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7章,“善行者无达迹”,是什么意思?
原创

《道德经》第27章,“善行者无达迹”,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善行者。无达迹”。是说。善于行路之人。所过之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无法追寻。引申而言。善于行事之人。会循道而行。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做好了。不会留下任何影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之道。便是如此;用在修身之道上。身体康泰。精气神饱满安闲。长生久视之道也;用在治国之道上。循道而为。决不妄为。为于不知不觉之中。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做。“无为而治”。此之谓也。

叶尾守宫 壁虎拟形 浑然一体 难觅其踪

就字义来讲。“善”。是善于。是洞察其道。循道而行。因而体现高超的技巧和智慧;“行”。是行路。引申为行事、行道;“达”。是经过。到达。较晚的《老子》版本写作“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或经过的路线;“迹”。是痕迹。(不良)影响。因此。本句字面的意思。是善于行路之人。所过之处。不留痕迹。因此无从追寻。

就自然之道而言。动植物之间犹如五行的相生相克。丛林法则所体现的弱肉强食。都是隐藏行迹和追踪行迹的生死博弈。因此。捕猎者与被捕猎者之间。是一场生死游戏。捕猎者努力去追寻猎物的踪迹。而被捕猎者则根据自身所在的环境。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行迹。在特定环境隐藏自身形态的。叫做“拟态”。如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的壁虎叶尾守宫形态与枯叶无异。而北方冬天的雪狼则隐藏在雪原背景。被捕猎者隐藏了行迹。捕猎者则无迹可寻。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实力与智慧就是这样得以不断演进和提升。

就社会治理而言。盗贼与官府。实际上是基于罪证的博弈。是一场侦查与反侦察的游戏。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明的盗贼。作案不留痕迹。因而官府找不到罪证。也就可以逍遥法外了。而高明的巡捕。就要从犯罪现场有限的痕迹之中。寻找出蛛丝马迹。以便能够顺藤摸瓜。找到罪犯。将之绳之以法。古代社会最难管理的。大概就是江湖游侠。如果能像乔峰大侠一样内力深厚。更兼降龙十八掌所向无敌。自然是好。但这样内外兼修之人实在太过少见。退而求其次。学到段誉王子那样。凌波微步去留无痕。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做到打不过躲得起。干脆让对方打不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之夭夭。

就帝王之道而言。皇权至高于无上。最怕的是别人起了觊觎之心。非分之想。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因此这个位置。天下人都在盯着。特别是那些离皇权最近的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因此围绕皇权的争夺。最是惨烈。集中体现在皇储太子之争。因此“无情最是帝王家”。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帝就没有做好。自以为天纵英杰。虽然深爱公子扶苏。却是迟迟不肯立除。总是幻想着长生不老。把这个皇位永远地坐下去。秦始皇帝的暴崩。与北宋司空薛居正大人大概相同。是因为扶持了道家的丹砂造成的。事发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使得大才赵高有机可乘。仓促之间。权衡之下。养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二世胡亥便继了位。大秦帝国短短数年便大厦倾颓。灰飞烟灭。千载之下。令人扼腕叹息。秦始皇每次出巡。场面盛大。还引发了太多人的觊觎之心。非分之想。太史公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天下看到秦始皇帝出巡场面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一旦有了机会。六国的忠臣义士和热血青年。就会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开始造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何止楚国呢?六国亡国之君。亡国之臣民。有太多太多人希望暴秦灭亡。恢复故国。因此希望刺杀秦皇之人。不可胜数。要想确保安全。必然加大护卫。必然劳师动众。必然劳民伤财。必然消耗国力。实乃失策。俗话说狡兔三窟。英明伟岸的秦始皇帝。确然不如高坐咸阳宫殿。静观天下之变。消弭祸患于无形。才能确保大秦帝国社稷长治久安。而乃四处巡行。不知止息。殊不知“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以致亡身覆国。大秦帝国如同划过天际之流行。昙花一现。所以。帝王应该自重。端坐咸阳宫室。因为真正的“大行无迹”。便是“抱朴守一”。垂拱而治。打听天下的消息。自有万千臣工。又何必心存侥幸。事必躬亲呢?

善行无迹。用在治国之道上。就是必须作为的。就不事张扬。循道而行。悄悄做到。不留任何不良影响;不需作为的。绝不轻举妄为。这样外人看起来。君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而在天下百姓看来。“民皆谓我自然”。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巡行帝王 浩浩汤汤 如此者也 丈夫自当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其他观点:

“善行无达迹”出自帛书《老子》。通行本《道德经》写作“善行无辙迹”。但基本意思都是指“善于行道之人没有履痕或足迹”。但若领会不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只能说没读懂。

我们从字面上理解。一定会感到别扭。什么样的人走路会不留下痕迹?而且在此一章里。老子连用一串排比句式: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以此来阐述善于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的道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本章所言之“行”。并非实指一个人行走在大路上。而是借“行走”来比喻“体道”“合道”的意思。其余的“善言”、“善数”等用意一样。我们接着分析:

其实在本章里。老子万变不离其宗。依然在做“道”的文章。本章里的几个“善”字。就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最终得出“虽知乎大眯”的结论。老子的意思是说。世人看起来明白了“道”。实则大错特错了。

老子一书中。所用之“善”皆不是做“善良”用。而是“善于”“至高境界”用。圣人体道悟道。动静与道同居。与道同出。而“道”无形无迹。因此圣人之行。当无辙迹可寻。强调的是一个“无”字。有辙有迹则说明“行者”运之有滞。通之有塞。

圣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寂与神交。冥与意会。熙熙于妙化之中。默默于玄造之内。又何必行之、言之、数之?

圣人体道。道无人物之别。也没善恶之辨。顺道而行。自然而然。不逆不违。同生同在。哪里会有什么行迹可寻?心无痕迹。足亦无痕迹。所以。老子说:人所以为人师者。是以别人的不足彰显自己的长处。认所以喜欢引别人的缺点为自己所借鉴。是因为有了美恶之别的分别心所致。

所以。“善行者无达迹”要表达的是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类同。都是要循道而行。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没有分别心的意思。

其他观点:

谢问答邀请。

老子《道德经》二十七章原文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不用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话若放在今天的语境下来理解。大意是这样:

善行路者不留车迹可追寻。善演讲者不留瑕疵可指谪。善计算者不依托工具。善保管者门不上锁却打不开。善结盟者不用文字协议却能让各方守约。

至于圣人则善于挽救人类。且不放弃任何一人;善于拯救万物众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这种胸襟的光明博大可称为袭明。

所以能帮助人的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能帮助人的人。则是善人的学生。但切不可让这样的老师尊贵。也不可不爱这样的学生。这样表述看似大智慧其实是大迷惑。这就叫做要妙。

老子此章。贸然解读。相对烧脑。若能全篇通读。便会顿觉透亮直白:原来读老子竟然如此简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7:15

    善行,之人,老子,善人,善于,之道,痕迹,行迹,的人,圣人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7:15

    没想到大家都对《道德经》第27章,“善行者无达迹”,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7:15

    “善行者。无达迹”。是说。善于行路之人。所过之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无法追寻。引申而言。善于行事之人。会循道而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