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时候。不论是中国、西方还是阿拉伯历法。都有了“置闰”——中国叫“闰月”。西方和阿拉伯历法叫“闰年”(包括闰日)——当然。中国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
在中国。至少在殷商历法中已经有了“闰月”。
1914年。罗振玉于《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商代历法已经“置闰”的见解。后来。董作宾、常玉芝、陈梦家等众多学者都做过专门研究。大家比较一致地赞同罗振玉的观点。
多数学者还认为。殷商时期。年终置闰法和年中置闰法是同时并用的——前期多用年终加一闰月的方法。逐渐改为年中加闰月的方法。
学者们在对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还发现了殷商时期“失闰”和“补闰”的情况——应该“闰”的时候没“闰”。只好后补。于是出现了某年“十四月”的局面(《合集》21897、22847。《集成》4138)。
失闰、补闰和年终置闰。说明殷商时期。对于“置闰”还不够娴熟。以至操作上出现了“马后炮”的情况。
按照《尚书.尧典》的说法。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说。尧的年代。距今四千一二百年左右。已有了“置闰”的历法。《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在黄帝的年代。“置闰”这个事。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此两种说法。主要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材料支撑。无法“板上钉钉”。
《汉书.律历志》讲。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不过。南北朝时期的大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考证之后说。这六种历法都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这个六历说法。也不太靠得住。 但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一是对中国古历法始终有“夏历”之说;二是“殷历”确实存在——商族祖先是于夏代祖先并行发展的——商祖先“契”约活动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因此。夏历和殷历并行存在或者共用也未可知——只是殷商甲骨文被发现了。得以证明。而夏代目前还未见文字遗存而已。
其他主要历法中。有“闰日”“闰年”。没有“闰月”。
现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公历”。是1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设立的“太阳历”——即所谓“阳历”。其是在公元前46年由古罗马执政官儒略.凯撒组织制定的“儒略历”基础上形成的。儒略历。为了调整历法和“天文年”的偏差。规定了每400年中置97个“闰日”。基本上四年为一“闰年”。
中国古时的“闰月”。是因为实行的是“阴阳合历”。
有人称中国古历法为“阴历”。这是不对的。准确地说。中国古时历法。包括现在还在延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通俗地说。就是参照太阳纪年。依据月亮纪月。
1。先说太阳纪年。
中国的古人。至少在距今5300-4500年前。已开始对太阳的“运行轨道”进行有目的的观测。良渚遗址发现的观测石柱可以证明——观测太阳通过两根石柱照射于地上的位置变化。
在这种观测的基础上。古人有了“黄道”一说——在地面观测太阳而描绘出的太阳运行轨道。“黄道”这个概念。周朝至汉代才至完备。但在殷商。也有了雏形。可以证明的。是当时有了“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于纪年。
关于“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xiù)。宣徧(biàn)阴阳。十ニ月一次。”
“岁”。是木星的古名。又称“岁星”。其为太阳系行星之一。与金水火土四行星合称“五星”。
古人把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天。分为等分的“十二次”。许慎说“十二月一次”——就是木星“走了一格”。这“一格”就是“一次”。也是一年。
殷商时期。即已经开始通过月亮来纪月了。当时以新月作为每个月的月始。观察下来。每个月有30天和29天不等。
到了周汉时期。每个月的月始。改为朔旦之日——就是“岁星”和太阳同在东方升起的那天——这一天的特别之处在于。恰好是月亮居于地面和太阳之间。没有太阳的反光。地面上看不见月亮——这叫“朔”。
不管是新月做月始。还是朔日最月始。都是根据月亮的运行纪月。所以是“阴历”。或叫“太阴历”。
以太阳纪年的阳历。从地上看。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行走一周。合365.2422日; 阴历以月亮为准。即月球呈现出的一圆一缺为一月。合29.53059日。十二月为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这就出现了矛盾。
这个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因为季节和时令是随着太阳的视觉运动而变化的。若单纯以月之晦朔为准置历。则每年的季节时令就要逐年比上一年后移十天多。
为解决这个矛盾。亦即历法与季节时令的矛盾。至少从殷商开始。就采用“闰月”的办法——把阳历比阴历多余出来的日数累计起来。隔几年置一闰月。
所以许慎在《说文》里。对“闰”的解释是“余分之月”。《谷梁传》说:“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这句话正是“余分之月”的最好的注脚。
最早。古人曾经三年一闰。但还有余分。后来就规定五年两次。这就是“五年再闰”。不过。五年再闰还不足。于是改为“十九年七闰”。
我国的战国时期。已行十九年七闰之法。
闰月的设置。是在需要增加闰月的那一年。挑选一个不含“中气”的时间段——二十四节气里。出现在上半月的叫“节气”。出现在下半月的叫“中气”——闰月一定是没有“中气”。月份的排名仍沿用上个月的数字。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古人用“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来调和阴阳。阳律、阴律各六律合称十二律。阳六为律、阴六为吕。用律吕来调和阴阳使之时序正常。
其他观点:
谢邀。
首先正面回答该问题:有的。闰月是由于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周期不能整除产生的。
年是根据地球公转周期定的。定为365.2425日。月是根据朔望月定的。大概为29.53日。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每年大概有12.37个月。因为大家习惯整数计数。中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就发挥作用了。这就是所谓的三年两头闰。19年7闰产生了。
根据以上计算。如果人的出生日期平均分布的话。出生在闰月的概率是0.37/12.37。大概只有3%。可谓是非常幸运啦。
我是奔跑的蜗牛rs。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6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闰月,历法,殷商,太阳,月亮,闰日,闰年,中国,黄道,纪年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古时候有闰月吗?依据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时候。不论是中国、西方还是阿拉伯历法。都有了“置闰”——中国叫“闰月”。西方和阿拉伯历法叫“闰年”(包括闰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