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原创

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问题:

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前言

八句的律诗有五律和七律。八句两两一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标准的五七律中间二联(颔联、颈联 )要求对仗。

严格的标准很好记。注意平仄相对。词性此类相对。

一、从句法结构看变化

我的读者。很多人都会作诗。所以先不提标准。先说说要注意的变化。

这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的作者不是唐朝人。甚至不是隋朝人。而是南北朝梁的皇帝梁简文帝。这首五律。是老街知道的最早的五律。但是梁简文帝却很早就注意了中间二联的变化: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注意中间的二联: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颔联是212结构。颈联是2-3结构。

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王维的这首诗中间二联都是212结构。

中间二联要注意句法结构的不同。尽量不要雷同。王维的很多五律都规避了这一点。老街仅仅是挑出一个例子来。

二、从诗意上看变化

先看三首唐诗。

1、只写景 《重题郑氏东亭》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单纯写景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也是单纯写景

中二联单纯写景的诗很多。但是通篇写景的诗就要注意景中含情的写法。如“向晚寻征路”种。一个“寻”字。写出了行人心情。

2、只议论 《筹笔驿》(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单纯议论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单纯议论

单纯议论的诗。比起写景的诗更难写好。不是难写。是难以写好。很多人所谓的老干体。常常有通篇议论的现象。这种写法非常难。

3、一景一情《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单纯的写景。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展开了议论。议论也是抒情。

4、情景的变化

虽有一切景语即情语之说。但是中间二联尽量有所变化。一般以一联写景一联抒情为好。

另外也有一句中情景都写的现象。例如梁简文帝的《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中: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东西水、四面云。是写景。加上意惑、心迷就是抒情。

三、律诗中间二联的标准

1、平仄相对

南北朝的诗人特别喜欢对仗。大家看一下谢灵运的诗会发现。他恨不能整首诗全部对仗。但是他的对仗种。平仄往往是不相对的。例如他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从齐梁永明体以后。诗人有了四声的概念后。对仗就开始讲究平仄相对了。

以五律为例。 中间二联的对仗有两种:

a、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b、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包括了两种变化。平平中仄仄。即三仄尾: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

还有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如宋丞相赵鼎的七律《奔昌国用韩叔夏韵呈觉民参政》:

身世从今寄云海。亲朋何在渺风埃。中仄平平仄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 。

注意平仄相对并不是所有字的平仄都相对

包括两种。一种是个别位置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就表示平仄不拘。

另外一种。如锦鲤翻波: 平平仄平仄 。第3、4字的平仄颠倒了。但是下联平仄没有变化。还是中仄仄平平。另外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第3字和下联中仄仄平平。是仄仄相对了。

2、词性相对

简单说就是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对数量、副词对副词。例如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另外名词中。又有所谓的门类。如时令、宫殿、人物、植物等等细分的词语。同一门类就是所谓的工对。

不过也有借对、邻对、宽对等手法。例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对舟。不是一类;他日对故园。也不是一类。一般来说。只要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也有不同词性的对仗 。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薄。形容词;违。动词。

也要注意。中心语对仗即可。修饰语要求不严: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结束语

颔联与颈联对仗的标准很简单。词性对仗、平仄对仗。

但是千万不要太拘束。从平仄相对来说。有些位置的字。不必对仗。还有变格例如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仄仄。也不能完全平仄相对。但是在唐朝五七律中比比皆是。

从词性和门类对仗来说。很多优秀的对仗都是宽对。而不是过于拘束的工对。

学明白了如何使用宽对。才算真正入门。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律诗。必须用对仗。而且对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一般是第三、四句(即颔联)和第五。六句(即颈联)相对仗。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中间两联。即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对仗。符合律诗规则。

律诗的对仗。除对仗的位置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格律规定。一。对仗的句子要合乎平仄格式。二。要尽量用工对。三。相对的字词不能相同。即避免重字。另外有一种讲究。是避合掌。什么是合掌呢?看看下面的一首五律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徐玑。春日游园池

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相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相同。而且俩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完全一样。颔联中。\"山城\"对\"古渡\"。\"曲渚\"对\"修林\"。是名词性词组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

颈联的对仗。也是两对名词性词组相对。象人的两个手掌相同一样。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情况没有区别。这就是合掌。合掌。是对仗的大忌。诗人们都想法避开。

其他观点:

一般书上有的不讲。关健是颔颈联是为首联服务的。许多人会因为求对仗。把颔领的尾句扯的离题千里。看上去对的挺美。其实和诗意无甚关系。或者画蛇添足。当你写律时。如果写完上句。脑海里会出现下句或下句的意思。那么这律基夲是成功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06:04

    平仄,词性,中平,律诗,议论,老街,的诗,井陉,动词,标准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06:04

    没想到大家都对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06:04

    问题: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前言八句的律诗有五律和七律。八句两两一组。分为首联、颔联、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