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原创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笔。却无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正当人生失意苦闷之时。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来少年得志。然而却热心政治。渗合权贵斗争。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被之前还夸他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满。李治认为。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玩物丧志。你不劝诫反而选边站瞎起哄。明显就是挑拨离间。于是愤而将他赶出长安城。被赶出长安城的王勃后来又谋得一份参军之职。可却又在任上杀死官奴。继而被贬。他本来要被判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过一劫。然而从此。他却彻底跟官场无缘了。

无官可做的王勃犹如折断翅膀的鲲鹏之鸟落于草莽之间。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于这种落魄的生活。于是就在他25岁这年前往交趾县探望父亲的路途中。路过南昌城。听说阎都督为新装修一新的滕王阁典礼举行盛大聚会。而当时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贵客。于是时为落魄的王勃决定趁这个机会露一下脸。以便争取东山再起之机会。

那天。主持聚会的阎都督本来想通过这个聚会。让他的女婿作序从而挣个面子。故意请诸位露一手。在场贵客早就猜出阎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辞。可是急切出人头地的王勃不管那么多。当人家请他时却毫不客气地挥毫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文学特色:

跟别的序不一样。《滕王阁序》是以骈文的体裁写成的。骈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辞藻华丽。酷爱用典。而其缺点却是因为太注重形式。而内容的表达不容易发挥出来。但是。《滕王阁序》却张扬了骈文的优点。将写景及抒情极好的融合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写我所写。抒我所抒的一种畅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学十分糜丽。然而王勃却打破这种糜丽。将唐朝人蓬勃的精神。开阔的意境全部体现出来。他一开笔就以雄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滕王阁所处之地洪都的气势及人文风景。

当时。因为王勃毫不谦让地挥毫作文。引起阎公不满。以上厕所为理由离席而去。当王勃开笔写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只觉不过是平淡之笔。然而当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眼前一亮。已经感觉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扑面而来了。接下来。只见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对洪都的不吝赞美。对盛大聚会及宾客的不尽奉承。已经阎公听得飘飘然了。

然而转下来。王勃进入写景之时。通过秋天色彩的变化写出景色之景。让阎公惊叹不已。特别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公都止不住地从里间跑出来。一睹王勃风采。

满天的落霞与那孤独的野鸭一高一低地飞翔。辽阔而又澄澈的天空与那一碧无垠的秋水远远连接。整个天地如此和谐如此安详地交汇于无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间几人难达?

在写秋天的风景时。王勃技法娴熟。变化多样。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上下结合。多种色彩等等。完美无瑕地结合于一体。当然。《滕王阁序》写洪都地胜及风景都不是亮点。亮点是王勃通过大量的用典写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诗句表达了自己一代天才活于盛世之中。竟然却落得个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下场。紧接着。王勃又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句表达自己尽管身处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东汉马援一样志向远大。不懈追求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困顿不堪。却又不甘不屈。渴望时代给他机会让他实现心中志向。才不会辜负国家和这个美好时代。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急切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滕王阁序》尽管以骈文体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饱满的激情与过人的才华依然充分爆发出来。冲破六朝以来的糜丽风格。融入唐朝人积极主动的开拓精神。将多样化的写景手法与复杂多变的情感为一体。成了唐代骈文体的代表作品。

这就是《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其他观点:

题目:王勃: 人不轻狂妄少年。天韵舞春风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我读王勃的诗。内心总觉得是惋惜的。

650年 。王勃童鞋出生于山西一个名门世家。他们一家子都很腻害。 他的爷爷可是隋末唐初的名人王通。。王勃也是诗人王绩的侄孙。对!就是十一岁就名动京城的神童王绩。五言律诗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也是个天才少年。据说弱冠之年就中进士。爷爷哥哥们都很牛逼对不对。而我们的王勃童靴更厉害。人生跟开挂似的。彻底将神童优良基因发挥到极致。

六岁开始写文章。想想我们六岁的时候刚从幼儿园毕业呢。字都认不全呢。

九岁的开始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相当于大学研究课题)。并指出一堆错误。还撰写10卷长文名为《汉书指瑕》。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写一篇至少3万字以上的论文。可以直接升级为教授了。跪拜。连唐高宗大叔读到他献上的颂。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写。都连声赞叹他为“大唐奇才”。

王勃小朋友就是传中说别人家的孩纸。然而他性格造作。却不失真诚。他的才华。让他能够暂时的触碰到生命的玄机。他的智慧却不足以让坦然面对人生的穷通。也许境界只是毫厘之差。但这一步之遥。却往往一生都跨不过。

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滕王阁序》这篇脍炙人口的骈文。是王勃为了探望他的父亲。路过南昌。闲来无事。无事去蹭饭。参加都督府的宴会。这宴会本是都督阎公借滕王阁修缮一新的机会。大宴宾客。让其婿吴子章在众人面前作序。展示文采。一举成就文名。

与会来宾知晓阎公之意。当然纷纷谦让。早已准备好的吴子章正准备发挥的时候。初来乍到的王勃小朋友太傻太天真。当仁不让。即席赋就《滕王阁序》

计划被打乱。阎公很是不悦。初时以“更衣”(上厕所)为名。拂袖而去。实则仍在后面。听人奏报。留心席上的情况。

当听人报王勃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表示很淡定。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等王勃写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公沉吟不言;到他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公肃然起敬。站起来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又再列席。立于王勃身侧。随其笔起笔落吟诵其文……

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文学背景

在唐代的三百多年期间中。文章体裁分为两种。第一种:前期的骈文 根据其内容。又可以分三期。自东汉末到维京南北朝期间内。渐渐盛行的同行骈文体文。这种文体。主要的特点。字字相骈。句句相俪。文字对仗。声韵要协调。王勃也是沿用这种体文。其他两种在这里就不多阐述。“初唐四杰”他们的文章都延续此文体。

(推荐书籍:《隋唐史别裁》李樹桐著 1995年商务印书出版社)

王勃童靴把音律、对仗、辞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每一句都一幅风景大片。很有画面感。还是GIF动图的。

关键这是还是一篇限时命题作文。有景有事。寓情于理。吴子章被王勃秒成渣。宴会极欢而散。滕王阁的聚会。便如昔日会稽山上兰亭中的聚会一样。成为千古佳话。

如果说。《杜少府之蜀州》。表现出王勃性格中的豁达。那么。《滕王阁序》所流露的王勃。则是豪情与失意并存的矛盾的少年。

然而676年。王勃于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渡海溺水。乘风而去。他只活了短短的26个春秋。一个天才少年从此就陨落。

其他观点:

每读《滕王阁序》。我都会想。究竟是怎样的旷世才情。才能现场挥毫。写出如此绝世妙文?

毫无疑问。仅凭一篇《滕王阁序》。便足可认定。王勃在文学史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一个“初唐四杰”怎能衬托出王勃的万丈光芒?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以我观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应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上。足以压倒“唐宋八大家”(至少是大部分)!

传言王勃在写《滕王阁诗》时。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空”字当时还特意空着。让在座诸人填写。其实。这个“空”字才是全篇的文眼!

你看他状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落霞虽美。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何况伴飞的还是只孤鹜。一“穷”一“断”。活画出作者穷途失路的形象。

你看他抒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有的情绪吗?

现在看来。在《滕王阁序》雄奇伟丽的文字里。似乎隐藏着一则预言。预言这个烟花般璀璨夺目的生命。在爆发出全部的才情之后。将迅速凋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08

    王勃,骈文,落霞,都督,聚会,秋水,豫章,初唐,一句,体裁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08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08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笔。却无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正当人生失意苦闷之时。他的失意完全是由个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