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性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尽管当时的朝廷中央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限制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限制。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限制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其他观点:
首先要说明。吴三桂可不是造反前才上交平西大将军印。早在康熙二年。也就是他驻守云南的第四年朝廷就收回了这枚印章。而直到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十年后吴三桂才造反。所以。这个印信对他本来也没起多大用处。
吴三桂希望像明朝沐英那样世代作为藩王镇守云贵。朝廷自然不愿意。也做了一定的牵制。康熙元年。吴三桂追杀至缅甸杀死永历帝。兼管贵州。权力达到顶峰。云贵二省官员全部由吴三桂节制。于是朝廷以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但那又如何?这些部队都是吴三桂带进云南的。部队得奖领也全都是吴三桂老部下。有没有这个印信。他都能调动。更重要的是吴三桂依然是驻守云南的平西王。他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于是。吴三桂以此为要挟。向朝廷要粮饷。要军需物资。朝廷不敢不给。
其他观点:
由于吴三桂降清后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诛杀永历帝、摧毁了南明最后残余势力的一系列战争中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西亲王。除统帅云南外。还兼管贵州。仅仅一年后。清廷又下旨令云贵总督、巡抚皆受平西王节制。两省的文武官员皆由他任免。称为“西选(由平西王选用之意)”;两省的财赋也由他征收及支配。这样。云贵两省的财政收入、军队调动以及官员任免之事。全由吴三桂独断专行。就连清廷的兵部、吏部、户部都无权过问。
如此一来。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二省一手遮天。成了不折不扣的“云贵王”。
这时。清军已经基本廓清天下。除零星抵抗外。已无太大威胁。派出四方征战的军队已纷纷奉命还军。由朝廷重新部署驻防地。只有云贵、福建、广东等地的除外。
原来。 除平西亲王吴三桂外。另两位同为明朝降将的耿仲明和尚可喜都为大清平定天下立有大功。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在这几位拥兵自重的藩王中。以吴三桂的实力最为雄厚。
康熙帝玄烨登基后。在孝庄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虽然年龄还小。但能力出众。识见过人。 因此极得人心。他一举除掉擅权跋扈的悍臣鳌拜。亲掌国事。处政英明。恢复了内阁制。并下旨为那些遭受鳌拜迫害甚至杀害的诸王大臣平反昭雪。下令禁止极不得人心、以至民怨沸腾的“圈地运动”。同时实行满汉官员同一品级。俸禄一样。以保护并调动汉官的积极性。
随着权力夯实、皇位稳固。康熙开始为统一政令、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而考虑撤除尾大不掉的诸藩镇。
原来。彼时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二藩大约拥兵十几万。平西王吴三桂麾下则有二十余万精兵。“三藩”虽然拥有在各自辖区征收财赋的特权。但养军的费用却由清廷拨付。三藩之兵每年所需军饷是一笔巨额开销。从财政上说。清廷早已不堪重负。因此。康熙逐渐开始策划、部署削藩。
在康熙绞尽脑汁谋划削藩具体步骤时。正好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儿子尚之信忤逆不孝。与儿子关系恶化。父子势同水火。无法相处。遂主动上书康熙请求撤销他的藩封。让他解甲归田。回辽东故里养老。康熙大喜。正中下怀。立刻批准了他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被清廷撤藩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彼时耿仲明已经病故。由其子耿精忠袭爵)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尚可喜主动请辞。已经打了个样在那。你撤是不撤?为了撇清嫌疑。他俩也只好上奏自请撤藩。其实心里万般不愿。亦属言不由衷。
吴三桂兵多将广。财赋充足。权倾朝野。云贵两省犹如吴氏的独立王国。原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五华山修葺的旧皇宫。已经被改建成平西王府。而且还在大兴土木。不断增修扩建。明国公沐天波的七万余田庄。也被吴三国所占。吴三桂风流成性。除了正妻张夫人、爱妾陈圆圆。还四处派人挑选、购买民间秀女。后宫里佳丽不下千人。在云贵。吴三桂就是一言九鼎的王者!
吴三桂麾下有大将吴应麒、夏国相、吴国贵、胡国柱、马宝、王屏藩等百战悍将。这些人都是原先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之核心人物。对他忠心耿耿。唯其马首是瞻。还有精兵二十万。名义上是朝廷经制之兵。实际上主力就是关宁军旧部。清廷根本调动不了。他们只效忠吴三桂一人。带有浓厚的吴家私属军性质。而且平西王的部下大都是“西选”之官。不知有朝廷。只认吴三桂。所以尽管吴三桂为避嫌而主动将平西王宝玺上交朝廷。但其军队仍旧接受他的节制与号令。随时能够调动起来。后来他竖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振臂一呼。驻扎云贵的二十万大军皆呼啦啦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义无反顾地随他冲出云贵。杀向中原。
吴三桂手握重兵。财富堆积如山。位高权重。在云贵说一不二。他怎肯轻易放弃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回老家耕田种地。做个无职无权的退休将军呢?吴三桂上疏请辞只是装装样子。他戎马一生。经历复杂。以反复多变著称。因此狂妄地认为。清廷不敢撤除他的藩封。康熙年少。刚刚坐稳龙椅。当年随多尔衮入关扫灭群雄的八旗猛将基本已经凋零殆尽。无人能和自己一较高低。更没有能和自己手下那些经历无数恶战的虎贲对阵较量的满洲劲旅了。
但他小瞧了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康熙帝了。康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作出决策:“藩镇久握重兵。犹如人体养痈。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后”?随即下诏撤藩。吴三桂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日。将康熙派来监视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诛杀于闹市中。随即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故明山海关总兵官。并蓄发易服。全军改换明军衣冠。旗用白色。声称奉明末帝崇祯三太子于军中。兴兵为明复仇。恢复大明江山社稷。并发布檄文。昭示天下。举起了举兵造反的大旗。
吴三桂本是明朝叛将。又曾用弓弦亲手将南明永历帝绞死。如今又竖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广大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对其反复无常的为人早就心寒齿冷。均袖手旁观当热闹看。很少有人相信并帮助他。因此“三藩之乱”开始时虽闹得很凶。但最终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
【插图源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5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平西,康熙,朝廷,云贵,印信,平南,清廷,云南,清朝,明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