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一个演员要有的修养?
原创

什么才是一个演员要有的修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们以《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荀彧扮演者王仁君为例。

演员的第一修养:自律和痴迷 王仁君练羽毛球。一打就是十年。岁月这名神偷。在他身边觊觎多年。终不得手。83年射手座的他。身姿挺拔、浓眉大眼、气宇轩昂。 人前光鲜。人后疲惫。是演员的常态。越是这样。越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是一个演员的修养。北野武说过:“演员的一生。就是不断汲取和输出的过程。不能放空。就无法专注;不能自律。就没有状态。”

拍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期间。有一天王仁君研读剧本到深夜。他试图寻找曹操不称帝的“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想着想着。半梦半醒之间。他喃喃自语:“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第二天。是荀彧与曹操彻底决裂的一场重戏。“最终行礼告别的时候。我把剧本中曹公的称谓换成了阿瞒。既显示了荀彧对曹操的友谊。也为他自己舒了一口气:社稷的重负担当已久。他太累了。”

在理解和诠释荀彧这个“王佐之才”时。王仁君真的走心了。在那场戏里。他在原有的台词基础上。增加了半页纸的台词量。他觉得荀彧有必要为其所做的一切正名。大胆的把与曹操之前的“藏”捅破了。卸下所有伪装。“最后的对话是同僚、知己之间的。我把荀彧的理想抱负。他和曹操在理念上的分歧失望。全部叙述出来。这些是原剧本没有的。这样或许可以更具体地表达出荀彧的隐忍和无奈。高尚和仁爱。”

演员的第二修养:照见方能看见

观众和原著书迷。对《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荀彧的人物角色抱有很大期待。但剧本的体量有限。涉及荀彧的才华和功劳的剧情比较少。令人多少有些遗憾。所以。演员能否在固有的情节里。见缝插针的加入一些荀彧的闪光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很有限的条件下。完整的塑造这个人物。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种挑战。

王仁君的高完成度。赖于他对荀彧这个人物的高度理解。

曹操称荀彧是“吾之子房”。是真正的“王佐之才”。荀彧虽比曹操小七岁。却被曹操尊为师长。郭嘉荀攸都是荀彧举荐。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然而。他从来就不属于曹操。荀彧的理想是辅佐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实现国家一统、济世弭乱。匡扶汉室。曹操在外为大汉征伐。荀彧在许昌为大汉守家。他的“道”是中兴汉室。曹操军功累高。渐有不臣之心。“越帮助曹操。就越走向自己理想的对立面。于曹操。他不能帮。也不能不帮;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最终只能选择‘以义灭身。投死为国’。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

王仁君的看见不止于此。

他认为荀彧是朝堂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中的一股清流。史书中的“为人伟美”。碑文上的“瑰姿其表”。诗词中的“荀令衣香”都是对这个人物从容优雅的赞美。传说他喜好熏香。他到人家做客。离去之后三日清香不散。也有说他爱好抚琴。王仁君说:“所以在拍摄这部戏期间。我个人建议增加了一个小情节:在杨彪家中抚琴熏香。来对应荀彧的高洁优雅。”

演员的看见。得益于成长过程中的照见。

王仁君从小对历史很感兴趣。最早接触《三国演义》就是听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他尤其喜欢谋士。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前。我是普通高中毕业。当时选择文科就是因为偏爱历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它能够修正认知、放大格局。”

演员的第三修养:一万小时定律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更新至三分之一。王仁君出演的另一部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杀青了。《知否》讲述了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该剧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各界媒体和原著书迷们的关注。盛长柏作为原著中最受大家喜爱的人物之一。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由王仁君出演这一人物角色。也是众望所归。他本人温润如玉。沉熟稳重的大哥哥形象与剧中人物设定十分契合。能让观众轻松入戏!而他与赵丽颖两人的合影更是惹得众网友大呼“兄妹感十足。很有爱。等不及要看两人互动的戏份”。

几天前。有媒体问他:“你饰演过的一些反派人物。被观众恨得牙痒。心里舒服吗?”

他答:“我不介意饰演又狠又坏的角色。现在很多演员都想出演正面角色。不想出演吃力不讨好的反派角色。可好人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坏人的衬托。能够让大家记住一些角色甚至有人反馈给我“恨得牙痒”之类的这些意见。都是对我塑造人物的认可。但我个人并不喜欢被这些定义局限。希望能塑造出多样化的角色。”

话音刚落。几乎是《知否》杀青的同时。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确定。片中毛主席的人物角色。由王仁君出演。

他兴奋异常。马上进组体验生活。他开始熟读剧本。研究历史。深入革命先驱们曾战斗、生活过的会议旧址、办公室、宿舍等地体验学习。

2018年。可以说是王仁君的劳模、井喷之年。从2008年正式出道。参演首部电视剧《海峡往事》到现在。十年磨一剑。他已经完成了两个“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与王仁君对过戏的人都说。他的眼睛柔时动人、冷时杀人。“眼”技派的昵称由此而来。他说:“一个好演员应该是低调的。应该把张扬的一面留给角色。别人的夸奖。我只会当作自我鞭策的动力。”

外表出众。底蕴深厚。加之谦逊务实的态度。他离聚沙成塔的戏骨级演员。不远了。

其他观点:

这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演技指南。是每个专业演员衡量自己能力的标杆。它从莎士比亚、高乃依、契诃夫那里走来。却影响了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等电影演员。还使得周星驰因它而神魂颠倒、辗转反侧。

它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员自我修养》。这本书不仅让你用新的眼光看待演技。还带领你去解读舞台、荧幕背后的秘密。让你轻而易举地戳穿流量明星的伪装。

在这本书中。斯氏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演技和错误的演技。

错误的演技包括:再现的演技、机械的演技和过火的演技。我们今天在荧幕上所能见到的流量明星。几乎都在示范后两种错误的演技。正确的演技则难得多。它需要演员经历体验的修养以获得真实感。并以动作的修养去形成下意思。最终达到演员的最高目的——生活于角色。

这就要求演员。应当「爱自己心中的艺术。 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

01.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看过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的人。应该都会记得片中出现过4次的这本书——《演员自我修养》。

影片里。这部书是一个不得志的小演员尹天仇励志奋斗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信仰般的存在。书的作者是俄国导演、演员、戏剧家、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1863-1938)。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Konstantin Stanislavski。1863-1938)

与周星驰本人一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初也是一位演员。不同的是。他几乎没有经历过郁郁不得志的落魄生活。他生在富裕的家庭。三十多岁就有了自己的剧院。一生导演了一百多部戏剧。誉满天下。

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经验理论化。创造出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将表演艺术体系化、规律化的大师。

▲《演员自我修养》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译者:郑君里、章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

《喜剧之王》里有一句被影迷们奉为经典的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句话出自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最被忽视而落魄的时刻。他认为。尽管自己演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龙套角色。但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演员。他一定要尽力演好。

这句台词。对应于斯氏经典著作中对演员的定位:「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斯氏认为。小角色一样可以演出伟大。反之。如果演员不够真诚。即便再大牌。饰演最重要的大角色。也只能是小演员。

他所说的「小演员」。就是不重视外在和内在的体验、不去做文本分析的「业余演员」。而在他的理想中。即使最小的角色。也可以成就其伟大。演员的职能正是在此体现。

斯氏曾经感慨。演员这个行当容易让演员迷失自我。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在我们这门事业中诱惑人的东西是太多了… … 经常处在大庭广众间。 表现自己、使自己显得好看。 接受掌声、 接受… … 夸赞。阅读赞美的评论文章等等习惯——这一切都是大诱惑物。(它)会使我们习惯于受人崇拜。 会把我们宠坏。 于是会出现一种… … 抚弄自己渺小的演员自尊心。 使它酥痒的要求。 怀着这种兴趣并且只满足于这种兴趣。 心地就要变得十分卑鄙龌龊 。」

他在一百年前说的这段话。放在今天的影视圈。同样适用。

02.

三大灾难性演技

事实上。现今几乎每个演员都喜欢将斯氏所提倡的表演方式挂在嘴边:将演戏当做生活。遵守生活的规律。追求真实。这种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学派。叫「体验派」。意思是从生活的体验中获得表演的方法。

可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一方式的又有多少演员呢?

或许我们能从老版「四大名著」连续剧的拍摄中找到这样的演员。导演、演员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不厌其烦。据说六小龄童就为了演好孙。养了一只猴子在身边。每天观察。日日学习。

而87版《红楼梦》剧组。不仅让让演员研究分析原著。还让他们同吃同住。练习琴棋书画。提升艺术修养。以便感受角色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说。似乎人人都可以理解所谓的「体验派」。但只要你翻开《演员自我修养》。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点都不了解。

为了让专业演员和业余读者都能更容易地理解。斯氏选择了以小说形式写作这部「演技圣经」。他将自己当成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带领读者一同慢慢破除谬误。走入演员的艺术正途。

这本书以一出戏剧的排练为情节展开。导演让男主人公纳隆凡诺夫和其他演员试着演一出戏剧。纳隆凡诺夫选择出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他在戏中将扮演摩尔人奥赛罗。

第一天回家后。他苦思冥想如何诠释这个角色:

「奥赛罗生来是个非洲人。非得有些什么东西把他所蕴蓄的原始生命(也许是一头老虎)暗示出来不可。」

于是。纳隆凡诺夫改变了自己的样子。将脸涂黑。将毯子做成战袍。用雨伞当做弯刀。辛辛苦苦地练了五个小时。完全沉浸在人物形象之中。

到了最后公演的那一天。当他喊出「流血啊!伊阿古。血啊!」这句经典台词时。迎来了台下观众一片掌声。

但是。导演却认为。除了这一句话。他的整场演出几乎全部是错误的。

斯氏继而借导演之口。指出了三种错误的表演方法。同时表明他心中认可的表演方法。即「生活于角色」。

第一种错误的方法是「再现的艺术」。老练的演员往往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类演员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把握角色「应该的」样子。再以熟悉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但斯氏却借书中导演之口评价道:

「只要他把自己认为满意的形式决定好。他便利用他那机械地锻炼好的肌肉将那形式再现出来。因此……把生活于角色……看作另外的艺术工作的准备程序的一阶段。」

也就是说。这类演员注重了外在表现。却忽略了「角色的性灵的内部」。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中第三坏的表演。

在斯氏看来。这样的表演是「老戏骨」们常用的伎俩。他们根据对角色的分析而确定某种固化的表现形式。再依靠自己成熟的演技将它再现出来。

这种演技足可以糊弄绝大多数观众。而且效率很高。「演技派」们能做到随时进入状态。一分钟热泪盈眶。一秒钟破涕为笑。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应该是《大腕》里演员傅彪“哭灵”的那段演绎。

又比如电影《西蒙妮》(Simone)。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也曾展示过这类高超的演技。

但在斯氏的体系中。熟练而高超的「外在演技」并不是他认为最好的演技。

▲电影《西蒙妮》中的薇诺娜·瑞德。在面试女主角的时候展现了惊人的演技。

斯氏认为第二种坏的表演是「机械的演技」。这要比再现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叫做「程式化的演技」。演员沿用约定俗称的表演方式。用「因循的图形去扮演一个角色」。

对此。斯氏评论道:

「机械的演员借重他的面部、手势、声音和动作。只把一具刻画着不存在的情感的死面具给观众欣赏。为着这个目的。他们练好了一大套漂亮的把戏。想借外表的方法去伪装出一切种类的情感」。

也就是说。这类演员的表演是程式化的、夸张的、没有新意的。他们不在乎是否「生活于角色」。他们只记住一些表演方式。看到爱人死去就大喊。捂住胸口表示心痛。生怕观众不懂得他们在演什么。他们很多的程式是从约定俗成的戏剧表演继承下来的。

现在很多的流量明星无暇于或不屑于专业训练。只能匆匆记住一些程式。因此都停留在这个层面。

不过。这还并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厌恶的表演。

最后一种演技。也就是斯氏深恶痛绝的一种。就是所谓「过火的演技」。这种演员。几乎完全是业余的。他们:

「抓住偶然得到的第一个人类一般化程式。毫不根据舞台的必要加以磨炼或准备。随便拿来就用了。」

很不幸。书中的纳隆凡诺夫恰好就在这个行列之中。导演批评他对奥赛罗的认识就是这种不假思索的「过火」的诠释。因为奥赛罗是摩尔人。纳隆凡诺夫就将他理解为「野兽一般」。在「囚笼里跳上跳下」。「即使是在跟他前辈静静地谈话的时候。也是恶语相加。咬牙切齿翻眼白的」。

这种情况在国产影视中极为常见。比如敌人总是一碰就死。但「抗日英雄」永远身受重伤还能勇猛战斗;比如女二总是恶毒心机的。而大女主们永远是乐观善良充满同情心拯救苍生的……

这类影视作品中。没有人性中该有的爱情、伤感、纠结、阴暗。无视人性的复杂。编剧天马行空。演员演技浮夸。几乎是侮辱观众的智商。

至此。斯氏就像上帝区分光暗一般。将演技的好坏中差分开了。知道了什么是糟糕的演技。演员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演技呢?

03.

演员应当拥有的两类修养

在斯氏的表演体系中。修养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演员可以从两种修养中提升自己的演技:第一。是对于体验的修养。第二。是对于动作的修养。这两种修养。又建立在「生活于角色」之上。

所谓「生活于角色」。既不是用高超的表演形式去再现一个用头脑分析过的角色。也不是承袭某些技巧和不假思索地照搬。「生活于角色」是指在舞台上生活。把最真实、自然的生活展现给观众。这就需要演员对生活产生极深的理解。注意生活上的细节。同时也需要对剧本、剧作家产生相应的诠释。

既然是表演体系。就必然有别于演技训练手册。《演员自我修养》有着非常完整、如同建筑一般的理论大厦。

看看斯氏是如何教人们演戏的吧。我们以书中《动作》一章为例。

在这一章中。斯氏安排导演亲自和演员玛丽亚演了一出戏。他将玛丽亚叫到台上。然后开始翻看自己的札记簿。玛丽亚以为导演在查东西。就坐在旁边等。而最后导演却告诉她刚才就是在演戏。

玛丽亚惊讶地问「难道我们的戏演过了吗?」

斯氏试图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演员。真实要比刻意地表演真实得多。

这样的例子贯穿在整部《演员自我修养》中。斯氏从动作、想象、注意的集中、筋肉松弛、真实感、记忆、情绪、交流、适应等多方面阐释自己的体系。

在「体验的修养」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演员们走入生活。体验自己角色该有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习惯等等。

举个例子。电影《教父》中。维多·柯里昂(Vito Corleone)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就是一位「体验派」大师。为了演好黑手党教父。他甚至亲自找到黑手党。去跟黑帮分子交谈。观察和学习他们的一举一动。最终才成就了影史经典。

▲马龙·白兰度在《教父》中的经典形象

同样的例子还有阿尔·帕西诺。在演《疤面煞星》(Scarface)时。他真的就如古巴的混混一样。偏执、狠毒、自以为是;而到了《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他又变成了因恐惧而浑身颤抖的抢劫犯。

虽然阿尔·帕西诺的演技具有极强的标识性。却同时能够将区别极大的角色分别完美诠释。这就是好演员的典范。

▲《热天午后》中阿尔·帕西诺连贯、具有极强爆发力的演技。

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在《喜剧之王》中戏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讲求一种「从外向内。再向外」的方法。其实他真的可以算读懂了这本书。

「从外向内」就是体验生活。学习生活。把自己变成客体。忘怀自己的个体存在。而「再向外」则是表现的过程。即如何将对生活、剧本、剧作家。以及自己的个人风格融为一体。并升华成为舞台形象。

04.

第四面墙

《演员自我修养》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后期的内容很多是斯氏死后才搜集整理而成。这确是一大遗憾。

它的第一部分原名叫《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主要是讲体验的重要性。而第二部分则是探讨如何用外在形体来表达内心的活动。内在和外在的二元关系是整个斯氏表演体系的核心。

大多数学者认为斯氏的体系是一种现实主义体系。斯氏自己也这样认为。但绝不应该忽视斯氏对于内心重要性的反复强调。在重视内心的同时。他甚至还将自己的研究延伸到了文本的分析中。他所说的「小演员」。就是不重视外在和内在的体验、不去做文本分析的「业余演员」。而在他的理想中。即使最小的角色。也可以成就其伟大。演员的职能正是在此体现。

在《喜剧之王》的开头。周星驰曾扮演一个「死不了」的神父。在所有人都死了之后。他还在不断地表演自己的「内心戏」。这其实就是对斯氏这一理论的戏谑式致敬。

▲《喜剧之王》的经典开头。周星驰与莫文蔚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几乎是一部对表演艺术一劳永逸的总结。我们熟知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其实就是斯氏一人的天下。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黄佐临先生在介绍斯氏体系的时候。作为与斯氏相对来讨论而提出。可是。后人离开当时语境。以讹传讹。才形成了今天所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体系之说。

本质上说。斯氏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1898-1956 )、梅兰芳的区别并不是体系之别。而是他们对「第四面墙」的认识不同。才造成了区分。

所谓「第四面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最早提出。指代舞台与观众之见那堵看不见的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演员与观众之见的关系。

但斯氏认为。演员应该无视观众。使戏剧作品本身得以不受干扰地表达;布莱希特则希望在此基础上让演员得到解放。使演员自如地出入于戏剧情境与现实「观看」之间。在其他问题上。布莱希特几乎是提倡斯氏体系的。

而在梅兰芳那里。他认为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一面「墙」。

就此而言。除却斯氏体系。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也并没有使表演方式形成为前后一致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实则可以称为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兰芳。两位艺术大师的世纪会面使得两种表演方式得到了互相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斯氏虽是最早建立表演体系的导演。却没有对现代方法嗤之以鼻。相反。他认为。只要能够达到「最高目的」。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允许的。这对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

《喜剧之王》中的周星驰。虽然以无厘头、意识流的演技著称。却始终朝着表现人物内心挣扎这一「最高目的」进发。因此并没有违背斯氏的宗旨。周星星。可谓斯氏门徒!

如今。电影成了大众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斯氏的「墙」俨然已被推倒。电影演员们如果演得不好。可以在镜头前不断NG然后不断重来。演技似乎已经不是演员最重要的「修养」。

但再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斯氏的体系不仅没有因为电影的泛滥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它不仅使得演员得到体系化的、具体的训练。而且使人们对演员的演技有了客观评价的依据。进而也对观众的观影行为进行了规制和训练。

《演员自我修养》今天已成为表演体系的准则。流量明星们在火热之中总不免遭到冷眼。原因不仅在于他们错误的演技。缺乏体验和动作修养。更在于他们无法无视由粉丝组成的「第四面墙」。

此种情景下。流量明星们表情凝固。举止僵硬。语气单调。尽管作品很多。但都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更多在乎的是自己在粉丝眼中美不美。他/她扮演的只是作为明星的自己。而非角色。

若心中只有粉丝之墙。自然无意提升演技。更无法突破自我。

所有流量明星都有过气的一天。而斯氏的法则仍像这本书最后一段对「自然法则」的论述一样。历经数十年依然牢不可破:

「要是你不知道这种真理。要是你不信服自然。要是你企图想出『新原则』、『新基础』、『新法术』的话。你会迷失路的。『自然』的法则是约束着一切的。没有例外。破坏这些法则的人是可悲的。」■

其他观点:

作为一个好演员要具备的基本修养 :1.敬业。敬业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和职业操守。作为演员。演戏就要到位。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角色扮演。都要敬业。尊敬、专业的态度对待演员的身份。

2.责任感。责任感对于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有责任感。而作为社会人。也要具备责任感。对家人、对朋友、对公司、对粉丝都是一样。甚至不认识的路人需要帮助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3.风险管理意识。演员事业也是存在风险的。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演员。就要具备风险管理意识。即便你的经纪人已经具备。你自己也要有。毕竟到什么时候都得靠自己。

4.低调无绯闻。这一点要做到真的很难。尤其对于年轻一点的演员。要想低调都很难。更何况有些人还主动给自己制造绯闻。但是要作为一个好演员。应该做到无绯闻。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更是为了给粉丝做个榜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26

    演员,演技,斯拉夫,角色,修养,自己的,体系,斯基,观众,梅兰芳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26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才是一个演员要有的修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26

    我们以《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荀彧扮演者王仁君为例。演员的第一修养:自律和痴迷 王仁君练羽毛球。一打就是十年。岁月这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