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吗?
原创

中元节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农历7月15日。称为中元节;七月俗称鬼月。15日俗称为七月半、鬼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的意义在于。缅怀先人。和已故亲朋。表达了人们缅怀祖先、逝者。以及祈愿平安吉祥的愿望。

一。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7月15日。返家探望子孙。故需尽孝祭祖;民间通过一定仪式。接祖先鬼魂回家。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封包。

二。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灯底座上。放上点燃的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曾经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中元节民间十大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2。忌披头散发睡觉。

3。忌夜晚出游。

4。忌半夜庆生。

5。忌讲鬼字。

6。忌乱踩冥币。

7。忌乱拍他人肩头。

8。忌将筷子竖插在饭碗上。

9。忌在床头挂风铃。

10。忌走路回头。

11。忌下水游泳。

12。忌吹口哨。

13。忌晚上出门喊名字。

14。忌捡路边的纸钱。

15。忌偷吃祭祀食品。

中元节禁忌。来自民间。中元节传统文化。起源历史久远。

针对该提问。不要把民俗文化。加以迷信化、神鬼化。更不要痴迷;因为。孝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祝大家平安顺达吉祥!

其他观点:

月淡风青。为您解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找到中元节的源头。再去看看它是迷信还是俗信。搞清楚这两点。这个问题就搞清楚了。

中元节是哪一天。中元又是啥。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捋捋。中元是我国道教发明的词儿。道教有“三官”: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官功能不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地官、水官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修发明的词儿。

张修为鬼吏 。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 。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典略》魏 鱼豢)

张修的追随者不断演绎。于是三官就加上了三元。三元。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有人说了。中元节是道教的发明。

中元节又叫鬼节。和鬼有关的节日主要有三个:清明。中元。十月一(或十月十五)。后两个基本上能和三官对上。正月十五却是怎么也对不上的。难道他们特意把清明从里面刨出来。换上了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元宵节(上元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张修就是借鬼治病蒙人的。还不如百病吃绿豆。这纯属无实物表演。中元节可能就是从道教这借了个名字。

既然不是道教的。那会不会是佛教的?毕竟。大家耳熟能详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十五。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了佛祖。他老人家给定了的佛法定节日。这个目连的故事。鲁迅他老人家早就给我们普及过了。感谢老周。

有点小疑问。盂兰盆节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悲伤的日子。和鬼似乎也没什么联系。目连救了妈妈。可喜可贺。在目连救妈妈之前。七月十五还有个名字。叫佛欢喜日。结夏安居制度。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他们要闭关修行。不能出门的。所以。七月十五是他们狂欢的日子。这呃......和鬼越来越远了。

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的故事来自《盂兰盆经》。盂兰盆节因为目连。有了救鬼和孝敬双亲的意思。他们自己说。《盂兰盆经》是翻译的佛教梵文经典。既然是梵文翻译。为什么要定一个我国农历的日子?难道佛祖定日子也要看黄历的吗?难不成夏历当时是海外同期发行的?最大的可能是。那伙翻译《盂兰盆经》的可能是骗子。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者说。鬼节又称中元节。因为鬼节在先。中元节在后。盂兰盆节也在后。祭奠鬼魂这事。很早就有了。《楚辞》里的《九歌》和《湘夫人》就是干这个的。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娉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王逸说:秋天祭祀用菊花。

也就是说。在五斗米道还没出现、佛教还没来之前。我国已经开始了春、秋祭鬼活动。由于祭鬼已经在民间形成习惯。成为文化遗产。道教和佛教都发现这是个发展下线的良机。纷纷把祭鬼这个文化遗产。注册成他们自己的商标。道教有先天优势。抢注了中元节。佛教不甘落后。编了本梵文原版丢失仅存译版的《盂兰盆经》。来争夺这份遗产。于是。民间的鬼节就成了大杂烩。和尚设焰口、放河灯。道士念《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老百姓祭鬼。

其实。我国民间祭鬼是有一套体系的。朴素而又完整。一年鬼节有三个。从中元节开始。过十月一的寒衣节(或下元节)。再经冬至。到来年清明节。

白帝

因为白帝司秋。白帝是死神。七月放鬼出门。饿了小半年儿的鬼魂从阴间放出来。自然要回家。这就需要引路。点火、放灯。引亲人回家。烧冥币一举两得。又有钱又有亮。和家人团聚。以慰思念之苦;准备好饮食。款待久饿的亲人。准备好鞋子。挂在必经之路上。告诉“亲人”。回家看看就好。别耽搁太久。(待久了家人也瘆得慌。毕竟阴阳两隔)带上银子。穿上鞋子。到处转转。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十月一(十月十五)。寄寒衣。那地方本来就冷。再加上天气转冷。寄件寒衣给亲人。

冬至夜最长。阴气也最重。再加件寒衣。亲人们应该也不会反对。

转过年儿来。阳气逐渐旺盛。逛累了的“亲人们”也该回去歇着了。于是。到坟前祭奠。防止关门后忍饥挨饿受穷。

总之一句话。待鬼像待亲人一样。说到这儿。就必须说说迷信和俗信的不同了。

迷信和俗信。

迷信是对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比如香灰包治百病。

俗信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比如贴门神、上坟寄哀思。

门神

但是两者界限不是很明显。都有心里安慰的意思。专家给了一个区分的标准。科学而又有实用性:有害的是迷信。无害的是俗信。

“我”的态度的重要性。

不管是迷信还是俗信。别看得太重。入乡随俗就好。贴个门神图个吉利;穿个旗袍。万一孩子考上了呢?寄件寒衣。或许亲人换种方式回到身边呵护你呢?没什么明显的坏处。顺着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好事。在别人看来。你懂事;对自己来说。有个心里安慰。

我是月淡风青。欢迎你的阅读。

其他观点:

何来封建迷信。不过是精神寄托而已。有些人初一十五求神拜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中元节。更偏重的是对先人的缅怀。

中元节。七月半。常与“鬼”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民间传说中。“七月七鬼门开”的说法一直存在。传说在这一天。地狱打开鬼门。让鬼魂回到人间。回到人间的亲人身边。以缓解鬼魂一年来对阳间亲人的思念。

“鬼门”会打开七天。到七月十四。也就是“十四”节这一天。将会关闭。午夜子时前所有的“鬼魂”们必须结束阳间之旅。离开在阳间的亲人。返回地狱。

“鬼门”关闭之后。就是中元节。从这个传说来看。从“七月七”到“十四”节这七天。是阴间鬼魂缓解对阳间亲人思念的日子。中元节恰恰是人们对逝去先人的缅怀。

所以说。中元节并不能算是封建迷信。借中元节搞封建迷信活动。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2:09

    中元节,道教,中元,鬼魂,亲人,寒衣,民间,佛教,梵文,迷信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2:0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元节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2:09

    农历7月15日。称为中元节;七月俗称鬼月。15日俗称为七月半、鬼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的意义在于。缅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