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长时间?
原创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长时间?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其实耗尽了他的一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化是需要积累,知识是需要沉淀的。文字也不是想堆砌字体就能一个个冒出。所有必须纵观司马迁的一生才能真正读懂、明了《史记》的意义。了解熟悉司马迁的为人。

继父志。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的司马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虽然职位并不十分显要。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长氛围为司马迁修史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在其父死后。子承父业。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当上了太史令。得到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嘱咐司马迁要接着做太史。并希望他能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遇上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毅然选择了腐刑。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史记》是司马迁耗尽他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具有崇高的人格。他一生为人真实、态度严谨认真。因此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都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司马迁的个人品格和个人成就除了他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也一定离不开其祖上一直对修史事业的坚持。离不开其父辈对他的栽培。

其他观点:

不好给出一个明确数字。但可以推断一下。

首先自然是要看作者自述。这是最直接的资料。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司马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这一段是说。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就任太史令。这个职位执掌藏书。有写史的客观条件。

又过了五年。在太初元年。司马迁决定开始写史记。又过了七年。因为李陵事件遭到牵连。

我们来考据这一串事件中的时间点。

司马谈是在武帝封禅的那一年去世的。这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按《史记索隐》引《博物志》。司马迁做太史令是在元封三年六月。公元前108年。

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

李陵出塞是公元前99年秋。投降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生了司马迁上书遇祸。所以司马迁遭宫刑应该是第二年。公元前98年。《集解》徐广注也表示。这事发生在天汉三年。

这样。从公元前110到公元108是三个年头;公元前108到公元前104是五个年头;公元前104到公元前98。也符合七年之数。——古人说若干年。不一定是整年。也可能是指若干个年头。

司马迁遭遇宫刑时。《史记》尚未完成。至于他之后又花了多少时间?不知道。

不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那么这时候。史记的规模已经确定。应该可以算大致完成了。《报任安书》没有日期。但根据书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事实。王国维考证认为应该是在公元前93年。从司马迁遭宫刑到这一年。又过去了五年。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司马迁写《史记》。用了7+X年。X不详。可能约等于5。

在他写史记之前。在太史令任上。也可能用了四五年时间来搜集资料。

其他观点: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一般认为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但是其中司马迁是继承父亲遗志。在父亲司马谈写了5年的基础上。又花了13年的时间基本写成的。所以现在的书上又改成了13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3

    史记,司马迁,公元前,司马,太史,太初,汉武帝,李陵,宫刑,匈奴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长时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3

    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其实耗尽了他的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化是需要积累,知识是需要沉淀的。文字也不是想堆砌字体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