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大同?
原创

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大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首先。感谢的邀请。咱们大概聊聊北魏和平城。从桑干河开始吧。

桑干河的源头北接大同古城。在桑干河的滋养下。便有了曾为北魏京师——平城(大同)这里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南连忻州。有五台山、芦芽山等风景区;附近有广武城、广武汉墓群、应县木塔、杀虎口等遗迹与景点。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公元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重建代国。并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到了公元398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已经拥有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年7月。拓跋珪力排众议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自此大同开启了作为北魏国都长达96年的历史。历经六帝七世。昔日的平城。今日的大同。曾一度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当时。在北魏的统治范围内不乏名都大邑。最著名的莫过于河北名城邺城。那里不仅曾是三国时期曹操经营数年的“根据地”。也曾是南北朝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邺城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早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就开凿渠道。建造了发达的灌溉系统。令邺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区。而且。邺城在华北平原中部。是太行山东麓大路的枢纽。也是曹操建立起来的漕运体系的中心。此外。经过曹操、石虎、慕容儁等人的经营。邺城的城池和宫殿都非常完整。很多人都觉得邺城时北魏定都的不二之选。在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曾在邺城巡游宫殿。颇有几分定都之意。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几天之后。他就突然离开邺城回到代北。并在数月之后确定平城(今大同)为国都。

拓跋珪为何选择了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的平城?这与当时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北魏当时的核心力量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他们虽然团结勇悍。战斗力强。但相对于中原人口众多的地区来说。就显得人数稀少、势单力薄。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如果定都于邺城。无疑会让北魏人口少的劣势无限放大。同时。作为拓跋鲜卑统治的政权。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比中原要差很多。尤其是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拓跋鲜卑的主要生产方式。北魏初年。国家的财政还在用牲畜的数量来计算。

拓跋鲜卑原本就是一个狩猎民族。《魏书·序纪》追溯其祖先事迹时记载:“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狩猎是游牧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狩猎活动兼具军事演习的色彩。也有很大的娱乐功能。所以北魏定都平城以后。狩猎经济与活动依然活跃。桑干河以北地域开阔。水草丰茂。北魏还建设了大量的苑囿和牧场。以满足畜牧与狩猎人口的需要。形成了畜牧与狩猎经济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大多为拓拔部人。他们聚居在平城周围。对确保国人的战斗力。保卫皇室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桑干河以南的土地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农耕基础。来自中原地区的农耕人口在此安居乐业。为都城提供了可靠的粮食来源。

不难看出。当初拓跋珪审时度势。将北魏的国都最终定在背靠大漠。地处游牧与农业过渡地带。俯瞰中原的桑干河流域的平城。是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的确属于当时的最佳选择。至于到了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离开平城。迁都洛阳。则是汉化之后新时代的新选择了。

其他观点:

北魏选择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作为首都。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们的崛起和称雄北方。因为大同本身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由东北亚山林进入草原的新兴势力。建立北魏的鲜卑人的主要力量就集中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并且在三国后逐步进入了南方的一些郡县。在永嘉之乱后的混战洗牌中。他们牢牢控制这个地方是非常要紧的。从这里可以获得阴山-鄂尔多斯草原来的贸易和技术渠道。并依靠草原南部的农牧混合经济来强化自己的实力。

平城本身处于什么位置呢?当地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混合带。从先秦到清初都是如此。因而控制这里。不仅可以顺利的获得北方的战马、骑兵。也可以获得西面来的贸易机会与武器技术。而且不用担心过度深入中原后。失去对北方六镇兵马的控制。或是过早的成为四方打击的众矢之的。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战略决策。促成了北魏王朝的成功。相比后来迁都洛阳后引发的一系列内部问题来说。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可谓是欣欣向荣。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和诞生雄才伟略的君主。也有助于让本族的军功贵族保持自己的武力与地位。多样性的经济结构。也适于国家发展更好的军队。

平城就是这个一个向南位于贸易路线的要道。北魏从这里发兵反击草原上的柔然势力。或者是南下攻略中原都非常方便。他们在当时也清楚自己是北方征服者的角色。不希望将有限的人口淹没在中原的被征服者海洋里。平城由于其地理位置与经济结构。塑造了与内地民风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鲜卑人在这样开放式的环境下。是比较舒服的。

后来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更多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因为平城距离鲜卑过去的基地太近。又有六镇的贵族制约自己。一旦去了洛阳。大臣官宦们都成为了与地方脱钩的职业官吏。只有依靠皇帝个人权威帮助。才能继续以前的高位。结果自然是国内贵族的两极分化。酿成六镇兵变的惨剧。北魏的由盛转衰。也就从离开平城开始。

其他观点:

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今大同)?原因其实很简单。寒鲲认为有如下两点:

平城位于北魏建国前与建国后相当时期长期经营版图的正中心

从拓跋诘汾、拓跋力微父子迁徙驻牧敕勒川(今土默特川。也叫前套平原。呼包两市所在地)起(公元3世纪前期。三国鼎立之时)。鲜卑拓跋部便开始以汉代的匈奴故地作为根据地。进行发展了。从拓跋诘汾去世的公元220年算起。一直到拓跋珪称帝建魏的公元398年。鲜卑拓跋部已然在敕勒川经营了178年。近两个世纪。即便从刘琨割让雁北地区给拓跋猗卢的公元310年算起。拓跋部在敕勒川+雁北地区的统治时长。也有88年之久。所以。拓跋鲜卑在其代公代王时期会把都城选在敕勒川的中心——盛乐城。而在北魏建国初期。选在敕勒川+雁北地区(北魏核心领土)的中心——平城。纯属方便统治的需要所致(见下图)。

质言之。在北魏前期的征战过程中。平城长期处于北魏塞内外土地的正中心。直到北魏孝文帝想要完成汉化改革与征服南方。才把都城迁离了平城。

平城有利于北魏在兼顾旧俗的基础上征讨中原

平城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在平城周围乃至阴山南麓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牧混杂的混合型。拓跋鲜卑在近两个世纪的驻牧阴山后。自然难免脱离原本的游牧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向农牧混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所以。平城是一处极佳的过渡地带。有助于鲜卑拓跋部由农牧混杂的旧俗向中原式的农业文明转型。

定都平城。可以背靠经营了两个世纪的稳固大本营。南向与其他族群势力争夺中原。而且还有太行山、吕梁山、燕山等高大山系作为屏障。来抵御中原势力的侵扰。除非中原能够组织起前秦那样的北伐。否则一切中原局部势力的远征(后燕北伐)都无法抵消翻山远征带来的后勤风险与行军风险(参合陂之战)。

质言之。第一点“平城是北魏版图中心”是第二点“平城的南北兼顾性”的决定性原因。第一点是决定第二点的。两者是一体两面的。所以。寒鲲对于“北魏为何定都平城”这个问题。给一个最简洁的回答便是:因为平城位于北魏的战略中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3

    北魏,拓跋,鲜卑,中原,公元,都城,阴山,农牧,经济,洛阳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大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3

    首先。感谢的邀请。咱们大概聊聊北魏和平城。从桑干河开始吧。桑干河的源头北接大同古城。在桑干河的滋养下。便有了曾为北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