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国又是怎样一统六国的呢?
原创

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国又是怎样一统六国的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说起秦国的统一之路。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又都很含糊的问题。值得稍微梳理一下。

很多人都以为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强大。焕然一新。具备同东方六国较量的实力。然后逐步打败六国。完成统一。感觉是这么回事。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

今天人都喜欢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这是美化秦国历史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展现秦国转变艰难的背景却是事实。尤其第一部演绎的非常好。

秦国起初已经险些被分割。商鞅所封的商於等地。今天都知道是在陕西境内。当时已经被魏国占据。秦国在变法之前已经到了被灭的边缘。这是事实。悲剧的根源在于秦人好战!这奠定了秦国后来会崇尚法家。适合他们的性格。改造成为一个适应战时运转的国家。一切都为了战争准备。这在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一路延续。直到秦始皇。

但是。商鞅不是巫师也不是神仙。没有什么神奇魔法。秦国的变强是一步步来的。不是三五年下来立马就脱胎换骨。脱胎换骨是文学性的修饰。秦孝公最后一战是夺回商於之地。打败了魏军。这是树立变法以后秦国信心的基础。

惠文王处死商鞅。已经说明当时国内问题的复杂。另外用张仪推崇纵横家。看起来策略有变化。但惠文王的方向不同。壮大秦国的目标也不同。最重要的是攻下巴蜀。秦国的综合实力成功超过东方六国。何况张仪用诈术蚕食楚国。实际上秦国没有巴蜀。对楚国是非常忌惮的。楚国地域之广是非常阻碍秦国的。尽管南方很多地方是蛮荒。但至少能够让楚国充分周旋。

而且当时不光秦国在变法。正如赵国、齐国都有变法图强的举动。好比与商鞅几乎同时的齐威王有孙膑、田忌。而赵国后来更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军实力倍增。以至于惠文王之后。最艰难的是昭襄王时期与赵国的拉锯。这期间有魏无忌的几次合纵占据优势。主要就是魏赵联合。直到秦国有了白起的出现。成为秦国能够消灭六国有生主力的“关键先生”。长平以后。几乎再没有能够阻挡秦军迈向统一的步伐了。何况当时六国之间时不时还互相内耗。好比燕国乐毅和齐国的恩恩怨怨。

所以。秦国为什么可以完成统一的条件。不是某一方面原因。就秦国本身也是很多方面形成的优势。客观上东方六国还各自削弱力量。简单来说。首先是变法促成秦国实行军事机制。其次是吞并巴蜀富庶之地壮大后方和人力资源。综合力量具备超越六国的基础。第三是军事较量秦军的确能以一对抗六国的合纵。尽管互有胜败。但经验和战斗力都提升几个段位。然后白起长平一战主打消灭最强的赵军主力。令六国胆寒。从此没有谁可以再与秦军抗衡了。

以至于最后燕国王子只能招聘刺客。做偷偷摸摸的行刺举动来对付秦国。足见六国的寒酸和不堪。

其他观点:

彻底控制了关中之后的秦国。只能说是个强国。并不具备对六国的绝对优势。而真正让秦国所向披靡的。还是另外两件事。其一是吞并巴蜀。其二是打通进入中原的通道。巴蜀在大禹分为九州时候被称为“梁州”。因为处于华山之南。也被称为“华阳”。巴蜀在周朝之前。因为温度较高。并且周边多山地。属于古代的巴人部落。而巴蜀在西周时期也并不受周王朝控制。更多的是由这些少数民族领袖来统治。能够跟巴蜀直接接壤的就是秦国和楚国。但是楚国位于巴蜀的下游。跟巴蜀打仗并不占地理优势。且楚国的扩张目标更多是长江下游。也就是吴越之地。这些地方地势更加平坦。物产丰富。所以楚国对巴蜀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野心。

一、夺取巴蜀。提升实力。夺取武关道。使楚国无险可守。迟早要亡

秦国从秦岭南下就可以直接进入四川盆地。并且秦国往东受制于关东诸国。又急于扩张来补充物资。巴蜀就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目标。恰好这个时期。巴蜀国发生内乱。公元前316年。秦国借此机会。派司马错伐蜀。一举灭掉了蜀国。战领了四川盆地。灭蜀对秦国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扩充了疆域。增加了人口。同时蜀国在楚国的上游。从而对楚国有战略性的俯冲。从此楚国面临极大的压力。而秦国一跃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完全改变了战国的格局。

秦国在蜀地取得了成功之后。就面临第二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打通进入中原的通道。长期以来。秦国想进入中原。有两个通道。一是走崤函古道。二是走武关道。通过崤函古道是进入河洛平原。而武关道则是进入南阳盆地的通道。武关道是可以从咸阳经过蓝田、商州、武关。直接到达南阴的邓州。再到襄阳。而楚国也可以由武关道直接深入到秦国腹地。也就是直接通往咸阳。若是秦国控制武关道。就有能力直接南下进入南阳盆地。再由南阳盆地南下进入江汉平原。从而进入到楚国的腹地。楚国就会面临极大的威胁。所以武关道是秦国和楚国之间必争的要道。

但是当时的楚国和齐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秦国一时难以应付两大强国。为了拆散楚国和齐国的盟约。公元前313年。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放弃和齐国结盟。就割让“商於六百里”。楚怀王便信以为真。可是当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之后。张仪使诈。说自己仅仅允诺六里。楚怀王大怒。发兵伐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蓝田之战。结果楚军大败。秦国不仅占领了肥沃富足的汉中平原。还夺取了武关。从此。楚国面对秦国无险可守。秦国打击范围可以直接指向襄阳。而且秦国占领了巴蜀之地。可以从湘黔夹击楚国。

公元前306年。秦国又占领了江汉平原。如果从江汉地区顺江而下。直接深入楚国。占领楚国国都郢。在这种情况下。楚国面临着从西北方和西南方的双向攻击。直接进入楚国的腹地。楚国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之下。衰弱了下去。面临秦国多方向的压力。再也无法抗衡。楚国只剩下广大的江淮平原地带。但是这些地域无险可守。秦国在第二阶梯上。居高临下。楚国的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了。

二、占据崤函古道。打开通往中原的道路。打败韩国、赵国。秦的统一已不可避免

当秦国夺取武关道之后。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崤函古道。崤函古道是由函谷关通往洛阳的通道。函谷关往东便是三门峡市。在三门峡市分岔成了南北两道。北崤函道从三门峡到渑池、孟津再到洛阳。南崤函道由三门]峡到雁翎关到宜阳再到洛阳。除此之外。秦国还有水路到达洛阳。那就是沿着洛河往下经过卢氏县再到宜阳县的韩城镇。这就是著名的韩卢道。但是北崤函道地势险要。秦军很难攻进来。当年秦穆公兵败的“崤之战”就在北崤函道。秦国显然不可能进攻这条道。

而南崤函道和韩卢道在宜阳汇合。那么宜阳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关口。一旦打下宜阳。就可以直逼东周都城洛阳。韩国也危在旦夕。于是。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出动了重兵。经过半年多的持续战争。终于打下了宜阳。从此。通往中原的道路打开了。这是秦国历史上极度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秦国自从立国后真正可以进入中原。而秦国对关东诸国由防守转向了进攻。

在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为将领。在宜阳东边、洛阳旁边的伊阙与韩、魏、东周军队进行决战。打败联军。从此秦国彻底控制了崤函古道。韩、魏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也日渐衰落了下去。秦国控制了崤函古道之后。就可以沿着汾河谷地北上。直接进入到赵国的腹地。与此同时。赵国在“胡服骑射”和吞并中山国之后。逐渐强大了起来。成为了秦国的北方劲敌。秦国不断侵吞韩国领土。逐渐控制了汾河谷地。这时候秦国想要夺取韩国的下块领土就是上党。

可是上党之地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就向赵国投降。赵国虽然面临秦国的压力。但还是在无奈之下接受了。因为上党地势较高。一旦秦国占领之后就直接俯冲赵国。邯郸就会受到威胁。为此秦国和赵国双方竭尽全国之力与赵国对抗于长平。最终秦军将领白起大败赵军。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经过“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实力严重受损。虽然六国联合打败了秦国。但是当秦国卷土重来之时。六国已经无法阻挡。而秦国统一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结束语

综合来看。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除了变法成功、善用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战略上采取了非常正确的路线。秦国的统一分成了三步。第一步主要抗击魏国。打败义渠。稳定关中。第二步是进一步占领巴蜀。夺取武关。打击楚国。当魏国威胁被削弱之后。楚国就成为了秦国最大的敌人。秦国对楚国采取的是侧面包围的方法。先是占领巴蜀。然后夺取汉中。占领武关。同时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瓦解楚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盟。削弱魏国。

第三步是夺取崤函古道。占据汾河谷地。控制上党。当秦国在对韩魏作战胜利后。夺取了崤函古道。从而深入汾河谷地。那么下一个对手就是赵国。于是。秦国在战国后期集中国力对付赵国。最终将赵国打败之后。秦国的领土贯穿到了从北方的蒙古高原、太行山。直到南方的雪峰山、云贵高原广阔的领土。实际上是占据了地理上第二阶梯上的高原和山地。向第三阶梯平原俯冲。在这个时候秦国的统一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其他观点: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逐一攻破,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9:42

    秦国,楚国,巴蜀,宜阳,六国,古道,魏国,赵国,中原,洛阳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9:42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国又是怎样一统六国的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9:42

    说起秦国的统一之路。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又都很含糊的问题。值得稍微梳理一下。很多人都以为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