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原创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个历史典故都出自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于383年的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经历“五胡十六国”战乱后。氐族建立前秦统一。西晋残余势力在南方建东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统兵南下。意欲灭东晋统一天下。前秦兵马虽多。但由多民族组成。军心不稳。


东晋兵马虽少。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决战时两军隔淝水对峙。晋军要求前秦军后退。便于晋军渡河决战。

苻坚意欲等东晋军“半渡而击之”。命全军后退。但军令传递过程中。有东晋奸细于军中喊叫“秦军败了”。

一时。前秦军自行溃败。东晋军渡河追击。苻坚被败兵裹挟奔逃。听到风声与鹤的鸣叫以为是东晋军喊杀声。

淝水之战。东晋军以八万之兵。击败前秦军八十万之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有人说:此战挽救了中华文明。

其他观点:

本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淝水之战”。说的是东晋末期。也就是南北朝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也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草木皆兵”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大意是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风声鹤唳”典出《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大意是: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后来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下面简要叙述一下“淝水之战”的故事:晋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苻坚在王猛的帮助、治理下。国力强盛。百姓富足。王猛死前告诫苻坚:不要对东晋有所企图。王猛死后三年。前秦国主苻坚把王猛的话抛到了脑后。投入兵力17万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派武卫将军苟长和尚书慕容率领7万步、骑兵进犯襄阳东北部;让荆州刺史杨扬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石越率领1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5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4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东晋襄阳守军在朱序率领下死守了近一年。兵败城破。朱序被俘到长安。苻坚认为朱序是个忠臣。没有杀他。让他在前秦军中服役。

公元382年(晋太元七年)。前秦国主苻坚在长安大会群臣、武将:“我做皇帝快有三十年了。现在三方大致平定。就剩下东南的东晋不听话了。我粗略的算了一下。手下士兵有97万。我准备亲自率领大军攻灭东晋。你没看怎么样”?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其中就有他最信得过的弟弟符融。符融说。伐晋有三难。前秦连年征战。士兵疲惫。粮草供给太远;前秦征服的鲜卑、羌氏、羯氏贵族遍布京城(长安)内外。一旦大军南下。京城危险;与东晋相争。无论胜负。我们都会元气大伤。我们说的你可以不听。王猛宰相说的您也不听吗?这时鲜卑将军莫容垂、羌氏贵族姚苌非常希望苻坚出兵。更希望苻坚失败。他们好乘机恢复前燕和后秦(后来的名称)。怂恿苻坚“圣心独断”。苻坚很高兴。

公元383年9月20日 (晋太元八年八月甲子初八)前秦苻坚发骑兵27万。步卒60万。共87万人。号称百万大军。由长安出发。指望一举灭东晋。统一海内。又命裴元略率领7万人从巴蜀顺江东下。向建康进发。前秦大军浩浩荡荡。绵延百里。苻坚说:“我率领的军队。把马鞭投入江中。就可以让长江断流”。典故“投鞭断流”由此而诞生。当时。东晋能够用于作战的只有8万多人。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假节军事的谢安镇定自若。坐镇建康(今南京)。派弟弟谢石任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任前部都督、兖州刺史。又派水军大将胡彬率5000水兵进驻寿阳(今安徽寿州)。拱卫京城建康。只是胡彬行动稍迟。前秦之军已到寿阳。只好驻扎硖石以待军机。

晋太元八年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十八日。攻克寿阳。擒获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部队。《晋书•苻坚载记》说: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便派东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东晋大都督谢石。朱序非但没有劝他们投降。反而为他们出谋划策:让谢石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朱序说:“前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路上。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之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秦百万大军就能击破”。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晋书.谢玄传》说: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前秦大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反击。刘牢之声东击西斩杀了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谢玄又派府兵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1万5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资治通鉴》说: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你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乱作一团。

谢玄、谢琰、桓伊等人按照谢安的计策。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苻坚肩部也中了一箭。负痛转马就走。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争相往回跑。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谢玄等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华丽的车辆马匹。随后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建康时。东晋主帅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而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北方重新分裂!

其他观点: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指的就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

关于前秦伐晋。是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间。前秦名相王猛临死的时侯。皇帝苻坚向王猛询问后事。王猛讲了两点。第一。“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第二。“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应该说。就当时的形势来讲。王猛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前秦虽然统一了中国北方。但由于北方的人口成分非常复杂。是由不同民族组成。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仇杀。隔阂严重。都不愿臣服于另一个民族统治之下。所以。对符坚来讲。安定内部是首要任务。而不是急于求成。发兵攻晋。从东晋的情况来讲。当时由贤相谢安主政。国泰民安。政治稳定。虽然在国力上逊于前秦。但由于东晋是由汉人主政的国家。所以。它成为天下汉人向往的国度。另外由于常年的民族仇杀及大汉族主义。汉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受苻坚的氐族人统治。因此。保卫东晋。就等于保卫汉人最后一片向往的净土。所以。前秦灭晋的想法。在当时还是不成立的。我们通过王猛临终遗言发现。他并不是反对苻坚伐晋。只是认为时机未到。境内的鲜卑、羌族上层分子根本靠不住。只有剪除了他们。彻底稳定了后方。才有资格起兵伐晋。另外。还需要一个必然条件。那就是---东晋大乱。西晋灭吴、隋朝灭陈。都是趁对方统治黑暗。政治混乱的时侯出兵。这就是史书中常说的“取乱侮亡”。

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苻坚根本无视王猛的劝告。他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已被他武力征服。只有东南一隅。与他为敌。他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灭亡东晋易如反掌。所以下了发兵的命令。可以说。苻坚对灭亡东晋是非常有信心的。他在出兵之前还下诏任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在长安为他们提前修建了住宅。以备灭晋以后。让他们到长安来居住。真可谓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早在王猛去世前二年。苻坚就攻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东晋被迫退守巴东(今重庆奉节)、建平(今重庆巫山县)。

公元378年。也就是王猛去世后的第三年。苻坚发兵十七万攻打襄阳。在围攻了一年多后。才把襄阳拿下。并生俘了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与此同时。苻坚发兵七万攻下东晋的彭城(今江苏徐州)、淮阴(今淮阴西南)、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然后。又集结重兵围攻东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宝应)。三阿是东晋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屏障。相距只有一百里。三阿被围。东晋震动。东晋宰相谢安遣军解围。大败秦军。连克盱眙、淮阴。秦兵退兵淮北。

公元381年冬。前秦进犯东晋的竟陵(今湖北潜江)。被桓冲的侄子桓石虔击败。战死七千人。被俘万人。第二年九月。桓冲派军进攻前秦占领的襄阳。焚烧沔北田稻。夺取民户六百余户而还。公元383年五月。桓冲亲率大军十万。进攻襄阳。双方展开激战。桓冲退还上阴。

淝水之战的局部战争是苻坚对东晋军事实力的试探。亦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东晋展示前秦军事实力的意图。以期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不过。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得知。东晋虽然败多胜少。丢失了部分城池。但并不是一无是处。望风而逃。

在苻坚发动局部战争的间隙。曾召集群臣商议攻取东晋。苻坚决定亲率九十七万大军。一举荡平东晋。让群臣加以讨论。秘书监朱彤附和道:“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就是说只要前秦大兵压境。东晋就会不战而降。尚书左仆射权翼带头反对。他说道:“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未可图也!”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东晋“国有长江之险 。朝无昏贰之衅。未宜动师”。由于多数大臣反对出兵。苻坚就单独找他的弟弟苻融商量。苻融指出“晋主休明。朝臣用命。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苻融还哭着向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羌人。羯人聚集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这些人必会趁机作乱。苻坚的太子苻宏、幼子苻诜、爱妾张夫人。也都不同意出兵。苻坚却一概置之不理。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看到自立的机会来了。就极力怂恿苻坚出兵。慕容垂还以“小不敌大。弱不御强”为理由。请苻坚当机立断。事实上。灭掉前凉和攻占东晋的梁、益二州之后。苻坚就有了征服江东的企图。他表面上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实际上“内断于心久矣”。

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下令进攻东晋。他规定境内所有马匹全部征用。平民每十人抽一人从军。九月初二。苻坚从长安出发。“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苻坚被声势浩大的阵势所触动。他不禁吹嘘道:“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不过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苻融指挥的三十万先遣部队。

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谢安子)、桓伊等率众八万。抗击秦军。又命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淮南军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谢玄率领的北府兵。成为淝水之战中晋军的主力。

十月。苻融渡过淮水。攻下寿阳。生擒晋将徐元喜。晋将胡彬听到寿阳陷落的消息后。就退保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为了消灭胡彬率领的东晋水军。就命将军梁成截断了淮水水道。使胡彬无法东撤。同时也巩固了寿阳秦军的东面防务。谢玄率东晋主力向西推进。忌惮前秦梁成大军。就在离洛涧(淮水支流)二十五里地驻足不前。胡彬被困在硖石。粮食殆尽。难以支撑。就派人向谢石求援。然而。送信的人被前秦俘获。苻融看到胡彬粮尽求援的信后。立即派人到项城向苻坚报告道:“贼(东晋)兵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坚接到信后。认为消灭东晋的机会来了。就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只带领了轻骑八千。赶往寿阳。

苻坚到了寿阳后。就原先被俘的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营。劝说谢石投降。朱序虽然表面归降了前秦。但实际上一直心念东晋。于是。他借机向谢石献策道:“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谢石本来是采取消极的防御方针。想拖死秦军。在听到朱序的计策后。决定趁秦军尚未全部到齐时。对它的前锋发起攻击。第二个月。谢玄便派前锋刘牢之率精兵五千。抢渡淮水。主动向前秦发起攻击。斩杀前秦大将梁成及其弟梁云。前秦阵亡一万五千人。刘牢之纵兵追击。生擒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大量军械装备。苻坚同苻融登上寿阳城。看到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在寿县城北四里)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苻坚心生惧怕。对苻融道:“怎么能说他们的力量弱呢!”

前秦靠着寿阳城东面的淝水布阵。东晋进至淝水东岸。两军隔水相望。谢玄派人对苻融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变善乎!”苻融与诸将商议。大家一致反对。认为秦兵势众。不宜后撤。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孙子就说过“不动如山”。现在前秦大军压境。如同一座大山一样逼向东晋。东晋是不好应付的。可是苻坚和苻融却听不进大家的劝告。同意了晋军的要求。苻坚也有他的道理。认为可以趁晋军半渡的时侯。率军猛攻。东晋必然大败。当然。这是也是符合孙子的治军策略。然而。苻坚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前秦军队数量虽多。但都是被驱使而来的各族人民。他们不愿打仗。一旦退军。必会引起混乱。果然。前秦在移阵之时发生大乱。谢玄趁机率军猛攻。苻融想阻止秦军乱势。但所骑之马也被乱兵撞倒。被晋军所杀。前秦群龙无首。更是溃不成军。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寿阳城西面三十里的青冈才收军。秦军在逃命途中。“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才十七八。”在前秦军中的朱序和原前凉国主张天锡、原东晋寿阳守将徐天喜等趁机投奔东晋。晋军收复寿阳。俘获前秦淮南太守郭褒。

淝水之战就这样以前秦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淝水之战后。果然被王猛不幸言中。鲜卑族慕容垂起兵反秦。建国大燕。定都中山。自立为帝。占领了河北大部;羌族人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公开反秦。并于公元385年七月。生擒苻坚。将其勒死。中国北方重新陷入混乱之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40

    东晋,前秦,苻坚,寿阳,襄阳,军队,谢玄,前锋,长安,大军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40

    没想到大家都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4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个历史典故都出自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于383年的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经历“五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