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闰月无中气。意思好理解。如今年闰四月。今天就是闰四月十九。6月1O号。你若有心查通书历书。就会发现。在闰四月里。是6月5号闰四月十四交芒种节。直到6月2O号。闰四月廿九(闰月小)都不见夏至这个中气。整个闰四月廿九天里只有芒种节。没有夏至中气。这就是闰月无中气。夏至到五月初一才出现。如果闰四月大。有三十。那就有中气。就不会闰四月了。阴历月大月小是要看月亮而定的。不是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的。要明白为何闰月无中气。那就要对阴阳历法知识有所了解了。
我国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阳历是太阳历。阴历是指太阴月亮历。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历法。阴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历会。阴阳历的参照物不同。计算法不同。功用也就不同。两历配合而用。是矛盾的。闰月就是解决二历合用的调和剂。人是重岁月历法的。闰以正时。时以作事。
太阳一个回归年同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日要计整。所以平年计365天。积4年而闰回一天。有闰日之年为闰年366天。我国使用的节气历是阳历一种。以节气分。也是以观测太阳而定的。从立春始到大寒止分十二个月。一月节一气。但节月不是个个相等一样的。时间有长短。是夏长冬短。用节气可知四季变化更替。寒暑冷热不同。物候变化。看节气可以知天时气令。知道该种什么。不该做什么。很好的指导农耕生产和生法。阴历以月亮朔望盈亏为依据而制定。反映的是月相变化。形象直观易记。但对指导农耕没多作用。月亮圆缺一次。周期用时是二十九天12时44分3秒。历法日计整。就取大月三十天。小月廿九天。一年十二个月是354或355天。与阳历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差近11天。这11天的年差不解决。阴阳历就无法长期配合共同。于是就让阴历设置闰月来补足年日差。经计算推排。19置7闰是最合宜的。闰何月。就再计算推排。要依节气而定。特点就是计算推排到不见有中气这个月就置闰。所以说闰月无中气。有中气不闰月。看不闰月的阴历。都是一月见有一节一气的。
其他观点:
首先节气是古人的一种时间观念。它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农时的根据。
二十四节气怎么发源的那。古人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份取了相应的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初的由来。
中气是什么意思那。以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的时候。阴历每月就会有二气。在每个月的不同位置的节气就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这样二十四节气。就是由相间排列的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统称。依次顺数。单的节气。称为“节”。双的中气。称为“气”。合起来就是节气。就是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了。
阴历是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的。即每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阴历的制定是主要是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依据的。而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根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行度以及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定的。这样导致。节气与节气之间。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想隔是30点几天。而一个朔望月是29点几天。所以节气和中气在阴历月份中的日期是逐渐推移的。到了一定的推移积累。中气就不在月中了。到了月末。那下一个月就可能没了中气。只有节气了。没有中气的月份。在阴历上就是闰月了。而阴历也通过置闰来调整一年的时间。以保证与太阳的运行同步。
其他观点:
将太阳的运行轨道分为二十四段。这些分界点在古代历法中的学名叫做“气”。气分为两组。一组是十二中气。一组是十二节气。以一个中气一个节气的顺序交错排列。平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应是“二十四气”。为何要划分中气、节气呢?原来。中气对于闰月的设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反映月相变化周期的主要是朔望月。月亮围绕地球旋转。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与太阳会合于同一个黄经度数。称为合朔。这段时间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日。农历的月份正是以朔望月为基础设置的。 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12个朔望月。所以一年可以划分为12月。然而。12个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并不相等。相差11天左右。所以需要置闰月加以调节。闰月应该在何时设置呢? 在先秦的观象授时时期。闰月多设于年终。战国时期进入推步历法时代。提出了“十九年七闰”的闰周。以十九年为周期在固定位置安排闰月。这样朔望月和回归年就相当协调了。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无中置闰”的原则。是历法史上的一项重要创举。其后直到今天。闰月的设置都遵循着这一科学原则。 清代以前。采用平气注历。将中气与一年12个月相配。每个月包含一个固定的中气。例如十一月(子月)为冬至所在月。正月(寅月)为雨水所在月。等等。 两个中气之间相距30.44日。稍长于一个朔望月(平均29.53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出现两个合朔时刻处于两个中气之间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个朔望月没有中气。这样的月份就定为闰月。这种安排将月份与反映太阳视运动的节气相联系。以闰月弥补两者的差距。自然地使历年与历月相协调。 当然。实际编算历书时。可能需要一些变通。例如某月初一朔日。凌晨2时合朔。而凌晨1时有一个中气。那么。本月与下月的两次合朔之间就没有中气了。可是。从历书上看。这个月却是有中气的。遇上这种情况。闰月就要安排于前一两个月。
常有年轻朋友感慨:要是有闰正月。过两次年多带劲!老人们就会嗤笑:别做梦了。打小就没听说过有闰正月! 其实历史上的闰正月还是不少的。比如15世纪就经历过1420年、1450年、1488年三次闰正月。三次过两回大年。真羡煞后人啊!而清代至今。一次闰正月都未出现。连闰十二月也绝迹了。(1659年清廷闰三月;而南明永历政权置闰正月。但是南明政权影响区域很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清代改以定气注历。 采用平气注历时。各中气时间间隔相等。所以闰月分布很均匀。而采用定气注历时。冬季各中气的间隔比夏季小得多。两个定中气的平均间隔约为29.74天。只稍稍长于朔望月(29.53日)。很难出现在月内无中气的情况。所以冬季置闰月的可能性很小。夏季则恰好相反。闰五月是出现最多的闰月。这是因为。地球近日点在冬至点附近。每年1月3日或4日过近日点。 定气注历还有一重更深远的影响。以前。每逢无中气之月就必须设置闰月。定气注历后。某些月会含有两个中气。而无中气的历月出现的频率也大大增加。如果严格执行“无中置闰”原则。就会超过“十九年七闰”的合理频率。有些年份甚至会出现两个闰月而无十二月。 清代规定。首先以相连两个冬至的所在月为准。排定历月。其间有11个整月时。即使出现无中气的月份。也不设闰月;只有出现12个整月时才设闰月。如果遇上一年有两个无中气的月份。以前一个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后一个不设闰月。这是延续两千年的“无中置闰”原则的重大变革。也是现在农历的闰月设置规则。 闰正月还是有可能出现的。据推算。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都会出现闰正月。连过两回大年。还真是“百年难遇”的盛事啊!其实闰十二月更加罕见。按照现行闰月设置规则。堪称“千年等一回”。要到公元3358年才会再次出现。上次还是使用平气时代的明万历二年(1574年。闰十二月开始于1575年1月12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6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闰月,中气,节气,朔望,阴历,历法,正月,月亮,二十四,回归年
没想到大家都对闰月无中气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闰月无中气。意思好理解。如今年闰四月。今天就是闰四月十九。6月1O号。你若有心查通书历书。就会发现。在闰四月里。是6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