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
原创

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

01

土木事变后。立朱祁钰为帝。是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发对。御驾亲征。征讨瓦剌也先。朱祁镇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以异母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但由于指挥失当。明军全军覆灭。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需要另立新君。一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继位;二是让摄政的朱祁钰为新君。

这事就得需要孙太后点头决定了。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的儿子。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朱祁钰是庶出。但朱祁镇就这一个兄弟。

此时。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逼近北京。准备把明英宗送回京城。并以此向明朝讨价还价。索要大批财物。

于谦等人拒绝明英宗回到京城。京城大乱。群臣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新君。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让朱见深继位。都是可以的。但不符合国家利益。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镇回来。而且已经把人带到了北京城下。如果大明朝满足了瓦剌的要求。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来。只不过。大明朝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受制于瓦剌。

当时。皇太子朱见深也可以继位。但父皇在瓦剌手中。小皇帝虽然没有主意。但大臣们毕竟要考虑投鼠忌器。也会受到瓦剌的要挟。

但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不再会有任何顾虑。于谦等人的建议。就是彻底抛弃明英宗。断绝瓦剌的幻想。也坚定朝野抗战到底的决心。然后集中精力。组织军事力量对抗瓦剌。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在”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当时。京师精锐全部覆没。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万。于谦请郕王迅速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很快人心渐稳。局势得到了控制。

从于谦等人一系列措施来看。是完全正确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利益。但不可否认。于谦等人的作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于不顾。这是忠于国家。但绝对不是忠于国君。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他放回来了。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自然会秋后算账。于谦也就必然会被处死。

这个结果。恐怕已经在于谦的意料之中。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其诗为证:

石 灰 吟 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他观点: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于谦环顾朝中几位有可能掌权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钰最为合适。那么。当时在英宗被俘后。都有谁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暂代朝政呢?实际上有三个人:孙太后。朱见深、朱祁钰。

无心行垂帘称制之举的皇太后孙氏:

孙太后即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原本是明宣宗贵妃的孙氏。因为深得宣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废后被宣宗皇帝册立为了皇后。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间。孙氏深受皇帝的宠爱。孙氏所生之子朱祁镇。也被宣宗皇帝立为了皇太子。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孙氏年仅7岁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正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孙皇后晋位皇太后。成为了宫中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张氏的人。

过于年幼无法理政的皇太子朱见深:

在孙太后谢绝垂帘听政后。朝中们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朱见深。但是这位庶出的皇太子当时的情况却让人们忧心忡忡。因为这位皇太子不要说是上朝理政。就连说句利索话都还做不到。此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虽然拥立皇太子为皇帝可以继承明英宗留下来的大统。但是这样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何能够主持当时的混乱局势?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承平时期。或许以为年幼君主的册立不成问题。但是在当时皇帝被俘。主力军队覆灭。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及形势下。扶持这样一位幼主登基是无法安定军心和民心的。而小皇帝的册立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动。考虑再三。于谦等人放弃了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位皇帝的想法。

年富力强的的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

郕王朱祁钰。明宣宗次子。其母为宣宗贤妃吴氏。这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朱高煦兵败后。吴氏等人被俘。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过。将其安置在宦官陈符家中。宣德三年。吴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但是因为罪臣的身份。吴氏母子长期居住在宫外。没有获得任何身份。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宣宗临终前。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时日不多。于是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当着皇太后张氏的面正式承认了她们。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张太后没有食言。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这便是郕王朱祁钰的幼年。

当时明朝面临的局势犹如北宋末年的局面。朱祁钰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走上“徽、钦二帝”亡国被俘的老路。因此朱祁钰是真心实意不想做这个皇帝。但是最终朱祁钰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同意登基为帝。朱祁钰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景泰帝登基后。对内整顿军备。同时重用主战派的于谦。景泰帝还驳斥了扬言南迁的大臣。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代宗朱祁钰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国势转危为安。正是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坚持。才是明朝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老路。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王朝居功至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观点: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3

    明朝,皇太子,于谦,皇帝,英宗,等人,宣宗,也先,的人,太后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3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01土木事变后。立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