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原创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好文

热门回答:

解放军中一度有大小陈毅之说。后来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一位是开国少将。

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及1000余名将军。他们被统称为开国将帅。

陈毅元帅。赫赫有名。和朱老总一起上井冈和毛主席会师。成为红四军四巨头之一;抗战时期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有″元帅诗人\"、\"元帅外交家\"之称。相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这里就不过多解释。这是大陈毅。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另一位小陈毅将军。其本名叫佘万能。笔名陈毅。后改名陈沂。因为两人都是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在解放军当中一度有\"大\"陈毅\"、小\"陈毅之称。

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小陈毅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当时他的笔名就叫″陈毅\";1931年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参加了北平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成立北方文化同盟;1933年小陈毅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处五年徒刑;1935年出狱后担任《救国日报》编辑。发表的作品引起了矛盾、夏衍等人的注意;1937年陈毅去了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后进入太行山冀南工作。

1939年春。刚一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1941年任鲁西日报社社长。1942年。小陈毅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代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主管文艺工作。

1946年。小陈毅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后将名字陈毅改为陈沂。后经陈毅老总同意。跟罗荣桓老上级去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由于他带去了大量的政工宣传干部。之后由林彪提议东北局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野战政治部撤销后。陈沂到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谭政要他去当组织部长。陈沂正犹豫时。后黄克诚邀他要去了西满。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并办起了西满日报。

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建国后陈毅担任总政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鼓励创作。发展文艺筹建总政文工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三度作为副总团长去朝鲜慰问。因为陈沂将军一直主管宣传文化和报社工作。所以又称\"文化将军\"。

1955年。陈沂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陈将军与陈元帅擦肩。革命途径截然不同。说起陈沂将军改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陈将军早年上过三所大学。颇有文采曾加入左联外围组织。参军后陈毅将军听说陈老总的名字跟自己相同。很过意不去。革命年代二人并没有机会碰面。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方才如见一面。说来也颇具传奇色彩。见面的地点正好是山东临沂城。

陈老总听说陈将军改了名字。有些不高兴的说:“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中国有大陈毅、小陈毅是可以的嘛。但是小陈毅还是非要执意改名。正好在山东临沂。于是他改名为陈沂。

不久。陈老总新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泝将军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主抓华东地区的宣传公作。正好在陈毅麾下任职。大小陈毅难得的聚在了一起。然而。陈沂将军原来的老上司黄克诚开辟东北即将动身。将军想再次赶赴最前线为革命出工献力。加上与老部队老首长更为熟悉。就主动向陈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陈毅元帅了解后。出于对革命大局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忍痛割爱放走陈沂将军。这才有了陈沂将军在西满、东北、抗美援朝的文化宣传历程。


方国南~1913年。少将(后改名方国安)。

小方国南~1915年。少将。

大李元。1894年生。开国少将。

小李元。1917年生。64年晋升少将。

大李道之。1911年生。开国少将。

小李道之。1916年生。64年晋升少将。

小罗斌。1915年生。开国少将。

大罗斌。1914年生。62年晋升少将。

其他观点:

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一麻袋。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你到大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扭头冲你“哎”。甚至一个家族内。儿子跟孙子。侄子跟女婿都同名。抓狂不?

下面举几对同名的历史名人。再告诉你一个古人多重名的原因。

一对“韩信”同为开国功臣

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二人不光名字相同。还有着相似的结局。后人为了区别二人。只好把“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叫做“韩王信”。

我们熟知的韩信。即号称“兵仙”。将兵“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那位。他是三好生。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地地道道的贵族出身。远不是靠“漂母”救济的韩信所能比。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追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与张良一起投靠了刘邦。因战功被册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这地方太重要。于是将韩王信徙封代地。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屡屡入侵。韩王信力不从心。只好私下跟匈奴人乞和。刘邦得到报信很生气:你这不是卖国求荣的汉奸嘛!

于是刘邦屡屡派使者把韩王信臭骂一通。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这家伙绝不是善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反了个球的。

后来刘邦派柴武挂帅。平定了韩王信之乱。并斩杀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的名将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汉武帝身边的佞臣韩嫣。就是韩颓当的孙子。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熟知光武帝刘秀。还知道当年他就是凭一句“刘秀为天子”的谶语。而起兵获得了天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谶语中的“刘秀”。指的根本不是“此刘秀”。而是另有其人。

谶语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歆”的人。此人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呢。

刘歆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他与父亲刘向。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刘歆还有一个好友叫王莽。因此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紧绑定。

王莽当了皇帝后。刘歆成了新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公”。但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当时有个叫西门君惠的术士。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赤伏符”。说“汉室当兴。刘秀为天子”。

其实那是他们想借助刘歆的影响力。来推翻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歆们的图谋没能得逞。一伙人全都被诛杀。刘歆也自杀身亡。

但后来这个谶言被刘秀“盗用”。移花接木戴到自己头上了。你说神奇不?

连“王莽”居然都有两个

接着就说王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么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了。

“篡汉”自立的王莽无需多言。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个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职位是卫尉。比皇帝王莽大了至少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这个王莽的事迹却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知。他的“出名”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给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了。留下一道遗诏: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政。可就在圣旨宣读后。王忽不干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道圣旨。我怀疑这是一道伪诏。

王忽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关于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钦定的接班人?霍光等人有没有矫诏?后世一直存在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在握的霍光大怒。把王莽召来一顿臭骂。吓得王莽回到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说了算。

两个“杜子夏”靠帽子区别

其实我们也不必为古人重名而担忧。因为大多数场合。人们出于尊敬。称对方的字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这就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不过。称呼字号也麻烦。古人的字号相同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汉成帝时期就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钦。一个叫杜邺。两个“杜子夏”一起站在朝堂。叫起来也很挠头。

怎么区分他们呢?当时的人分别给他俩取了外号。杜邺叫“大冠杜子夏”。杜钦叫“小冠杜子夏”。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杜邺总喜欢戴一顶高大的帽子。杜钦则戴个“小帽”。

不过杜钦听到这个称呼气得想动手打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这么叫。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原来“小帽”并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先天一只眼失明。只好戴个眼罩示人。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如此恶搞。

令人抓狂的“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

除了上述几位名人。如果我们细扒。估计三天也说不完。太多了。再举几个例子:

西汉末年至少有两个陈咸。一个是丞相陈万年的儿子。跟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迹江湖。还有个陈咸专门跟王莽不对付。新朝建立后坚持“不仕王莽”。隐居山林终了一生。南宋时期还有个陈咸。是宋孝宗时的进士。官声相当的好。

汉元帝有个表叔叫王商。曾经官居丞相。后来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害死。王政君有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接替王凤当了大将军。其实同时期还有个王商。是另一支外戚子弟。这三支王氏外戚。一支是汉宣帝的母亲一族。一支是汉宣帝的皇后一族。还有一支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族。

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可能要问。古人不是“同姓不婚”吗?怎么孙女嫁给了同姓?其实古人是“同宗不婚”。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结婚的。比如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中重名的多如蚊蝇。一巴掌能拍死好几只。比如刘章。至少有四个:刘邦的庶子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他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德、刘兴、刘康、刘恭等等。重复利用率都很高。

原本以为现代人水平低。起名字没创意。总在那几个字上打转转。没想到古人也一样。古人多重名的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时代特征使然

历史上重名最多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两汉和魏晋。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崇尚单字名。人们为何有这么个奇怪的风俗呢?

因为自西汉起。儒学成为显学。儒生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先贤如姬旦、孔丘、孟轲、荀匡、颜回、李耳等等。都是单字名。所以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起单字名就是学习古圣先贤。再后来干脆认为。只有二流子才会起双字名。

比如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后来因为谋反被杀。王莽深以为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后来连匈奴人也跟着赶时髦。比如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单于)。就改名为“智”。

其二。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自从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后。西汉兴起“家学”。因此诞生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比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等。掌握了特权的这些家族。子孙后代繁衍速度奇快。因而重名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其三。常用字扎堆的结果

这一点古人跟今人一样。起名字也赶时髦。谁也不会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于是就盯着那二十来个寓意美好的字眼上较劲。

这种现象直到南北朝后期。特别是隋唐。随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微。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字名开始流行。读书也逐渐平民化。那个令人抓狂的重名时期才与我们告别。

其他观点:

三国蜀汉的两个刘巴。一个谋士一个将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4:09

    王莽,刘邦,少将,将军,有个,宣传部,刘秀,元帅,汉武帝,士族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4: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4:09

    解放军中一度有大小陈毅之说。后来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一位是开国少将。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