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起初。并没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哭长城的历史人物。现在家喻户晓的“孟姜女”的形象。其实是有一个逐步演化、完善、丰满的过程。大体介绍如下:
原型:春秋齐将杞梁之妻。
第一次演化:刘向 《烈女传》的杞梁妻。
杞梁妻子在刘向的《列女传》里。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演变:由于没有子嗣。杞梁死后。他的妻子完全成为孤寡之人。所以她“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路过的人都非常感动。十天后。神奇的事情显现了!——“城为之崩”。
大家注意。这是第一次出现“哭塌城墙”的描述。不过此时还不是“长城”。哭的也还不是“孟姜女”。仍然是杞梁的妻子。
第二次演化:唐朝 孟姜女出现了!
在唐朝的相关记载中。杞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武将。他成为了秦朝人(注意。开始向“长城”靠近);不仅如此。杞梁妻第一次有了名字。姓孟名仲姿。也称孟姜女(至于为什么。无从考究)。杞梁也不再是战死的。而是因逃避秦的重役而被抓住。被残忍的浇筑到城墙里。妻子孟姜女对着城墙(不是长城)哭泣。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熟悉的孟姜女的故事了。
第三次演化:元朝 “杞梁”变成了“喜良”
我想。可能因为“杞梁”的名字过于生僻难念。历代文人墨客在不断加工中。为他起了一个非常接地气、广大人民群众感到亲切的名字:“喜良”。而且加入了一个姓氏“万”。至于为什么。依然无从考究。
元曲当道的元朝。文人们让万喜良和孟姜女的故事愈来愈丰满。具有故事性。慢慢地。我们今天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定型了。
这就是从祭拜丈夫的杞梁妻子。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转变的基本过程。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其他观点:
今天咱们来学习古人的兄弟姐妹是怎么排行的。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一个家庭里。第一个孩子有点特别。不叫老一。一般叫老大。之后呢。第二个孩子叫老二。第三个叫老三。第四个叫老四……非常简单。比如有一只青蛙。它有四百个蝌蚪宝宝。它应该管最小的孩子叫什么呀?应该叫“老四百”。对吧?不对。应该叫:呱呱呱。因为它:是青蛙。
开个小玩笑。反正像这样按数字给孩子排序很简单。会数数就会排。可它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拿来起名字。不然的话。大伙都拿数字起名字。满大街全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好像也有一点怪。
可是。古代是个“宗法制”社会。超级重视家庭里的排行。而且很想把排行体现到名字里面去。那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另外发明了一套不用数字。而且很文雅。适合起到名字里的排行法。简单来说就叫伯仲叔季。或者叫孟仲叔季。就是说。假如生了四个孩子。那么老大名字里可以带个“伯”或者“孟”。老二名字里带个“仲”。老三名字里带“叔”。老四名字里带“季”。
古代好多人的名字都和这个有关系。比如说:孟姜女。我问问你:孟姜女姓什么?姓孟吗?她其实不姓孟。那她姓姜吗?我也不知道她姓不姓姜。怎么还这么复杂呢?我先给你讲讲历史上孟姜女的故事。这个故事跟一个爱打仗的国君有很大关系。
话说在春秋时期。具体来说差不多就是孔子出生前后。当时齐国的国君叫齐后庄公。这个齐后庄公是个热爱打仗的国君。什么叫热爱呀?就是周围的诸侯国。别管比齐国强。比齐国弱。他打得赢。打不过。他都要和人家比划比划。他最有名的故事是。有一次他坐着马车。走着走着。前面路上出现了一只螳螂。齐后庄公说:“这只螳螂看到我的马车。不仅不逃跑。反而举着大刀吓唬我!我欣赏它的勇气。决定绕开它!”这就是“螳臂当(dāng)车”这个成语的出处。
齐后庄公自己也和这只螳螂特别像:很有打仗的勇气。可是没有战斗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人菜瘾大”。
有一次。他去和一个叫莒(jǔ)国的小国打仗。莒国虽然弱小。可是打得很勇猛。而且特别讲究谋略。打了半天。居然打退了齐后庄公的军队。齐后庄公他自己的腿上甚至都受了伤。
到晚上。齐后庄公说:“小小破莒国。阴谋还挺多!哼。我要怕了你。我就不是我!我也有谋略。你就等着啵!”
齐后庄公有什么谋略呢?他派了手下大将军杞qǐ梁。让杞梁挖地道。挖到敌人背后搞突袭。杞梁带领士兵按照他的命令挖了半天。出来一看。咦。这是敌人首都大门口呀!嗐。你说说。这都到敌人眼皮底下了。还能搞什么突袭呀?结果。他们的突袭没成功。很快就被莒国军队发现了。
发现了。那就打呗?
但是。其实这莒国国君原本不想打。你想。齐国这么强大。虽然说这一仗能打赢。可是两国结了仇。以后齐国源源不断来打。自己这小国也是真顶不住。所以一开始。他先跟齐国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交朋友。于是。他对齐国将军杞梁说:“你看。我们人这么多。这要打起来。你们没戏吧?不过我不打你。相反。还要送你一大堆礼物。咱们不打不相识。趁机交个朋友。多好呀!”
杞梁说:“不行!我们国君命令我跟你们打仗。我是将军。得服从命令。打不过也得打。不能逃跑。更不能收你的礼物!”
然后两边就打起来了。结果可想而知。齐国大败。杞梁也战死了。后面的齐后庄公听说了杞梁战败的消息。自己一溜烟逃跑了。
杞梁的妻子听说了战败的消息。跑到城外大哭。她还不是瞎哭。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是一边唱歌一边哭。把自己的悲哀都唱到了歌里。这个就是早期古籍记载的孟姜女的故事。
那说了半天。“孟姜女”这仨字都没出来呀?确实。早期古籍根本没记下来杞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可是。后来的人开始给这个故事加戏。
杞梁的妻子不是出城大哭吗?有人就说:她哭得太伤心了。把城墙都哭塌了!这个版本传了几百年。又有人说:哭塌的不是一般城墙。而是最厉害的城墙:万里长城。杞梁也不是齐国大将军了。也变了。你看这个“杞”字。是生僻字。有人不认识。就把它写成“犯”。杞梁变成了“犯杞梁”。再后来一点点又变成了“万喜良”。他也不是齐国将军了。变成了给秦始皇修长城的民工。
杞梁改名字了。他妻子也得有名字呀!古人有个习惯。给不认识的人安一个最常见的名字。你像电视剧里。进饭店。喊服务员什么?“小二!”这就是一个古代常见的男生名字。女生的常见名字有一个就叫“孟姜”。于是。孟姜女就成了杞梁妻子的代号。
孟姜这个名字。孟是她的排行。姜是一个姓。咱们前面讲过姓氏。“姜”带女字旁。是一个姓。排行是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孟排第一个。所以孟姜的意思就是姜姓这一家的大女儿。
在最早的时候。孟和伯是有分工的。一般是女生用“孟”。男生用“伯”。后来男生里也有了区分。如果大儿子是大老婆生的。那用“伯”;小老婆生的。那就用“孟”。后来这些区分就没有了。想用“伯”就用“伯”。想用“孟”就用“孟”。比如说三国里面。曹操字孟德。陆逊字伯言。姜维字伯约。他们都是各个家庭的大儿子。
“伯”和“孟”在上古汉语里的读音很像。都是老大的意思。
往下。“伯仲叔季”。第二个是“仲”。“仲”是中间的意思。你像莎士比亚有个剧。中文名字叫《仲夏夜之梦》。“仲夏”就是夏天的中间。最热的那段。
第三个是“叔”。“叔”在上古汉语里和“少年”的“少”读音很接近。所以它是小弟弟的意思。
最后一个是“季”。你看这个字形。一个“禾苗”的“禾”。加一个“孩子”的“子”。禾苗的小孩子。就是小幼苗。从词的演化发展的角度看。它和“稚嫩”的“稚”是亲戚。所以“季”的意思是最小的孩子。
古人起名字。一开始并不是严格的非得一二三四。伯仲叔季。特别是在西周及以前。“伯”的意思就是比较大。“仲”的意思就是在中间。“叔”就是比较小。“季”就是最小。所以一家兄弟里面可以有好几个“伯”。或者好几个“叔”。到最后。最小的一个孩子叫“季”。如果只有三个孩子。那也可以没有叔。直接就是伯仲季。或者孟仲季。而且这个排序一般是男生、女生分别排的。先生个大儿子叫伯什么。再生个女儿就直接叫孟什么。各排各的。不混在一起。
到了汉朝以后。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的原则就彻底确定了下来。一般古人起名字的时候。严格地按照这个序号排。如果生的孩子太多。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用完了。那就可以随便起。再到最后一个孩子。生完再也不想生了。这个孩子可以叫“幼”或者“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43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齐国,国君,伯仲,名字,孩子,长城,妻子,城墙,是一个,有个
没想到大家都对孟姜女真的姓孟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起初。并没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哭长城的历史人物。现在家喻户晓的“孟姜女”的形象。其实是有一个逐步演化、完善、丰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