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严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交情甚好?
原创

杜甫和严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交情甚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杜甫一生最要好的朋友有三个人。分别是李白、高适和严武。何以和严武也有这么铁磁的关系。很多因素。

第一。杜家与严家世代交好。自然延续至后辈。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在唐代诗人的圈子里极有名望。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才华。招至京城。后杜与张易之兄弟沆瀣一气。被流放到峰州。严挺之小杜审言28岁。但两人却是忘年之交。在朝中相互关照。关系极好。严挺之暮年得子。726年严武出生。杜审言的孙子杜甫712出生。长严武14岁。杜甫不仅年长。还大严武一辈。

第二。杜甫和严武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严武自小习武但对诗却是颇为喜爱。这便有了两人共同的爱好。杜甫和严武常常一起唱和对诗。非常友好。严武曾作《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诗中可以看出。严武除武功了得。还有很高的文字功底。

杜甫喜欢严武英勇善战和运筹帷幄的大将之风。严武钦佩杜甫的艺术才华。可谓五体投地。但严武不仅如此。他还可以写出《军城早秋》这样高格的诗作。这也让杜甫自然敬之。严武若是当年不走习武之路。或许也可以是一代名耀千年的诗人。

第三。两人性格相左。互为补充。

杜甫是典型的文人气质。满腹才华。情感细腻。严武则生性暴戾。豪爽仗义。重情重友。特别是杜甫官场不顺之时。常常是严武相帮走出困境。764年春天。已经漂泊很久的杜甫听说好友严武回到蜀州。他也回到成都。在严武的力荐之下。他又重回官场。成为世人知晓的杜工部。可惜第二年。他一生的挚友严武猝死。杜甫失去靠山。重又开始了自己的漂泊之路。

第四。不仅是知己。还是依靠。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严武对于杜甫而言。不仅是知己。还是依靠。杜甫自严武离世。遭到沉重的打击。从此再未为官。他把精力全部放到了写诗上。不足两年的时间。做诗430余首。770年。杜甫溘然离世。年五十九岁。

其他观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杜草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官宦家庭。深受儒家思想。但一生又不得志。忧国忧民。留下1000多首诗。诗中多有流露出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尤其是高级统治阶级的批判与痛恨。真实的再现了唐朝由盛及衰的现实生活。所以他写的史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杜甫的另一个身份是杜审言的孙子。杜审言也是唐朝初期大诗人。也是位狂傲之人。曾自夸“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大臣、诗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严武的另一个身份是严挺之的儿子。严挺之与杜审言同朝为官。也是好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虽然两人年龄相差14岁。但杜甫高出严武一辈。

因为这层关系。严武成了杜甫继高适。李白后的又一好友。

严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能诗能武。官做的也不错。屡立战功。《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中充满了杀气和必胜的信心。严武接替高适与入侵的吐蕃作战。取得胜利。深得朝庭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成为镇守一方的“土皇帝”。

杜甫被唐肃宗贬官后。同时。被贬的还有他的好友房琯。杜甫为房琯辩解说好话。惹怒肃宗。房琯被贬的原因是指挥平息安史之乱大败。付出的代价是五万兵马。伤亡四万多。杜甫被肃宗认为是房琯的“同党”。

杜甫流落成都建“杜甫草堂”时。严武给予了杜甫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在严武的劝说下。杜甫又在严武手下为官。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部。杜工部的别称就这么来的。这也是杜甫做的比较好的官。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似乎又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杜甫也是继承了杜审言的狂傲。这看不惯那看不惯的。严武虽同样也是个文人。但也是武将。更是政客。处事风格与杜甫应该是截然相反。

严武生性暴敛。8岁时就杀死父亲的小妾为母亲出气。年青时。为逃避官府惩罚。把他私藏的一个美女。为消除人证。活活淹死。

做人是否也有待商榷。房琯为相时。对严武多有提携。但被贬后。正好在严武手下。严武对房琯是毫不客气。呼来唤去。丝毫不记得知遇之恩。

为此李白的巜蜀道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对杜甫进行了提醒和劝说。

果不其然。杜甫酒后失言。激怒严武。差点被严武杀了。多亏严武的母亲及时出手相救。

江湖恩怨谁能说的清。“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次相逢是最后一次相逢。严武年仅40岁就去世了。杜甫也失去了靠山。杜甫送严武最后一程。悲痛欲绝《哭严仆射归榇》:“ 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其他观点:

杜甫和严武是世交。往来时间很长。他们应该从小就认识。杜甫比严武长了十四岁,论年龄应该算兄长。但论官职。杜甫却一直是下级。严武曾在肃宗朝中任给事中。其时杜甫与他同朝为官任左拾遗。杜甫充分利用了与严武“同朝为官”的机会。发展了他们原有的交情。

他一方面写了《奉赠严八阁老》一诗颂严:“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客礼容疏放。官曹可接联。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仇兆螯注曰:“上四颂严。称其遇主乘时。下四叙情。喜其同官相契。”另一方面。他们同出房琯门下。都受房琯推荐。政治上属于同一阵营。所以想法也较为投机。

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时任宰相的房琯因得罪降官。杜甫上书为房琯说情。“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旧唐书·文苑本传》)。结果触怒肃宗。被放还。在放

还“往鄜州省家”时作了给严武的《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一诗。其中“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熏”诸句。“留别之情”淋漓尽致。乾元元年(758)。同是房琯门下的严武与杜甫相继被贬为巴州刺史和华州司功参军。二人虽因各贬一方暂时分手了。但至次年杜甫弃官之后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时。杜甫为了发展和巩固友情。又作了一首500字超级长诗《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叙旧、怀念、勉励、意气恳切。五味杂陈。老杜在其中把他的煽情天

赋挥洒无余。诗中“禁掖明从改。微班性命全。青蒲甘受戮。白发竟谁怜”、“故人俱不利。谪宦两悠然”等句。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怨。也透露了一些因仕途

失意而欲归隐山林的想法。

很快。严武时来运转。当上了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当时。杜甫正幽居成都草堂。杜甫既与好友相逢。又找到了靠山。自然心情畅快。严武此时对杜甫多有照顾。杜

甫当时基本上算个无业游民。能够安居草堂。不愁生计。主要得力于严武的资助。严武刚到成都。就去拜访杜甫:“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严中

丞枉驾见过》)。此后。严武时而赠酒给杜甫。时而携酒馔亲访草堂与杜甫对饮。时而有诗歌唱和。而且还向朝廷举荐杜甫。但是前面说过自从被放还后。杜甫渐有了些归隐的想法。所以第一次召补京兆功曹被杜甫以“懒性从来水竹居”、“幽栖真钓锦江鱼”(《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为由拒绝了。但严武还不死心。还在对杜甫苦口婆心地劝仕。一直到他奉召入朝、杜甫送他到绵州时。他还在动员杜甫:“试回沧海棹。莫妒敬亭诗。”(《酬别杜二》)可杜甫似乎下了老死江湖的决心。丝毫不为所动。虽然杜甫没买严武举荐的帐。但对朋友的好意。他还是心领了。这一时期杜甫的“赠严诗”凡十三首。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真诚。首先。杜甫视严武为知己:“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是少微星”(《严中丞枉驾见过》);“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非但如此。杜甫还搬出了自己的老祖宗来

夸赞严武。他觉得严武很象他的十三世祖、晋代名将杜预:“直词才不世。雄略动如神。……征南多兴绪。事业暗相亲。”(《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对最后两句杨伦《杜诗镜铨》注曰:“回想当年先祖杜征南所建立的功业。和您今天的情况是多么相似啊。征南。指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曾任征南大将军。封当阳城侯。因杜预‘博学多通。明于筹略。此严公亦以文人而为节镇也’。”严武被召入京时。杜甫又依依送别。一直送到离成都三百余里的绵州。作有《送严侍郎至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得心字》诗。写完之后。觉得还是没送过瘾。于是又送到了离绵州三十余里的奉济驿。真是长亭更短亭。此情绵绵无绝期:

远道从此别。青山复空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缠绵悱恻。情深意笃。难怪有人把这段时期戏称为杜甫与严武交往的蜜月期。

没过多久。严武就以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的高职。第二次镇蜀。老杜得知严武归来的消息。狂喜异常:“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奉侍严大夫》);本来以为高适的离职。会使自己失去靠山。现在严武回来。生活又有依靠了:“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送走严武之后。历经了徐知道之乱。在梓州、阆州避乱流寓的一年半时间(宝应元年秋至广德二年三月。即762—764年)里。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肃宗时所立的旧案。一些遭贬斥的旧臣又得以起用。杜甫的许多故人也相继应召人京。杜甫也不免心痒。心情也不再平和。写出了一些“嫉恶怀刚肠”式的诗句。所以。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杜甫旋即回到成都。不待严武招邀。已经于归家兴奋之际说出了“飘飘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是见疣赘。骨髓幸未枯。”(《草堂》)的心里话。大有主动请缨之意。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上表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部、赐绯鱼袋。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衔莫过于此。

这段时间里。杜甫或为严武出谋划策。或协助严武军事训练。或同严武分韵赋诗。或陪严武观山泛舟。生活很充实。但久而久之。距离产生丑。杜甫对严武的“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新唐书·严武传》)产生异议。并作《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一诗和《说旱》一文进行讽谕和谏诤;同时又打起了退堂鼓。在诗中多次表示辞幕归隐的意愿:“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立秋雨院中有作》)、“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暂酬知己分。还入故林栖”(《到村》)、“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独坐》)。一方面。由于彼此地位的变化。老杜对严武的期望落空了。幻想破灭了。关系紧张了。终于导致老杜的托病辞归;另一方面由于杜甫的不识抬举。反复要求离开严武幕府。使严武颇为心烦。也颇为心寒。对杜甫也逐渐冷谈。事后。杜甫虽然也作有《敝庐遣兴奉寄严公》一诗。盼望严武再次光临草堂。但是从此。再也看不到杜甫入府赴宴的诗。也看不到严武曾来“席门”的痕迹。甚至连诗歌上的唱酬也没有了。

这段时间。杜甫与严武的关系急转直下。据说还有杜甫酒后对严武失礼的事。算是这个时期二人紧张关系的总爆发。向来为历代八卦文人所喜八。也因此史籍所载严武当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以为忤”。例如《旧唐书·杜甫传》云:“(甫)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看来老杜的脾气比李白好不了多少啊。竟踩到严武床上指着他的鼻梁骂道:“严挺之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但“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第二种是先怒后解。例如《唐摭言》卷十二说杜甫醉后登严武之床。厉声问严武:‘你是不是严挺之的儿子?’严武一听。面色大变。正待发作。杜甫赶忙接上下一句:“我是杜审言的孙子。”这才缓解了气氛。第三种是怒至欲杀。例如《新唐书·杜甫传》说的自酒后事件发生之后。严武一直耿耿于怀。表面上装作原谅杜甫。有一天瞅准机会就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眼看杜工部就要人头落地。幸亏有人去通报给严武的母亲。严母深明大义。“恐害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云溪友议》)。在严母的挽救之下。杜甫才得以保全。可怜与杜甫交情甚笃的章彝却成了刀下之鬼。《蜀道难》有一说就是李白听说此事后。担心杜甫和当时贬官任职于严武手下的房琯的安危所写。

也就在杜甫去蜀东下后不久。严武猝然辞世。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4:29

    杜甫,成都,草堂,工部,两人,李白,靠山,华阴,早秋,关系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4:29

    没想到大家都对杜甫和严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交情甚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4:29

    感谢邀请。杜甫一生最要好的朋友有三个人。分别是李白、高适和严武。何以和严武也有这么铁磁的关系。很多因素。第一。杜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