为有名的。虽然他的“诗名”远不及“文名”。但是对于他诗中传达的那些积极、深刻的思想。还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因此才不自量力的写了这篇关于他《咏柳》的赏析。不足之处还望好友们批评指正!

谢谢阅读。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评论、关注吧!

其他观点:

谢邀。我是晴空莽莽。一起闲读诗词。

说起咏柳诗。最耳闻能详的当属贺知章的这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日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曾巩的这一首《咏柳》独特在于把柳条比作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恶势力。跳出了固有意象。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先来说说曾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的曾巩出身世代耕读之家。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文学方面有卓越成就。

曾巩入仕为官。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兴教劝学。政绩斐然。这首《咏柳》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只能从其为官生涯中去寻找。晴空推测可能是在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中途受阻的这一阶段的某个春天。

变法期间。曾巩在治下奉行平反冤狱、打击豪强、维护治安、救灾防疫、疏河架桥、修缮城池、兴办学校、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等为政措施。深受当地群众百姓得拥戴。

看见朝中群魔乱舞。张牙舞爪。曾巩写诗贬低嘲讽。同时也是表白自己坚定无悔的决心。

浅析《咏柳》:表面猖狂。实则后继无力

春日刚刚来临。河边的柳条凌乱不堪。尚且来不及泛起青黄之色。就开始倚仗东风的照拂。飘忽起舞。肆意妄为。猖狂摇摆。

\"倚得东风势便狂\"。透过柳条风中狂舞的行动。仿佛看见了那些小人的猖狂嘴脸。“东风”不再是春天的信使。成为诗人笔下恶势力的帮凶。助力势利小人蓄势待发。

可是连摇摆都要借助外物的柳条能干什么呢?他们只知道挥洒出更多的柳絮。企图遮避日月的光辉。却不晓得。秋天来临时的霜寒地冻。将使它逃不掉枯萎凋零的命运~

“解把飞花蒙日月”嘲讽势力小人的虚张声势的愚蠢行为。掩耳盗铃。柳絮飞花妄想遮天蔽日。实则是后继无力;“不知天地有清霜”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警告“柳条”不要得志便猖狂。终将被清霜覆灭。发人深省!

浅析:与其他咏柳诗对比。曾巩不落熟套

古诗词意象当中。“柳”通常指代春色。还有离情别意。亦或是送别时折柳相赠。贺知章笔下的柳就是春天的代表。春风化雨。春回大地。所以“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仙李白笔下的柳是带着离愁别绪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晚唐诗人唐偓折柳相赠“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千古贤后长孙无垢唯一一首《春游曲》“檐边嫩柳学身轻”则是借用了柳腰的意象。

引申开来晴空甚至产生了一报还一报的想法:

诗中的春柳经不住霜冻。清霜亦会被冬日的暖阳所化。冰雪有消融之时。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运转之中。善恶到头终有报。谁能够笑到最后犹未可知~

其他观点:

问题:

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

前言

曾巩(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不过。他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平。这首咏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谓其不能诗者妄矣

清朝文学评论家潘德舆评价曾巩诗的水平时说:

昔人恨曾子固不能诗。然其五七言古。甚排宕有气。近体佳句.....颇得陶、谢家法。 七言绝句。如“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是凉月一溪潮”。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谓其不能诗者妄矣。 《养一斋诗话》

潘德舆说。 评价曾巩不能作诗的人很荒谬。并且列举了曾巩的一些作品加以证明。其中就有《咏柳》这首诗。

二、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

潘德舆对于列举出来的这些作品。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就是:

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

我们看看这首《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三、倚得东风势便狂

诗人评价某人、某事。不会直接说:

你这个人。稍微得势就太猖狂。看你今天跑得欢。你知道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言外之意。早晚一天你要倒霉。

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七个字写出了柳树的姿态。很明显是暗中讽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而且在“乱条犹未变初黄”的时候。你就猖狂。羽翼未满就不可一世。将来是不是要上天?

第三句 。解把飞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发的漫天都是。蒙蔽了日月。

第四句接着说。难道你不是到天地之间还有清霜吗?

整首诗的意思。是第四句结束后的留白。言外之意是说: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了那个时候。你咋办?

结束语

咏物诗常常人与物合一。 是咏物也是咏人。

同时宋诗又擅长说理。《咏柳》就是借咏物来说理的一首诗。即我们在很多诗词赏析中。常见到某诗被评价颇有“理趣”。

道理不能干巴巴的说出来。通过意象(形象思维)来表达。既有道理。又有诗的趣味。

@老街味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57

    曾巩,东风,咏柳,猖狂,这首,飞花,柳条,日月,文采,诗人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57

    没想到大家都对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57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曾巩的七言绝句《咏柳》好是好。“都说好”可不那么确切。毕竟大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