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出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芦管:笛子。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受降城外的月光像寒霜。不知道哪里响起了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遥望家乡。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招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以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溶为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10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之情,的是,乡思,城外,唐代,边塞,这首诗,绝句,沙地,乡情
没想到大家都对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出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