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唐帝国为何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厄运?
原创

历史上的汉唐帝国为何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厄运?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由盛及衰的结局。按照政治学的观点。专制王朝因为缺乏淘汰机制。走向腐败和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政权衰亡的办法。那就是民主。

其他观点:

统计学上有一个说法。往前看得到的所有规律都只能说明相关关系。而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严格来说我们看待历史并不能得到什么唯一正确的规律。但偏偏我们在看历史时往前看全是必然。往后看全是迷茫。比如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表明某某朝代向某某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某某制度向某某制度的转换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也能看到。苏联解体前。没有任何一个专家准确的预测到苏联即将解体。再往前推一点。一战爆发前没有任何人准确预测到一战即将爆发。所以看待历史时。我们至少要相信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并没掌握所谓的确定的规律。

其他观点:

靠着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手段。汉武帝统一了政权。统一了财政。统一了武装。还统一了思想。于是。他就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在他的治下。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全盛。疆域既广阔。文化亦繁荣。丝绸之路延绵万里直抵欧陆。中华文明远播四海天下归心。汉帝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就在汉武帝的时代。帝国的危机也已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了。前面说过。帝国是权力社会的成熟形式和典型形式。其特点则是集权。虽然集权未必专制。专制未必独裁。但汉武帝这个人。却多半是专制和独裁的。而且。正是由于他的专制和独裁。不但朝中大臣和地方郡守常常自裁以为解脱。就连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也终于自杀。结果。此公驾崩之时。继位的竟只能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即昭帝刘弗陵)。帝国的最高权力。包括废立皇帝的权力。从此落入外戚手中──先是为大将军霍光所掌握。后是为大司马王莽所把持。他们或者视废立为儿戏。或者视皇帝为玩偶。

  汉王朝虽经光武帝刘秀“中兴”而起死回生。但整个帝国已难再有起色。不过勉强维持而已。后汉二百年的历史几乎乏善可陈。有所作为的也就是前面三个皇帝。即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和章帝刘炟。其他那些皇帝。不是弱冠践祚。就是在襁褓中被拉来充数。其中甚至有四个皇帝连十岁的生日都没来得及庆祝。帝国的最高权力则或为外戚把持。或为宦官窃取。或为女主搅和。等到野心勃勃的军阀董卓。率领所谓“勤王之师”进京来杀宦官的时候。他就顺手把汉帝国也一并杀掉了。据《后汉书 献帝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被劫持的汉献帝重返洛阳时。竟是“百官披荆棘”。“饥死墙壁间”。武帝时的恢宏气象而今安在哉?但只见。“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也许。这就叫“盛极而衰”?

  这样一个过程在唐帝国那里又重演了一遍。只不过来得更快。也更具戏剧性。这是一段不断被人提及说起。反复被人编撰演绎。并用多种形式(著作、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来回顾的历史。因此特别值得反思。

  唐。是帝国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它的辉煌被和汉一起并称为“汉唐气象”。不过。汉的伟业基本上是本族和本土的。唐的成就却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或者说。较之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汉。唐的成就更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请看名单。

  隋唐两代。被征服的西域各国有:高昌(新疆吐鲁番)、龟兹(新疆库车)、党项(甘肃西部)、土谷浑(青海)。维持通商友好关系的有:焉耆(新疆焉耆)、疏勒(新疆喀什)、于阗(新疆和田)、天竺(印度)、罽宾(克什米尔)、康国(中亚细亚中部)、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甘棠(里海之南)、朱俱婆(葱岭之北)、泥婆罗(尼泊尔)、石国(中亚细亚北部)、大秦(东罗马帝国)。这还只是西域各国。其他。则还有高丽(朝鲜半岛东北部)、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渤海(辽宁、吉林两省境内)、契丹(河北东北部及辽宁部分)、吐蕃(西藏)、突厥(中国北部)、回纥(中国北部)、南诏(云南)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或被征服。或来朝贡。或来通商。唐帝国国门大开。一视同仁地表示欢迎。也一视同仁地相互学习。

  这就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了。于是大唐帝国的京都长安。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中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相貌古怪服装离奇的“追星族”。唐帝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是他们狂热崇拜和竞相模仿的对象。其中最热忱的是日本人。他们派遣的“遣唐使”。起先每次三五百人。后来每次两三千人。除正副使节外。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有的来了就不再回去。有的回去就立即照搬。京都和奈良。就是仿照长安修建的。只不过规模和范围远远不及而已。

  大唐。难道不是盛世?

  唐成为帝国的黄金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乱是一个原因(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再说)。隋的统一中国也是一个原因。没有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注入的生命活力。没有隋的创业奠基。就不会有大唐盛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太宗的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摘了个桃子。当然。能够摘桃子。而不是像隋炀帝那样把桃子丢了。应该说还得归功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和改革开放。

  李世民非常得力的举措。就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了隋王朝创立的两个制度──科举制度和官制制度。《新唐书》的《选举志》一开始就说:“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学者皆怀牒(谱籍)自列于州县”。也就是凭户口或出生地证明自由报名参加公开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的成绩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候选人。这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叫“选举制度”(选就是选择。举就是提拔)。这样一种制度。要远比秦汉的察举(察举征辟)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九品中正)。更合理也更有利于国家。它的意义。我们以后还要再说(详本书第三章)。这里要说的是。正因为科举制度既有利于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它也就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并视为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而且一直延续到公元1905年。

  与此相同步。自隋始。郡县僚属(副职)不再由主官(正职)自辟(自己选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也就是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这无疑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另一项也是由隋创立的重要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即中央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其中尚书省下又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负责办理下行的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核上行的公事。尚书省总揽六部。负责所有的行政工作。这样看来。中书省有点像立法部门。门下省有点像监察部门。尚书省则有点像行政部门。

  不过“三省六部制”的意义仍不可小看。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任何统一王朝都是巨型帝国。任何一任皇帝无论贤愚。都必须也只能依靠官僚集团来管理国家。这个官僚集团历朝历代人数不一。但即便精兵简政。对于那位“孤家寡人”来说仍未免过于庞大。如果没有起码的权力制衡。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权力的运行就将无法控制。

  因此。帝国制度建立之初。即有行政、军事、监察的“三权分列”;至隋唐。则又有尚书、中书、门下的“三省分权”。这是因为。虽然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已分掌分治。但行政权(相权)仍嫌过重。有威慑君权之虞。这就要再分一次。即削减相权。宋代开国以后。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政局紊乱。内则权奸专横。外则藩镇跋扈。乃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复收中央之权于君主。实行唐末以来文武分权的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制”。进一步用枢密院来制约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其实包括唐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取消宰相。皇帝由国家元首而兼任政府首脑。就更是集权了。当然这是后话(详下节)。总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三省制度制约权力。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大唐帝国就可以实行它的全面对外开放政策了。

  这里面也许有种族方面的原因。隋唐帝国的创始人是都有少数民族血统的。隋文帝杨坚有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则有晋北胡人血统。因此无论胡汉。均能一视同仁。无论中外。均能兼收并蓄。唐太宗曾对身边的人说:“自古皆贵华夏。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们甚至对各种宗教也能一体扶植。不加阻挠。

  唐代皇帝因为姓李。原本是推崇道教的。但玄奘自印度归来。太宗竟亲自接见。并资助他翻译佛经。其他如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一种古波斯宗教)。都在长安设有寺院。其教正长老则由政府不分畛域地授以官位品职。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鞑靼人、西藏人、朝鲜人、日本人、安南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和衷共济(请参看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如此开阔的胸襟。岂能不天下归心?

  然而。唐因混血皇帝而兴。又因混血将领而衰。公元755年。被称作“营州突厥杂种胡”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自渔阳以十五万之众南下攻占洛阳。次年攻进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创造过开元、天宝全盛局面。此刻已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处死了他的爱妃杨玉环和宰相杨国忠之后。逃进四川。这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岭。其时间。距公元618年李唐代隋。是一百三十五年;距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则是一百五十二年。差不多刚好相等。

  安禄山据说是被杨国忠逼反的。因为杨国忠老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结果安禄山不反也得反。这一反。才发现伟大的唐帝国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捅就破。所谓“帝国精锐部队”。不过是宫廷里中看不中用的仪仗队;被后人一再追忆的“开元全盛时”。则不过病态繁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原来并非国家人民所用。实际上。中央集权也好。开明专制也好。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甚至只是为了极少数几个人的穷奢极欲。维系这种统治的东西其实是很脆弱的。因此。一旦王纲解钮。也就不堪一击。最后。九五之尊的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只能“回看血泪相和流”。当然。他同时丢掉的。还有皇位。

  这场叛乱最后在胡人(回纥)的帮助下平息了。大唐王朝却也从此一蹶不振。尽管此后它又维持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但已无复当年的盛况和锐气。只要读读中晚唐的诗就知道。其气度与盛唐已不可同日而语。什么“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那几乎是一片挽歌。

  帝国的黄金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8

    帝国,制度,皇帝,王朝,中书省,大唐,尚书,科举,新疆,门下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8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汉唐帝国为何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厄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02:18

    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由盛及衰的结局。按照政治学的观点。专制王朝因为缺乏淘汰机制。走向腐败和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