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原创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经过两次偷袭。孙权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

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悬殊。

可是。事实上。两国的国力始终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力差距:由悬殊到非常悬殊

地图上看。似乎魏吴差距不大。

不过。悬殊不大的版图。其下辖的行政单位却十分悬殊。

东汉13州。东吴满打满算只有3州。事实上。荆州、扬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东吴这个3州之地的统计算是稍微“夸大”的。

而曹魏。却完全掌握了8州。这还不算他们在荆州、扬州控制的部分地区。

州数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开发程度的差距。

据《中国人口史》推算。黄初二年(221年)。魏国的户数为103万户。682.4万人口。

相比之下。吴国的人口为:户数47.8万。人口315.5万;蜀国的人口为:户数20万。人口132万。

可以说。吴国的户数、人口数。均不及魏国的一半。

即便吴蜀加起来。其人口也只占天下约40%。不及魏国一国。

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已是双方国力最接近的时刻了。

魏国所占据的北方。当时原本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程度远远高于魏、吴。

只不过。汉末战乱时。北方大量人口逃到了益州、荆州、江东等地。

可以说。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生产方式的带入。加之孙权、诸葛亮。乃至刘表刘璋治理有方。当时南方正处于历史上的新高度。

相比之下。北方则成处于历史上的低谷。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尽管曹魏有些优势。但大家基本处于均势。

然而。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稳定。彼此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原本。双方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体量大的一边增长的总量自然就更多。差距就会更大。

何况。魏国的增长率也必然高于吴国。

东吴是正常增长。而北方是恢复性增长。

只要北方的秩序恢复。人民回到土地上。凭借开发程度高的底子。其增长率会远远高于东吴。

所以。到了三国后期。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灭蜀前。曹魏的户数增长到144.5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40%多。

而吴国投降西晋时。献上的在册户口是:户52.3万。

魏吴的人口比。由2:1左右发展到了接近3:1!

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水平。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兵源数量。

以此来看。魏吴的国力差距。始终很悬殊。而且越到后面越悬殊。即便是拉上蜀国的力量。吴蜀联盟也始终不及曹魏一国。

东吴的内部问题

其实。三足鼎立之初。尽管吴国实力不如魏。但彼此并未悬殊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三足鼎立之初。在名将陆逊的统领下。吴军的战力是很强悍的。他们西破刘备于夷陵。北拒曹丕三次伐吴。随后。石亭之战。又再次打败魏军。

当时。吴军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是有可能改变双方态势。为东吴赢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的。

然而。东吴的实权人物。却极力反对进取。

而反对进取的代表人物。正是顶级名将陆逊极顾雍等江东柱石人物。

吴国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孙权最终能称帝建国。其实也就是政权江东化的结果。

江东大族从发展地主经济的角度出发。渴望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大举用兵。

朱桓等人提出过的进取之策。往往都被这些大族代表所否定了。

因此。东吴上下对北伐都不积极。

西边的蜀国。人口不及东吴一半。诸葛亮、姜维常年率10万左右的军队北伐。

而东吴呢?

诸葛恪曾集结了20万大军北伐。就一次。就导致士族不爽。举国怨声载道了!

因此。江东的北伐。大多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短促出击。目标有限。而且。极力避免与魏军主力对战。

如此。除诸葛恪时期外。吴国一直比较保守。没有为改变不利局面作出过太大动作。冒太大的风险。

所以。如果有朋友一直指责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的话。不妨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即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吴与北面魏的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差距越来越悬殊是几乎没有悬念的。

其实三国鼎立之初。彼此处于均势之时。吴蜀联合。是有可能摆脱被动的。至少可以一试。

这种情况下。东吴过早选择保守。以“限江自保”为策。早早“躺平”。

面对悬殊的局势。吴蜀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过程而言。个人更欣赏诸葛亮、姜维的做法。

不知您怎么看呢?

其他观点:

答 | 江隐龙

从三国时期的地图上看。天下最大的便是扬州、荆州和益州。但真正决定一国或一势力强大与否的不在土地。而在于人口。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所载。以三国后期来论。蜀亡时有28万户94万人口。10万军队;吴亡时有53万户230万人口。23万军队;而曹魏平蜀前有66万户440万人口。军队达40万以上。


其实吴蜀两国的谋士早就明白这一点。我们来看看鲁肃与诸葛亮所提出的战略路线就能明白: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也就是说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以孙权占有整个长江以南为基础的。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虽然诸葛亮放弃了江东。但北伐的基础之一也是“结好孙权”。

也就是说。鲁肃与孙权在明知曹操“不可卒除”、“不可与争锋”的前提下。其生存策略都是建立在以整个长江以南均与曹操为敌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出于不同的利益观。鲁肃希望孙权一个人占有长江以南。而诸葛亮希望刘备与孙权分割长江以南。换句话说。鲁肃与诸葛亮都知道以长江以南的三州(不包括遥远的交州)之力与曹操相抗已经是极限。仅仅有其中两州或一州之力。都是不可能击败曹操的。

也因此。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立刻恢复了吴蜀联盟。为什么?因为蜀弱吴孤。再不抱团取暖。双方被曹魏一一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其他观点:

谢邀。吴国得了荆州还是不如魏国。这事儿完全没有啥稀奇啊。因为魏国实力本来就比吴国要强得多嘛。

从历史来说。自从207年曹操完全消灭袁氏集团后。就已经占据了河北、中原等地。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来虽然在208年赤壁之战输给孙刘联军。但转手又打败马超。夺取了关中和凉州之地。到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汉中时。曹魏占据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这十个州的全部或大部。还有扬州、荆州的北部。而东吴和蜀汉加起来。不过是益州、交州。再加上大半个荆州和大半个扬州。拢共还不到四个州。虽然看地图面积不小。但那时候都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当然。曹操的北部战火频繁。相对来说。孙刘占据的南方战乱较少。所以南方人口损失比北方少。在当时两者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州的数量对比这么夸张。但即使如此。整体格局还是曹魏强而孙刘弱。在公元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两个加起来。其实力也比曹魏的总实力要弱。而如果双方继续发展下去。曹魏经过一两代人逐渐把损失的人口补充起来。把战乱摧毁的生产恢复起来。那孙刘就更没得玩了。

所以在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全力对付曹操。也只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当然。219年秋天。随着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关羽又水淹七军。实际上吴蜀两国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时候孙权如果再牵制一下。等曹操死了两家奋力北上抢地盘。那么说不定真能改变魏蜀吴的悬殊对比。使得三分鼎足的势力更加均衡。

可惜孙权缺乏战略眼光。偷袭荆州。这样虽然从短期来看。是孙权获得了半个州的地盘。实力有所增强。但长远来看。则破坏了孙刘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更让曹魏缓过劲来。综合吴蜀两家的总兵力看。由于关羽之死。以及随后的夷陵之战。两家总兵力是遭到严重削弱。更何况还引起了内部对立。这种情况下。孙权当然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东吴,荆州,魏国,人口,悬殊,孙权,吴国,曹魏,差距,长江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经过两次偷袭。孙权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