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原创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下面已经有人说了这段话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反对“言必信。行必果”吗?

从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最后一句“小人哉”的评论上。似乎孔子是很鄙视这种人的。因为孔子骂别人是小人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好事。

例如“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阳货》)。“小人过也必文”《子张》)。

在这上面句子里面的小人。多指行为卑劣、品德低下的人。是彻彻底底的批评。但是我们要了解到。孔子说一个人是“小人”。有时只是指这样的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经历过比较好的教育。向上面说的“硁硁然小人哉”。就不是说这种人行为卑劣。而是说这些人太拘泥于规章制度、太死板、死脑筋。不足以担当国家大事。不能做“大人”而已。

孔子为了避免大家引起误解。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说如果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可以作为更次一等的“士”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鼓励。相比于那些真正的“小人”。这种人的行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孔子为什么不完全赞同“言必信。行必果”?

有很多人学习儒家经典。会武断的认为儒家的君子就是那种揣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咬文嚼字的老古板、道学先生。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孔子的眼中。上面的老古板和道学先生。就是“硁硁然小人哉”。为什么呢?

因为这类人食古不化。不懂得与时俱进。不懂得变通。很多人对儒家的君子错误的认知和印象源自下面的一句话: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这些人只看到了“刚、毅、木、讷”这四个字。就认为儒家的仁人君子就应该刚毅、木讷、一板一眼、尽量少说话。这实际上是很片面的理解。我们还要注意到孔子在后面说了两个字“近仁”。记住是近似于仁。而不是说这就是仁。

区别就在这里。很多人读的时候把这段话里面的“近”字去掉了。结果就越学越错。越学越呆板。越学越不像活人了。

“言必信。行必果”本来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儒家思想是一门讲究圆通的思想。叫做君子外圆而内方。永远是遵守更高的善的准则和以人为本。

比如《孟子》里面就有一段话。《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与淳于髡的一段著名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这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坚守行事原则和事急从权的重要性。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大防没错。但是嫂子溺水了。如果这时候还讲“男女授受不亲”。这就是违背了“人命第一。救人第一”的更高的善的准则。这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就应该让位于“救人”。这就是儒家学说中的“事急从权”。或者叫“经达权变”。

所以儒家学说思想不是让人去固守某一原则、某一承诺。而是因时设地的去思考什么才是最优先最急迫最需要遵守的原则。而不是片面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片面的讲“言必信。行必果”。

再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关系非常好。承诺他来借钱你一定借钱给他。结果你知道他来借钱是为了去赌博。甚至为了去吸毒。你也能对自己曾经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然后借钱给他吗?眼睁睁看他走向堕落和毁灭?

无可无不可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被遗落在民间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贬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贬抑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深思熟虑。他们只能这样做而已啊。”又说:“虞仲、夷逸。过隐居生活。说话放纵无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废弃官位而合乎权宜变通。可是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对照孔子的这段话就能大概明白。孔子所追求的仁义。是那种符合时势发展要求的仁义标准。而不是固守某一主张。某一理性。某一信条。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真正的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其他观点:

孔子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主张言出必行。不讲浮夸不实之言。

在言与行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视行。 《礼记•缁衣》中记孔子说:“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游言。即浮夸、虚浮、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就是不真、不实、不信之言。在上位的人要带头不说“游言”。可说而不可做的话不说。可做而不可说的事不做。民众就会言行一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孔子还说:“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为政者少说话而以行动成就自己的信用。民众就不会夸大自己的好处而掩饰自己的毛病。《论语》中还记载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许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不能兑现许诺为耻。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勉励人们重视实际行动。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我国有提倡言出必行的优良传统。说到做到。不尚空谈。话说出口。一般就不能再收回。行动才是硬道理。负责才是真本事。孔子欣赏子路“无宿诺”。即称赞子路答应做的事情从来不拖延。

曾子说:“不能行而言之。诬也。”认为不能只说不做。子贡在请教关于“君子”的标准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甚至强调先做后说。子贡说:“驷不及舌”。意思与《邓析子》中所说“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一致。后人把这些话总结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不宿诺”成为中国人的行为标准。历代以来沉淀出许多近义的成语。如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言行一致受人尊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信口雌黄则遭人鄙视。

言出必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言要“善”。《尚书•无逸》中说:“其惟不言。言乃雍。”这是说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出来就很恰当和善。《尚书•周官》中说:“慎乃出令。令出惟行”。这是以慎言为言出必行的前提。是说执政者应该谨慎发布命令。命令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所以《逸周书•官人》强调“言不过行。行不过道”。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就如《易传》所记载的孔子之言:“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所以。出言之要。在于可从。其言可从。就可施之于用。国家治道就在于此。

孔子同样强调为政者慎言。他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对于为政治国而言。一言一行都不可不慎!这就像《老子》中所说“轻诺必寡信”。《墨子》中所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中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治国者应该“敬其宝”。

言出必行。其言要善。而善则体现在合乎“义”。言出必行。不倡游言。这是“信”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信”。一般情况下。话说出口一定要做到。然而。这个“信”是“大信”。绝不是愚信墨守。孔子强调“慎言”。强调“于其言。无所苟”。与他格外注重的“义”的原则相一致。讲话慎重。不随便马虎。然而。一旦出言有错、言语失当。这时也不可拘泥。不可不知变通。在孔子看来。人如果失言或者说错了话。就要勇于改过。不能苟且。所以。子贡问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士人。孔子显然并不赞成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过于偏执。其行为就流于“硁硁然小人哉”之类了。孔子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的表述更明确:“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子、孟子的说法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思想完全一致。

言行体现着品性。一个人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意味着他怎样立身处世。怎样做才能通达无碍?孔子提出了六字方针:言忠信。行笃敬。

其他观点:

就好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传统名句。其实很多话都被截取了关键部分。往往人们熟知的部分。其实意思与原来大相径庭。

言必行。行必果。

这句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自己说出来的话。那就一定要兑现。言行合一。能够说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后世之人。都将这句话当做是君子典范。如果身边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言出必行、信字当先的话。那么一定要称颂这样的人是有信用的君子。

不过实际上。这六个字仅仅是半句话而已。孔子在《论语》当中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句话后半段。难不成是孔子教导大家不要守信用吗?

其实这要从这句话的诞生背景说起。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这个故事虽然很长。但用大白话总结描述一下就是。孔子说。如果让我做的事情不符合道义的话。那我宁肯失信。不然跟小人也并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认为世间的人。能够做到不臆断、不武断、不固执己见还有不永远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

其实。孔子所说的话。并不说让人不守信用。他反对的并非是“信”。而是“必”。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种事情其实非常武断。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世事无常。经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打个比方来说。答应了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可后来发现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人。而他要求你做的事情也不是好事。这个时候你还要坚持兑现承诺。那就是在助纣为虐。

再比方说“善意的谎言”。如果出于好心而说了谎话。那也并不是小人的作风。也能够算得上是君子的风范。

孔子的意思非常清楚。世人固然是应该遵守信用。说到的事情都要做到。但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符合道义。如果违背了这个准则。那就不能“必”。

就好像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无论孔子还是孟子。圣人并不是那么恪守陈旧教条的老古板。他们也知道变通。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因时制宜。只有道义。才是人们应该恪守的真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孔子,行必果,言必信,小人,自己的,君子,孟子,言出必行,的人,儒家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8:32

    下面已经有人说了这段话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