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很奇怪?
原创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很奇怪?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你所想了解的官职。是职官的名称。官职的情况十分复杂。可以说是随着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朝代更迭都有所不同。从最早的夏商时期说起。臣有“史”、“巫”“臣”、“宰”、“尹”。君称王与后。王天,后土。有道者天,有德者土。这个说法应该来自于这个时期。夏商时期可以考证的太少。说的太多反而暴露我的无知。那么就草草略过。那么来说说大家所熟知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分的很清楚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的称呼出现。东宫太子的确立。后的明确。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封地为邑。官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师:三公首。周置。秦废。汉复置。晋避帝讳。曾改作太宰。晋后复称太师。多为荣称并无实职位。但是实际上据我的理解。能为太师的多为权臣。并且是大权在握。譬如董太师。易混淆:太子太师。为东宫三师。太傅:周代置。秦废。汉复置。次于太师。西汉曾两度复置;东汉长设。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已无实职。注:汉秩2-3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大多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不过更多的是死后追谥。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后世又有东宫三孤的说法。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卿。卿士。卿史、卿事:周天子与诸侯国的执政官。CEO。商置。但无从考证。西周设卿士寮。太史:掌天时、星历职、搞文化。西周设太史寮。太史寮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大夫:题主所说的这三个名称由《周礼》地方官演变而来。周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工程。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虎贲:御前带刀侍卫小臣:这个很混乱。太监的前身(小臣试毒的历史)。也为后世臣子自称职位低下。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为掌管占卜、祭祀、田猎、征伐之官。大致理解是为近臣。太宰: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最早的责任是内务总管。西周设太宰。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此时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六典是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以算得上百官之首。宰相的前身。王室衰落。周之后被停用。晋时改太师为太宰得以重现。宋徽宗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改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九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PS: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六部内容太多以(度娘百科的资料)例举。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吏部:主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户部:主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礼部:主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兵部:主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刑部:主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工部:主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隋唐五监:国子监(教育)、少府监(皇宫钱财)、将作监(掌土木)、军器监(军火)、都水监(水利)。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监多一监为一丞制。国子监设祭酒。后世除国子监外。四监收归工部。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武帝置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太多了。码到肚子饿了还没说到最麻烦的宋。有空补齐。——)))))))——)——)不规范分割线-——)——)——)——)———)——)—我这顿饭好像吃了一年五个月九天。比较糟糕。因为失业了(这个更糟糕)所以回来更新~来谈谈宋代的官职吧。争取在找到工作前把这个坑填完。宋代的官职很多。多到不可思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方便了皇帝分散臣子的权利。毕竟黄袍加身赵匡胤。但这也方便了皇帝本人对于下层人员的提拔。不愁没有位置给有为之人。也不愁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干事。宋代的官职我这里姑且把它分成两种。一种是沿袭过来的。一种是自己独创的。因为毕竟跳过了五代十国的阶段直接讲宋代。宋神宗的时候恢复了初唐三省制度。设置尚书令、中书令以及门下侍中。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位置从不让人坐。只是空头。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是为了制衡宰相而存在的。这就是宋代最高权力代表“宰执”的由来。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由来是赵匡胤用旧朝的人为相。但是范质等人实在是不敢。那么最大的就是赵普这个门下侍郎、平章事了。所以赵普独行宰相之权。赵匡胤为了制衡他。设唐代的参知政事。乾德二年的时候。参知政事进不了政事堂(宋代宰相办公室)。到了后来赵普因为为政专断给了机会。开宝六年。诏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宋史·职官志一》:“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极大的加强了地位。但是在职权上任然是有些许差距。但已经是有所分权。到了宋太宗的时候。诏曰: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至此参知政事与宰相无异。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下面这一段京官的介绍来自网上的资料。因为很好理解所以我就借用了——)宋代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很好理解就是经常参见圣上的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那么回到宋神宗的身上。赵匡胤开国的建制史称袭唐制。宋神宗这个就叫做元丰改制(年号元丰年)。为什么他要改制呢?因为赵匡胤给赵顼留下的这个坑太大了。先是留下了大量的旧国官员。空设官职。白领俸禄又不给事做。一大帮子闲人无所事事。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又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和官员。莅其官而不任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因为赵匡胤那个时候已经把官和职拆开。除空头官位外另有差遣官、执事官也就是真正做事的。而这些做事的人的工资相比那些空头官又少的多了。也就导致腐败的滋生。这个时候宋神宗边上有个能人。他说不行了。我们得变法。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我个人认为这是古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是如同我们的人民公社运动一般。操作的方法不对。使人们遭到了巨大损失。吞儿卖女。民不聊生之事频发。并且遭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扑。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其中确实留下了许多有益于社稷之事。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其实王安石是对的。古人常言以史为镜。可怜司马光(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而后判西京御史台编撰《资治通鉴》。十五年后书成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只知道墨守成规。任人宰割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这不仅在政治上不体面。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结束兵不连解局面的目的。虽然宋朝实行弥兵政策。一再命令守边将士不要妄动。可是西夏反而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不断进攻兰州等地。而我们的诗人苏轼(杭州任通判、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乌台诗案爆发)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写下了很多语文课本里面的诗篇。苏轼在反对免役法时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后来苏轼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十馀年后元祐更化时。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他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那么王安石和官职有什么关系呢?变法期间。王安石主张。只要各个机构能恢复职能和作用。就算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实”。宋神宗并不以此为满足。熙宁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丰三年。在蔡确、王珪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同时。参知政事改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其实通俗点讲就是寄禄格。发不出工资养闲人了。就把职位和职责挂钩。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傣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在这里再就是将宰相的职务分成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其中左仆射行使门下侍郎的职务。而右仆射则行使中书令之职。并且将原来门下、中书、尚书行使的审查、复议、执行的权力全部归于中书省。这样一来元丰改制就突出了中书省的权力。而这也事实上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削弱了宰相的职能。皇帝可以直接对三省发号施令。而不再需要通过宰相。这样权力就直接下达到具体执行的部门。实际上也造成了宰相权力的部分架空。此后这样的格局在北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央部门的定制。)是节省了很多经费但是对于真正明确职责。精简行政机关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于王安石的初衷有所背离。史称元丰改制。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设立的官职在此不谈了。因为而后都被取消了。但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思想对于宋朝的所有改革都有深远流长的影响。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接下来宋徽宗的时候又有一个政和年间的改制。是蔡京主导的。宰相任太师。总领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ye读第四声哦。不是she)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废除了元丰改制。将权力再度集中在宰相也就是他自己身上。当然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把制度再次改了回来。北宋中期之后的官阶变动其实就是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到了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建炎复制。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乾道改制。孝宗乾道八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省。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意思就是只做事没有决定权了。这个其实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居然有皇帝会主动的帮助宰相去集中权力。在这个阶段出来一个东西。也是唐朝抄的叫平章军国重事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贾似道。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大体上是个虚职。但是在南宋有了变化。权臣独揽军、政大权。甚至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宋代。三省大部分时候是有事没人做。衙门冷清。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确是由皇帝亲信把守死死握住经济命脉。可以说宋的积弱与官职制度的混乱密不可分。因此在此讲的稍微详细了一些。如果不喜欢这种介绍方式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平章军国重事。中书省(右省):中书令、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前面两个有名无职。属官(辅佐人员)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文官改赐、举人出身等事。元丰改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门下省(左省):门下侍中、门下侍郎、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前面两个还是有名无职。属官(辅佐人员)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元丰改革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尚书省(都省):尚书令(没人当过)、左右仆射、左右丞都是空名不管本省的事情。权判尚书都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二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国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南宋时。将军器监和都水监并归工部。工部的职权就更为扩大了。工部还兼管军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时还设立制造御前军器所。委任提点官二员和提辖、监造官各若干员。负责制造武器;文思院负责制造金银、犀玉等器物。设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还有就是吏部这个问题。其实宋初是没有吏部或者说空头吏部的。那个时候有个流内铨(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两名。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也并入审官院。神宗熙宁三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一名、主簿两名。然后元丰改制。全部归为吏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宋初架空六部的三司了。三司: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说: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三司的附属机构。(《宋史·职官志二》载: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与事务之殷繁。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工部管辖。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这些改革似较合理。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元丰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通考·职官考四》: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大致的意思是本来前朝是什么都管的。到了宋就是掌握虎符兵权的地方。但是枢密院手下是没有兵的。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但是宋初的时候阶级矛盾很严重。外来入侵者的压力也很大。内忧外患之下。宋代的枢密使权力就很大了。但是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弊端出现了。每逢打战了。中书主张进攻。枢密院主张防守。两边吵个不停。这样打得赢有鬼了。南宋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引狼入室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枢密院或者是中书省的官员都是文官。并不懂的打仗。下面我们来看看宋代对于武将的官职设置吧。就以大家熟知的岳飞岳武穆的官路来看。20岁的岳飞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第一次从军敢战士相州除害之后。老父病去。回家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偏校连官都不算哦。只是军队里面一个称呼。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岳飞随同溃兵一起划归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康王赵构。王是一阶平宰相平章事)统辖。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受阻。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 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府(山东东平县西南)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岳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岳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四阶为修武郎。靖康二年二月。岳飞随军转战曹州(山东定陶县西)。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岳飞因功迁武翼郎。武翼郎。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二阶为武翼郎。刘浩的两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山东定陶)柏林镇后。元帅府又命他改隶黄潜善。不再让宗泽指挥此军。这时黄潜善掌握着三万六千人马。却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使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宗泽虽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却也有不少损耗。难以伤及金军元气。是年四月。金军从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满载着金帛、珍宝北上。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都做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赵构采取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其略云: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然而。他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南宋建炎元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经过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推荐。会见了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这是他第四次从军。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借补修武郎的意思是戴罪立功。统领和统制的官阶我也不太清楚所以讲不好。不过北宋于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南宋建炎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统制只是一个职官。不表示级别。没法对应具体军衔。只是在出师作战时才设置。相当于作战部队总司令。也就是当年抗日的时候的一名师长。好比党内无官职但在军中数一数二。然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继而张所也因从前曾弹劾黄潜善而遭贬谪发配岭南。最终死于贬途。被张所派去收复卫州等地的王彦、岳飞一军。也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金军误以为王彦、岳飞军是宋军主力。于是抽调各路人马。云集新乡。准备与宋军决战。王、岳军仅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在突围中溃散了。岳飞与王彦不和。自率部转战太行山区。其间曾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跋耶乌。刺死敌酋黑风大王。迫使金人暂时退却。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岳飞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十二月。金军大举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这个时候岳飞还是没有官位。只是有军职。踏白使这个东西我也曾经找过很多资料。关于踏白甚至还有纪念岳飞的活动。踏白军是唐朝的军队。主侦查。当时的岳飞也就是一个侦察兵总队长这样的一个位置。而后升职统领。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统领即是主将所能给以的非正式官职中最高的职位。相当于军中第一的亲信。地位虽在官方认可的将领之下但是权力却可以调动他们。建炎元年冬到二年春。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两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虽四面受敌。仍从容地调度军队。部署战斗。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岳飞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县、黑龙潭、官桥等地作战。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终于使宗泽点头称是。建炎二年四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马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24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河“过!过河!过河!”宗泽死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其人“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北伐终告夭折。建炎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一次。岳飞奉命驻守竹芦渡。用疑兵之计打败金军。因功转武功郎。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五阶为武功郎。可比旧官皇城副使。重新得到官方认证。建炎三年正月。岳飞奉东京留守司的命令从守卫北宋皇陵的驻地西京河南府返回开封。杜充出于排斥异己的动机。命飞向守城将领张用、王善袭击。时王善驻扎城东。张用驻扎城南。岳飞、桑仲、李宝诸人驻扎城西。均负有守卫京师重任。飞不愿自相残杀。婉言推辞。但杜充以军法问斩相威胁。勒令飞出兵。飞有以往擅自脱离王彦的教训。无法抗命。只能出战。南薰门之战。以八百人击退张、王部数万人。以功升武经大夫。第三十二阶武经大夫代旧官西京左藏库使。杜充又派马皋等继续追击张、王部。却被打败。王善攻打淮宁。张用不从。引军离去。自此成为游寇。后终被岳飞收降。自春至夏。飞随陈淬多次与王善作战。王善率部东流西窜。最后降金。飞因多次战功先后转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第三十一阶武略大夫代旧官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第二十八阶武德大夫代旧官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这个刺史是空头刺史。就是给个名头发工资的。宋朝一般以朝臣充知州。刺史遂成专供武臣、宗室、内侍等加官和阶官。为正任六等武阶官之末。从五品。但是也重复证明得到了赵构的重视。上年八月开始南侵的金军。于是年正月又先后攻下徐州、淮阳、泗州。进袭扬州。二月初三日。南迁扬州的宋高宗得到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的消息。惊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刘兵变被镇压后。高宗移驾建康。就在高宗移驾建康时。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脱离危险之实。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岳飞于六月下旬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飞向充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充不听。飞无奈。只得率军随之南下。开封随后于次年二月陷落。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完颜挞懒(达赖你别跑)领军进攻淮南。完颜兀术则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诣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岳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王[王燮]却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马家渡之战后。岳飞决定脱离杜充。独自转战后方。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向他们慷慨陈词。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杜充投敌。宋军纷纷溃散。溃军中一些北方将领不愿再战。欲推举岳飞为主帅。一同投金。岳飞假意应允。乘其不备。带亲信数人与之相斗。一连击败数十人;飞又对众军严肃训诫了一番。众皆心悦诚服。军心遂定。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由越州逃向明州。随后又从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难。完颜兀术由建康进军。接连攻下溧水、广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飞则领军在其后方。伺机给予痛击。岳飞遣刘经率兵千人夜袭溧阳。顺利攻克了被金军占领的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县中存粮。可供一万军士吃十年!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广德和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纵兵烧掠明州、临安等城。携带所掠全部金银财宝。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是年四月。岳飞已归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飞收复建康后。张俊要把飞派往饶州。扼守江南东、西两路。但飞十分重视守卫建康的战略意义。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他向朝廷上奏说:“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臣以为贼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看了飞的奏章。深以为是。遂改变张俊原议。并赐予飞金带、马鞍等物。(这里赵构心有芥蒂。没有官职上面的什么奖励。但实际上自己已成主帅。这里又有种说法是宋代的刺史是允许自己带兵打仗的)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高宗建炎四年。创立神武军。御营武军为神武副军。绍兴初。以神武右军、中军任宿卫。其余驻屯江东、淮东、湖北、湖南。这里其实是收编岳家军为神武后军。神武军的将军仍然是最高统治者赵构。但是后世因为岳家军的名头太大。反而没人记得住什么神武军)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四月十九日。岳家军又重返民族战场。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进。在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飞情绪昂扬地对幕僚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此战杀敌七千余人。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虏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125] 。第一个冲上城头。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夺回襄阳府。率领号称三十万大军反扑。又遭大败。金将刘合孛堇领军与李成会合。集结于邓州附近。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飞遣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七月十五日。王贵、张宪在离邓州三十余里的地方。与敌军数万接战。飞又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敌军大溃。俘金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七月十七日。飞军攻取邓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一场血战。邓城终被攻克。斩杀金、伪军无算。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飞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克。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宋廷。高宗接到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节度使: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如护国、宁武、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张俊、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韩世忠等。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建节封侯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官职从二品。)(制置使:制置使上面还有个制置大使。主要是安抚百姓用的。岳飞这里因为已经名扬天下了。让他当个副的借他的名头去协助官员的安抚工作《宋史·职官志七》:“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原注:“赵鼎为江西制置大使。岳飞为制置使。每事会议。或急速施行。许报大使照应。”)岳飞克复襄汉是南宋头一次收复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收复襄阳六郡后。飞奉诏移屯鄂州。临行以两千人守襄阳府和唐、邓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随州。由于飞努力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建炎四年。洞庭湖地区农民军首领钟相起兵反宋。钟相被杀后。杨么等又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体制。继续与南宋朝廷对抗。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是铩羽而归。绍兴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镇压。岳飞于三月由池州进军。四月到达潭州。飞首先招降了杨么部将黄佐。又让其回到湖中招降杨么部众。先后来降者两千三百余人。四月。飞一面继续招降。一面乘机攻打外围营寨。首先命黄佐攻击周伦水寨。周伦败走。部卒被杀死和坠入湖中者甚众。寨栅粮船全被焚烧 。接着。岳飞又让此前屡被杨么打败的任士安出战诱敌。飞事先设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时。伏兵乃起。四面围击。大获全胜[。五月。宋廷命张浚回朝。浚认为杨么水寨一时难以攻破。岳飞则向张浚保证:除去从潭州(湖南长沙)到洞庭来往路程。八日内一定会“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岳飞到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黄佐受飞命。由飞机密官黄纵随行。赴杨钦营寨招降。结果杨钦率全寨一万余人(其中战士三千余人)。乘船数百艘。投降岳飞。飞立即报请朝廷予以封赏。杨钦又为岳飞劝降了全琮、刘诜等部。杨么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杨么车船。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135] 。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后处死[136] 。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 。对被俘人员。有人主张全部杀死。岳飞以各首领或率众降宋。或已被处置。告诫诸将不得滥杀无辜;凡精壮之士。一律收编入伍;而老弱瘦软、不堪服役者。皆“各给米粮令归田” 。这样所得丁壮五六万。被安置归业的二万七千余户。十万余人。缴获船舶一千余只。飞携带一切缴获器物。返回潭州。向张浚复命。此役全程。从初二日招降杨钦到初十日大获全胜。恰好八日。张浚感叹说:“岳侯殆神算也。”岳飞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在这里招讨使其实也和上面的一样都是权益行事的官名。其实就是土官名。宋朝时期武官名称多沿袭前朝。秩序混乱。这里岳飞已经加封正一品的少保了。开国。这个开字。好比韩世忠是英国。福国。但是开国封号历代都只有一人可以封。岳飞也是逐级上升的。可见赵构确实是对其有着期盼和厚望。宋代的封爵也是分四个等级的。也有具体的官职开国郡公是从二品。国公是从一品)那么回到文官的阶段。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宋史·职官志四》说:“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检校官带宪衔的。有检校御史大夫。元丰改官制后。一并除去。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官阶低而任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此外。还设推官二员。专管审理刑事案件。三院御史上疏言事。评论朝政或弹劾官员。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仁宗时。刘筠任中丞后。御史言事就不必请示本台长官了。地方官的监察。由通判负责。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的。但也兼任监察官吏。南宋时。地方监司官职权加重。安抚使称帅臣。宰相外出巡事时。虽说是典州。亦必兼此职。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开元代行省承宣布政司。开明代按察司制度之先声。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宋代的谏官称为司谏、正言。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但实际上空有其名。未能履行其职。最终便混同御史。专司监察官吏。由上所述。宋代中枢机构的行政、军事、财政、监察这四种大权分得十分清楚。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神宗时。九寺各专其职。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少卿以及丞、主簿。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嘉祐三年。撤销“三司”河渠案。另设都水监。掌管修治河道之事。熙宁六年。撤销“三司”胄案。另设军器监。掌管制造武器。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制历书等。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都设判本监事。或设同判监事。以及丞、主簿等。神宗改革官制时。撤销了司天监。另设太史局。隶属秘书省。国子监正式设祭酒、司业各为正、副长官。主管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的政令。又设丞。参领监事;设各学太学博士多员。分别讲授各种课程。南宋初。国子监并归礼部。重建太学。太学之学官时有增减。神宗改制时。除国子监外。各监都设监和少监作为正副长官。其下又设丞和主簿等。同时恢复了本监职权。内侍省:太监专属。也有专属官名。懒得讲了。没什么用。翰林学士:同唐代。没什么差别。馆阁学士: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并不被看重。殿学士:相当于顾问。但是地位极高。是当时读书人最想得到的荣誉。其实有很多漏了没讲。比如三班。比如那些考察科举的官员。还有三衙。宋代真的很混乱。就连那种地方的土军小队长也是有专门的官职的。什么御前带刀侍卫啊也就是宋开始的。那个时候闲官也多。然后呢。我最近比较懒。有些资料都是照搬的。大概码了一个中午的功夫码了这些。宋代这些东西肯定是还要改的。因为我自己都不满意呢。资料大部分都是网上的只是在里面略加删改方便大家理解。

其他观点:

官职的情况十分复杂。可以说是随着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朝代更迭都有所不同。

从最早的夏商时期说起。臣有“史”、“巫”“臣”、“宰”、“尹”。君称王与后。王天,后土。有道者天,有德者土。这个说法应该来自于这个时期。

夏商时期可以考证的太少。说的太多反而暴露我的无知。那么就草草略过。

那么来说说大家所熟知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分的很清楚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的称呼出现。东宫太子的确立。后的明确。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封地为邑。

官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太师:三公首。周置。秦废。汉复置。晋避帝讳。曾改作太宰。晋后复称太师。多为荣称并无实职位。但是实际上据我的理解。能为太师的多为权臣。并且是大权在握。譬如董太师。

易混淆:太子太师。为东宫三师。

太傅:周代置。秦废。汉复置。次于太师。西汉曾两度复置;东汉长设。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已无实职。注:汉秩2-3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

大多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不过更多的是死后追谥。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后世又有东宫三孤的说法。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卿。卿士。卿史、卿事:周天子与诸侯国的执政官。CEO。商置。但无从考证。西周设卿士寮。

太史:掌天时、星历职、搞文化。西周设太史寮。太史寮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

大夫:题主所说的这三个名称由《周礼》地方官演变而来。周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工程。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虎贲:御前带刀侍卫

小臣:这个很混乱。太监的前身(小臣试毒的历史)。也为后世臣子自称职位低下。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为掌管占卜、祭祀、田猎、征伐之官。大致理解是为近臣。

太宰: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最早的责任是内务总管。西周设太宰。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此时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六典是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以算得上百官之首。宰相的前身。王室衰落。周之后被停用。晋时改太师为太宰得以重现。宋徽宗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改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九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PS: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六部

内容太多以(度娘百科的资料)例举。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刑部:主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

隋唐五监:

国子监(教育)、少府监(皇宫钱财)、将作监(掌土木)、军器监(军火)、都水监(水利)。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监多一监为一丞制。国子监设祭酒。

后世除国子监外。四监收归工部。

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武帝置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太多了。码到肚子饿了还没说到最麻烦的宋。有空补齐。

——)))))))——)——)不规范分割线-——)——)——)——)———)——)—

我这顿饭好像吃了一年五个月九天。比较糟糕。因为失业了(这个更糟糕)所以回来更新~

来谈谈宋代的官职吧。争取在找到工作前把这个坑填完。

宋代的官职很多。多到不可思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方便了皇帝分散臣子的权利。毕竟黄袍加身赵匡胤。但这也方便了皇帝本人对于下层人员的提拔。不愁没有位置给有为之人。也不愁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干事。

宋代的官职我这里姑且把它分成两种。一种是沿袭过来的。一种是自己独创的。因为毕竟跳过了五代十国的阶段直接讲宋代。

宋神宗的时候恢复了初唐三省制度。设置尚书令、中书令以及门下侍中。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位置从不让人坐。只是空头。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是为了制衡宰相而存在的。这就是宋代最高权力代表“宰执”的由来。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由来是赵匡胤用旧朝的人为相。但是范质等人实在是不敢。那么最大的就是赵普这个门下侍郎、平章事了。所以赵普独行宰相之权。赵匡胤为了制衡他。设唐代的参知政事。乾德二年的时候。参知政事进不了政事堂(宋代宰相办公室)。到了后来赵普因为为政专断给了机会。

开宝六年。诏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宋史·职官志一》:“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极大的加强了地位。但是在职权上任然是有些许差距。但已经是有所分权。到了宋太宗的时候。诏曰: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至此参知政事与宰相无异。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下面这一段京官的介绍来自网上的资料。因为很好理解所以我就借用了——)宋代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很好理解就是经常参见圣上的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那么回到宋神宗的身上。赵匡胤开国的建制史称袭唐制。宋神宗这个就叫做元丰改制(年号元丰年)。为什么他要改制呢?因为赵匡胤给赵顼留下的这个坑太大了。先是留下了大量的旧国官员。空设官职。白领俸禄又不给事做。一大帮子闲人无所事事。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又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和官员。莅其官而不任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因为赵匡胤那个时候已经把官和职拆开。除空头官位外另有差遣官、执事官也就是真正做事的。而这些做事的人的工资相比那些空头官又少的多了。也就导致腐败的滋生。

这个时候宋神宗边上有个能人。他说不行了。我们得变法。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我个人认为这是古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是如同我们的人民公社运动一般。操作的方法不对。使人们遭到了巨大损失。吞儿卖女。民不聊生之事频发。并且遭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扑。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其中确实留下了许多有益于社稷之事。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其实王安石是对的。古人常言以史为镜。可怜司马光(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而后判西京御史台编撰《资治通鉴》。十五年后书成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只知道墨守成规。任人宰割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这不仅在政治上不体面。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结束兵不连解局面的目的。虽然宋朝实行弥兵政策。一再命令守边将士不要妄动。可是西夏反而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不断进攻兰州等地。而我们的诗人苏轼(杭州任通判、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乌台诗案爆发)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写下了很多语文课本里面的诗篇。苏轼在反对免役法时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后来苏轼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十馀年后元祐更化时。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他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那么王安石和官职有什么关系呢?

变法期间。王安石主张。只要各个机构能恢复职能和作用。就算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实”。宋神宗并不以此为满足。熙宁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丰三年。在蔡确、王珪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同时。参知政事改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其实通俗点讲就是寄禄格。发不出工资养闲人了。就把职位和职责挂钩。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傣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在这里再就是将宰相的职务分成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其中左仆射行使门下侍郎的职务。而右仆射则行使中书令之职。并且将原来门下、中书、尚书行使的审查、复议、执行的权力全部归于中书省。这样一来元丰改制就突出了中书省的权力。而这也事实上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削弱了宰相的职能。皇帝可以直接对三省发号施令。而不再需要通过宰相。这样权力就直接下达到具体执行的部门。实际上也造成了宰相权力的部分架空。此后这样的格局在北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央部门的定制。)

是节省了很多经费但是对于真正明确职责。精简行政机关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于王安石的初衷有所背离。史称元丰改制。

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设立的官职在此不谈了。因为而后都被取消了。但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思想对于宋朝的所有改革都有深远流长的影响。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

接下来宋徽宗的时候又有一个政和年间的改制。是蔡京主导的。宰相任太师。总领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ye读第四声哦。不是she)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废除了元丰改制。将权力再度集中在宰相也就是他自己身上。

当然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把制度再次改了回来。

北宋中期之后的官阶变动其实就是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到了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建炎复制。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乾道改制。孝宗乾道八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省。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意思就是只做事没有决定权了。这个其实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居然有皇帝会主动的帮助宰相去集中权力。

在这个阶段出来一个东西。也是唐朝抄的叫平章军国重事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贾似道。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大体上是个虚职。但是在南宋有了变化。权臣独揽军、政大权。甚至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由此可见在宋代。三省大部分时候是有事没人做。衙门冷清。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确是由皇帝亲信把守死死握住经济命脉。可以说宋的积弱与官职制度的混乱密不可分。因此在此讲的稍微详细了一些。如果不喜欢这种介绍方式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

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平章军国重事。

中书省(右省):中书令、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前面两个有名无职。属官(辅佐人员)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文官改赐、举人出身等事。元丰改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门下省(左省):门下侍中、门下侍郎、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前面两个还是有名无职。属官(辅佐人员)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元丰改革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尚书省(都省):尚书令(没人当过)、左右仆射、左右丞都是空名不管本省的事情。权判尚书都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二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国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

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

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南宋时。将军器监和都水监并归工部。工部的职权就更为扩大了。工部还兼管军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时还设立制造御前军器所。委任提点官二员和提辖、监造官各若干员。负责制造武器;文思院负责制造金银、犀玉等器物。设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

还有就是吏部这个问题。其实宋初是没有吏部或者说空头吏部的。那个时候有个流内铨(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两名。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也并入审官院。神宗熙宁三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一名、主簿两名。

然后元丰改制。全部归为吏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宋初架空六部的三司了。

三司: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说: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三司的附属机构。(《宋史·职官志二》载: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与事务之殷繁。

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工部管辖。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这些改革似较合理。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元丰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通考·职官考四》: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大致的意思是本来前朝是什么都管的。到了宋就是掌握虎符兵权的地方。但是枢密院手下是没有兵的。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但是宋初的时候阶级矛盾很严重。外来入侵者的压力也很大。内忧外患之下。宋代的枢密使权力就很大了。

但是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弊端出现了。每逢打战了。中书主张进攻。枢密院主张防守。两边吵个不停。这样打得赢有鬼了。南宋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引狼入室的结果。

但是无论是枢密院或者是中书省的官员都是文官。并不懂的打仗

其他观点:

其实并不奇怪。只是品级复杂。名目众多。如果你是一个古代人。你一样会觉得现代的官职奇怪难懂。

光宰相各朝各代不同的叫法都有十多种。如中书令、同平章事、太师、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52

    神宗,宰相,尚书,侍郎,门下,岳飞,户部,政事,中书,职权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5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很奇怪?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52

    你所想了解的官职。是职官的名称。官职的情况十分复杂。可以说是随着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朝代更迭都有所不同。从最早的夏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