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赵刚在李云龙面前是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丝毫没有拘束感。一点不用端着架子。平时不能说的话都可以说了。平时比较压抑的事情。也都可以在李云龙面前说了。这是只有面对非常亲近、非常信任的人的时候才会有的状态。
而冯楠都没见过赵刚讲脏话。李云龙来了却一下就开始讲了。也说明赵刚对李云龙的信任实际上超过了对冯楠的信任。这当然也不难理解。赵刚和李云龙是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生死之交。连冯楠都是李云龙的老婆田雨给介绍的。
而且。在两个人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因为年轻人插队。和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赵刚和李云龙也是并肩战斗的。在去看电影的路上。赵刚更是对李云龙说了平时不能对人说的话。对当时已经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十分不满。提出了批评。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不是特别信任的人。这种话也是不会随便乱讲的。
李云龙在战争年代因为个性强。之前和几个政委都合作不来。所以在他接受命令担任独立团团长的时候。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给他派政委了。他自己一个人一肩挑。但组织上仍然给他派来了赵刚。一开始李云龙也不感冒。但之后两人逐步适应了。成了生死之交。
不过总的来说。《亮剑》中对政委的作用还是弱化了。尤其是李云龙公然讲政委主要管生活。团长管打仗。这很符合现在人对当时的红军将领草莽英雄的想象。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当时的很多红军将领都是既可以当军事主官。也可以当政委的。
比如杨成武、耿飚、李志民。就都是这种人。既当过政委。也当过团长、师长、司令员。而且。他们在军事主官缺位的时候。也能够把军事工作搞好。还有比如吴法宪、邱会作。也都是这种人。战争年代长期做政工工作。但解放后吴法宪曾任空军司令员。邱会作也曾当过后勤部长。这都是军事主官的工作。
其他观点:
赵刚和李云龙有很深的战友之情。由于工作的关系二人才聚少离多。后来赵刚出事之后。身为战友的李云龙义不容辞地抚养战友的几个孩子。
其他观点:
赵刚和李云龙是心心相应的生死之交。所谓疏远完全是无稽之谈。
我们首先来看《亮剑》小说的最后。当赵刚受到迫害。自己的后人。四个孩子首先流浪南下。找到的就是李云龙。
《亮剑》小说第三十四章名字叫“赵刚的遗孤”。专门交代了这个情节。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院子里很静。推开屋门。就听见低沉的哭声。一个年龄有十四五岁的男孩。一见李云龙便放下饼干扑过来。哇的一声哭出来。旁边的两个年龄小一些的男孩和一个女孩也跟着跪下来抱住李云龙的腿放声大哭:“李伯伯。救救我们……”孩子们哭得说不出话来。李云龙看看妻子。见田雨也在痛哭。她抽泣着告诉李云龙:“赵刚和冯楠都。都没了。不知是不是他杀。这是他们的四个孩子。从北京投奔咱们来了……”
在这一章小说中。有大量细节描述。表现了李云龙通失知己。极度痛苦。彷徨愤怒的整个过程。我在这里就不多转载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读原著。
李云龙最敬佩的人可能除了彭老总。自己顶头上司陈赓。可能就是赵刚。赵刚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抗战时期文人本来就不多。但是赵刚能文能武。抓起三八大盖就能狙鬼子。这样不只是口头空说。实战也有本事的人和李云龙脾气很对付。是李云龙很离不开赵刚。但是因为两个人在解放战争后期分工不同。赵刚越来越往高处走。主要是政工以及策反工作。兵不血刃就可以解放很多国民党部队。而李云龙主要是在前线突击。至此他们因为工作关系就不能在一起。
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由新二师转调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二师师长。后来负伤住院。而赵刚继续升任华东野战军十一纵纵队副政委。这个时候赵刚是在为整个纵队工作。而李云龙指挥的只是纵队下的一个师。赵刚这样少有的能文能武的高材生高升是必然的。在李云龙身边做政委是屈才的。所以总部也要把他提拔上去。因为两个人的工作分工不同。发挥作用不同。不可能再在一起。
解放后赵刚任总参谋部政委。而李云龙调任福建省军区C海防军军长。两个人就更远了。在那个时代。保家卫国。各有各的任务。要串门唠嗑还是很有困难。但是尽管如此。李云龙和赵刚的联系并没有断过。两个人见面还要讨论时局。
李云龙自封为大老粗。但是对赵刚这样的知识分子服气而敬重。不是指对所有的知识分子。而是战争年代两个人互相救过命。张刚讲的道理李云龙听得进去。所以李云龙对自己这个好搭档是——你说的那些高大上的我不懂。但是总觉得好有道理的样子。就由着你吧。
说赵刚思想觉悟比李云龙高。两个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其实太形而上了。无论是李云龙。还是丁伟。还是孔捷。还是赵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想的都是抛头颅洒热血建设一个更好的国家。为了这个理想命都可以不要。其它的小节只是角度的不同。
解放后赵刚思考的是反对官僚主义。而李云龙思考的是整兵经武。两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捍卫共同的理想——富国强兵。有人要搞运动。整老总的时候。两个人都不怕丢官帽。站出来说实话。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军队不能乱。国家不能乱。赵刚作为文人。文死谏。死在了李云龙前面。而李云龙作为军人。武死战。最后死在了军中。两个人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内心都是一样的赤诚。
假如说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个人能够长期共处。那么一定是思想一致。共赴黄泉。
在这里倒是不得不提一个人。孔二楞子。
其实在李云龙。赵刚。丁伟。孔捷这四个人中。丁伟是最聪明。思想最前卫的。所以死得销声匿迹。而赵刚第二。李云龙虽然粗。但是胆大心细自有分寸。而孔乖乖实际上是最中庸的。也入朝参战了。也保卫北方了。还活到了最后。其实都是英雄。只是性格不同。所处位置不同。最后结局也就不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45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是,政委,的人,工作,纵队,是在,生死之交,解放战争,说了,年代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争结束后,李云龙和赵刚为何逐渐疏远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赵刚在李云龙面前是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丝毫没有拘束感。一点不用端着架子。平时不能说的话都可以说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