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与《史记》对舜的形象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原创

《竹书纪年》与《史记》对舜的形象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竹书纪年》记载舜篡位代尧。而《史记》则记载舜帝受尧禅让。我认同《竹书纪年》。怀疑《史记》。原因如下:

第一:有韩非子的论述佐证。《韩非子•说疑》中记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第二:舜帝死在苍梧九嶷山。试想一下。四千多年前的苍梧。蛮夷瘴疠之地。既非政治经济中心。又非军事边关要塞。年迈的舜帝去苍梧干嘛?要知道。唐朝的柳宗元才贬谪到永州、柳州呢!而且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都没有同行。从后面追从舜帝到了君山。听到舜帝死讯。抱竹大哭。双双投洞庭湖自尽。这就说明。舜帝是被大禹追赶或者押解到苍梧的。舜帝不是禅位于大禹。而是被逼退位的。同理。舜帝也是这样对待尧帝的。

第三:你再看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之后。说的八个字:“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一语道出了尧舜禹禅让的真象!

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正值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已经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司马迁无论如何只能这样写史了。

还是孟子说得到位:“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他观点:

也就是说。司马迁承认《史记》关于《五帝本纪》的内容。存在不可靠性。那么《竹书纪年》可靠吗?也很难说完全可靠。史学家发现了《竹书纪年》中很多明显的错误。它与《尚书》、《国语》、《春秋》的记载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便《竹书纪年》的版本真伪。学术界也一直没有定论。

因而。《竹书纪年》历史价值虽大。但是也不能迷信。关于舜帝的记载。《竹书纪年》与《史记》的出入就很大。

基本概况上的差异

1.自然状况

《竹书纪年》记载:舜的母亲叫“握登”。当年看到天上的彩虹。“意感”而孕生舜(难怪瞽叟一直想害舜。原来不是他生的)。舜天生异象。第一个特征就是“重瞳子”。即双眼仁(项羽、重耳都是重瞳人)。所以取名“重华”。

舜的相貌是“龙颜大口。黑色”。威猛吓人。身长六尺一寸。如果按古代尺寸换算。大约不超过1.5米。接近侏儒。如果按商代比例换算。六尺一寸还不到一米!

按《竹书纪年》描写。舜的这个形象有点吓人!

2.基本履历

在受命之后。《史记》有舜代政时期的详细描述。《竹书纪年》则一笔带过。

3.年龄及在位时间考

《竹书纪年》记载。舜在位五十年去世。与《史记》记载差了十一年。但《竹书纪年》只记载了帝王在位时间。没有年龄记录。五帝中。黄帝在位一百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帝喾在位六十三年。尧在位一百年。舜在位五十年。禹在位五十二年。都长得吓死人。不可信。

得位方式上的差异

差异最大的在舜得位的方式。《史记》记载尧禅位于舜。而《竹书纪年》则披露了舜夺位的本质。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史记》

可是《竹书纪年》的记载。在时间节点上相同。但是表述的内容。和透露的本质完全颠覆了《史记》!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一百年。尧驾崩于陶唐。三年丧期过后。舜正式登基。即舜帝元年开始。所谓尧考察舜二十八年。就是指从尧七十三年至一百年期间。舜接管政权的二十八年。此时尧已经失去人身自由。

失位方式上的差异

跟舜受禅于尧一样。舜禅让禹。在历史上也存在争议。《史记》记载: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历史上。孟子有舜夺位的观点。也没有对舜失位发表见解。而韩非子则明确说舜是被禹所逼失位。不过不见其证据。所有人为禹篡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条理由:

1.舜四十九年居鸣条

苍梧山就在鸣条。舜就死在了那里。当年舜的年龄应该是九十九岁。或一百零九岁。这么高龄的老人。出那么远的门不合逻辑。应该是被逼。甚至被流放。

2.选定候选人时间太早

3.其他证据

还有人以鲧遇害。以及大禹治水经历。这些西细节分析证明舜与禹之间。存在的政治分歧和个人恩怨。不过略有夸大的嫌疑。

总的来说。禹取代舜只能说存在“篡位”的疑点。没有确切记载。

记载差异的原因分析

为何两本史料。在同一个事件的记载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1.上古历史口口相传失真严重

比如《竹书纪年》中的五帝年龄。动辄一百多岁。在位好几十年。在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的上古时代。显得太夸张。《竹书纪年》中曾经说。从皇帝到尧帝。中间有三十世。而史料留存的仅有少昊、颛顼、帝喾。很可能人们把其他帝王的事迹。附会在了五帝身上。

2.史料真实性辨析困难

竹简本来在墓中五百年。就已经出现大量自然损毁。可想而知。当时出土的《竹书纪年》残损一定是非常严重。

《竹书纪年》、《尚书》、《春秋》等史料。至少历经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很多资料出现过遗失的情况。后经历了后人的编撰整理。所以。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最原始的记录。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3.后世政治需要和作者个人目标篡改

另外。史作者在选择史料和创作过程中。因为个人的目的和政治需要。也会对史料加以修订。未必真实。比如《史记》中的尧舜禹禅让。很可能是司马迁出于维护王道正统思想。描绘一个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体系。而将相关情节故意修改成更符合其理念的禅让。

其他观点:

两本史书对舜的描写的反差是极其大的。简直就是两个极端的人物形象和政治环境。两者具体内容就不在此处描述。太多资料可以查阅。我们主要来分析他们为何不同会更有意义。《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总共记录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年历史。为什么打引号?史记本身是否严谨?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

说它并不是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本《竹书纪年》。“竹书”是春秋时期的史官共同编著的编年体通史。并且比“竹书”更早的还有《三坟》以及主流不认可是历史的奇书《山海经》。所以相较后面所提到的书。“史记”就显得太“年轻”了。毕竟作为我们后人研究历史从科学角度。年代越久远的史书可信度越高。咱们谁也没法去古代验证对吧。

再来说说“史记”本身是否严谨(不是否认史记的地位和重要性)。史记的撰写年代儒家思想已经是主流。必然会潜意识里会增加一些当时年代的主观判断在里面。再者司马迁在借鉴古籍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因在这之前中国经历了周史典籍消失、大秦焚书坑儒事件。其中司马迁本人还曾多次请教自己的老师孔安国(孔子后人)。

最后我们聊聊“禅让”。根据人类的历史(不分中外)政治本就没有那么美好。每次更迭都伴随阴谋、战争、牺牲。而史记偏偏把上古的事情写的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因为无法对证)。根据竹书的记录。历史上唯一两次禅让(尧让给舜。舜让给禹)其实全都包含残酷的政治斗争。由以上分析可以证明“竹年”的内容更接近事实。人类对于权力的控制欲是与生俱来。并且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包括圣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32

    史记,纪年,苍梧,史料,韩非子,司马迁,差异,政治,历史,大禹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32

    没想到大家都对《竹书纪年》与《史记》对舜的形象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32

    《竹书纪年》记载舜篡位代尧。而《史记》则记载舜帝受尧禅让。我认同《竹书纪年》。怀疑《史记》。原因如下:第一:有韩非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