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员。很多人的都是死后被加衔。才能够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
品级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时的站队。以及官职。俸禄的发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队中品级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从明清开始。职级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什么样的官职就是什么样的品级。很少出现低品高职或者高品低职的情况。
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超品的情况。比如亲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员见了也要行礼。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在顶戴花翎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官都是仙鹤补服。武官都是麒麟补服。都戴红宝石顶子。只不过。清朝的一品官员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员大多数情况下干的都是从一品官员的活。
清朝的正一品官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鸾仪卫事大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常情况下是不设的。一般只是追赠。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员即是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居多。殿阁大学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称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为地方总督。
清朝的从一品官员主要有:各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将军。都统。提督。一般而言。各地总督加御史和尚书衔。也是从一品官员。甚至还有巡抚加提督衔的也是从一品官员。如年羹尧任四川巡抚时就加了提督衔。
其他观点: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
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其他观点:
正所谓官有品名等级。品有上下之阶。官员的等级划分在我国秦朝时便已成定制。至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产生。官员逐步形成九等品级。且品内有上中下之别。这便是正从等阶品级制度的雏形。一直被历代沿用革新。正从一品当然属于封建官吏金字塔的顶层。既然有正从之分。说明二者是有区别的。从历代官员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不同时期亦表现出不同态势。下面以几大封建王朝为例一一探讨分析。
古代官吏制度的整体演变
由上述四大类官别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官制其实就是两种。一种为实权者。另一种为挂虚衔者。这种传统影响深远。相信现在很多朋友也深有体会。政企各界都会有虚实领导之分。或者说级别与实权是有差异的。如机关内的公会领导在级别上与常务副职平起平坐。但实际权力差距甚远;再到企业里。常务副总与各大总监级别相同。权力亦是天壤之别。古代官制也是如此。无论是职事官还是散官。他们都有特定的品阶划分。上至一品。下到九品。皆有虚实任之。所以说正从一品的区别也要从官员的虚实情况分开来看。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由唐宋至明清。散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唐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官以阶定。而明朝则是据官授阶。无官则无阶。散阶通过入流和考满来授予。并依据职事变动相信调整。所以明朝的散阶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清朝的官员等级则比明朝更注重实职。散阶逐步淡化。以至于发展成为封赠无异。所以要分清正从一品的区别。当从各朝代的官员制度分别来看。
历代正从一品的区别
唐宋时期
宋朝的官员虽在称谓上分为差遣官和寄禄官。但在性质上与职事、散官无异。而宋朝开国为树立柴氏禅让的光辉形象。于是对五代时期的臃肿官员多以留用。又因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而设立众多虚职来平衡政治集团。所以宋朝的闲散官员队伍比较庞大。但有实权者却少之甚少。宋朝在官员体制上是加强中央集权。分解百官权力、重文抑武。北宋初设立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相权得以分解。对应的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
北宋开国名臣赵普于乾德二年(964年)就已拜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才由太宗授从一品梁国公爵。淳化三年(992年)去世后才累追至正一品韩王爵。这个时间跨度甚大。也说明了宋与唐相仿。任用职官以年富力强者居多。正从一品皆属虚衔赏赐。但宋朝没有唐朝那么吝啬。对老臣的嘉奖往往不会等到入土为安以后。如熟知的蔡京生前为太师。高俅生前为开府仪同三司。从唐宋可以看出。散官多以资历升级。职事官又是君主任命的“年轻人”。因此往往出现职事官阶较高者。其散官的品级却较低。而正一品的资历又要高于从一品。资历的背后是功勋、门生故吏、君主交情。因而官差一级。道行却相差甚远。
明清时期
明朝与唐宋不同。以按官授阶为特点。因此散官的地位和作用下降。明散官亦有九品十八级。同时又分初授、升授、加授。也就是初授者经考核再进行升授、加授。但与实职、俸禄已无相关联系。只是作为附加性官衔。勋官也是如此。
明朝的官职授予决定了品阶高低。掌实权者的品阶自然就高。如六部之长官为正二品。朝廷会以授虚职衔来提升其品阶。到了内阁主导行政中枢时亦是如此。如严嵩初为吏部尚书。后为内阁首辅。则同授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等。加授之官阶代表着他的实际权力有多大。所以在明朝的正一品往往是有绝对实权的人物。从一品则是有实权且又有希望继续高升者。如同时期的潜力股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时兼授东阁大学士。
从这些官员分类中可以看出。京外之分虽有品阶上的差异。但外官从一品者并不比京官正一品差多少。特别是“养廉银”的推行。地方官员的肥差远远超过京官。这非级别能判定。又如清末“东南互保”这种现象。地方督抚公然叫板中央朝廷的事情也极为尴尬。再者清朝有满汉之分。汉人做不了军机大臣。但又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军机大臣也未必有外放的督抚重要。
综上。所谓正从一品。在历史上多数为虚加的头衔。历朝历代的中枢机构都在加强皇权的进程中逐渐削弱。但又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的品阶并不高的官员。皆会虚加各种高品阶头衔。若论二者的区别。无非是与皇帝的亲疏远近不同。所立功劳大小不同。历仕资历不同罢了。能够做到一品官员者。皆非等闲之辈。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91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一品,官员,品级,大学士,九品,明朝,清朝,官制,实权,中正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