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原创

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清宫剧中大都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似乎这是一个对她的特指称谓。那么慈禧太后为何被称老佛爷呢?这是不是她独有专属称谓呢?

“老佛爷”并非慈禧太后的专属称谓

其实“老佛爷”一词并不是慈禧的专属称谓。清朝的皇帝都可以被称为“老佛爷”。就如同我们更熟悉的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一样。

“老佛爷”一词是由满语“满柱”转译而来。清朝是由东北的女真部落建立的政权。因此他们保留了女真部落的部分习惯和风俗。当时女真人称呼自己的首领为“满柱”。这个满柱又是佛号“曼珠”的转音。实际上就是称呼自己的首领为佛爷或者吉祥的意思。

后来女真人(或者说满族人)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他们就把称呼自己首领的“满柱”一词直接转译为“佛爷”。由此“佛爷”一词就成为了清朝皇帝的专属称呼。其他人不可以使用。由此可知。“老佛爷”一词不仅并非特指慈禧太后。而是所有清朝皇帝的特称。从法理上来看。其实慈禧根本不可以被称为“老佛爷”。因此她根本没有当过皇帝。

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大体上都差不多。都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迎合慈禧太后希望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为了抬高慈禧太后的身份。故意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在1875年之前。慈禧太后并没有被称为老佛爷。到了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太后立她的侄子兼外甥爱新觉罗·载湉为帝。也即光绪皇帝。因为爱新觉罗·载湉只有四岁。慈禧太后就希望能够第二次垂帘听政。

但是为了让自己垂帘听政更有说服力。慈禧太后希望能继续抬高自己的地位。为此她的心腹大太监李莲英心知肚明。因此他策划了一场迎佛的仪式。让人以慈禧的模样塑造了一尊佛像。然后请慈禧太后领着大臣们迎佛像。并说慈禧长的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转世。因此高呼慈禧为“老佛爷”。

李莲英通过这一把戏巧妙的把称呼皇帝的特称\"佛爷\"和佛教里观世音菩萨等同起来。由此慈禧就名正言顺的被称呼为“老佛爷”。也即让慈禧拥有了与皇帝一样的称谓和象征意味。

其次刚才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已经很难查证。毕竟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我们不妨姑且听之信之。但是从慈禧的内心世界去分析。我们可以想见“老佛爷”这个称谓应该是慈禧太后本人的自我心理满足和一种刻意营造的象征符号。

作为政治强人。其实从1860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就逐步掌控了整个清朝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慈安太后病逝之后。更是没有人可以压她一头。但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她不可能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宝座。虽然她的权力和皇帝已经无限接近。因此一个皇帝的特有称谓无疑可以让她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

而另一方面。这种老佛爷的称谓也是让包括光绪皇帝等人在内一种心理暗示。始终提醒着其他人。她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掌权人。这种象征意义并非毫无意义。这正如为什么皇宫都会修筑的比较威严和广阔。如果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天安门的城楼。或者站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你会不由自主感受到一种威严感。这就是象征意味的作用。同理。我们在清宫剧中经常看到光绪称呼慈禧太后“亲爸爸”是一个道理。

总之。“老佛爷”并非慈禧太后的特有称呼。而是清朝皇帝的特称。但是慈禧的“老佛爷”称谓又有其特殊的背景。且不管是否如故事中那般由李莲英利用观世音菩萨来偷换概念。但是这个称谓的象征意味和心理暗示作用还是非常明显地。

其他观点:

自慈禧往后。到民国。掌权者往往都是有帝王之实的。但绝不能称帝。一称就完蛋。袁世凯就是个鲜活的例子。都终身总统了。而且还可以指定接班人。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了。非要再弄个洪宪皇帝出来。结果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还遭了个身败名裂。含恨终身。

但像慈禧以及跳过袁世凯之后的大一统掌权者就都没有犯这种形式主义的错误。他们纷纷为自己的帝王之实造出了独属的称谓。在这其中。老佛爷应该是民间流传说法最广的一个。

关于慈禧“老佛爷”从哪里叫起的。历来有四种说法。

第一、二种说法是咱最早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说慈禧“老佛爷”是李莲英叫响的。

大概是因为李莲英的奴才智商、情商在清末太出名了。

说慈禧虔诚信佛。有一回北京闹旱灾。多日没下雨。照惯例。于是慈禧开始拜佛求雨。未想到。这一次慈禧只拜求了三天。雨就倾盆而来。

见这情景。李莲英知道恭维拍马屁的时候来了:太后真是了不得。真真跟佛爷一样。

从此之后。慈禧就成了李莲英的“老佛爷”。再朝后就成了大清朝的“老佛爷”。

该怎么评价这种说法呢?

皇城根下。小老百姓的粗糙神谈。

接下来的这第二种说法就讲究多了。很像老北京提笼架鸟的在茶馆里侃出来的。

说光绪初年。慈禧刚满四十。一心想二度垂帘。但又怕招致朝中非议。于是犹豫不决、闷闷不乐。李莲英察言观色。心有灵犀后。便命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按慈禧的模样塑了一尊佛。

太后佛像塑成后。李莲英屁颠颠地跑到慈禧跟前禀告。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近来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甚为惊讶。于是起驾出宫。一看究竟。

到万寿寺。仔细一看。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果然栩栩如生。关键栩栩如生的很像慈禧本人。就在这时候。李莲英亮嗓一喊:老佛爷到。

众人随即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多明白的人。到这当然明白了其中的名堂。受用之余。只见她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迎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这时候李莲英必须接话:就是迎接太后老佛爷您呀!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天下臣民请太后老佛爷垂帘听政。您可要救万民于水火啊!

一席话说得是哪壶要开提哪壶。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家喻户晓。

而慈禧呢。再度垂帘也就这么完成了声威铺垫。

典型的深宫老戏码!

接着再说第三种说法。这第三种说法很直白。甚至没啥意思。但持这种说法的人却很有些名气。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在《慈禧太后演义》中说。在60大寿时。慈禧“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她作老佛爷。或称她作老祖宗。”

《清朝野史大观》的说法跟蔡东藩的差不多。说慈禧爱照相、爱扮佛。一次慈禧和李莲英、李姊玩真人秀。慈禧扮观音、李莲英扮善财、李姊为龙女。完了还用西洋相机照了一极大相。悬于寝殿内。宫人们见到这栩栩如生的大照片后。不禁呼出了“老佛爷”这个称呼。

这种说法很有些四两拨千斤。越至高无上越信手拈来的味道。

再来说第四个说法。清末学人王无生在其笔记《述庵秘史》中说:“宫中称老佛爷。沿蒙古俗也”。

啥李莲英。啥大照片。人慈禧玩的是来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

但这四种说法。不管哪种均认为“老佛爷”这个称号是慈禧专用、独享的。

然而深入清宫规制后才发现。原来“老佛爷”一说根本不是因慈禧造出来的。清朝历代皇帝都可特称为“老佛爷”。只是这些正宗的皇上平日不咋用这称呼。最后让慈禧别有用心地借用、独占了。

说这女真族首领最早都特称自个叫“满柱”。这“满柱”是啥意思呢?佛爷“晏珠”的转音。达的是佛爷“吉祥”之意。可后来呢。一些显赫家族世居高位后。也起名叫“满柱”。如此一来。“满柱”就显得有些不值钱。不唯我独尊了。于是清朝建立后。“满柱”就被译成了“佛爷”。特指皇上本人。

这其实跟宋朝皇帝特称“官家”。明朝皇帝有特称“老爷”的差不多。

因为特指的是皇上。所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都不能用“佛爷”这个称谓。甚至辅佐三帝的孝庄终生也未曾用过这个称谓。

这就给慈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挡。让整个大清朝称自己为“老佛爷”。既不露骨。又含蓄霸道。还能给民间多种解读。并且越解读。她越是有清一朝坐天下的头一号女主。

一个称呼。即是政治学的精髓!

其他观点:

满清王朝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而“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意思是“佛爷”、“吉祥”的意思。满清建国后。将“满柱”翻译成汉语就是“佛爷”并成为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因为在位太久。被臣子太监们特称为“老佛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5

    老佛爷,慈禧,慈禧太后,皇帝,称谓,佛爷,清朝,说法,女真,太后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5

    没想到大家都对慈禧乃是太后,为何要称她为老佛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5

    在清宫剧中大都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似乎这是一个对她的特指称谓。那么慈禧太后为何被称老佛爷呢?这是不是她独有专属称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