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崔颢的《黄鹤楼》被称唐人七律之首?
原创

为什么崔颢的《黄鹤楼》被称唐人七律之首?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主要还是诗仙李白的愿因吧。连李白都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试想别的人还能不服吗。

其他观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凭吊古迹 抒发乡愁

《黄鹤楼》虚实结合。情寓景中。意中有象。富于意境美;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充满画意。富于绘画美。

一、作品原文:

黄鹤楼 唐·催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作者档案: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诗人。其早期的诗歌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代表作品为《催颢诗集》。

这首诗是吊古怀伤之佳作。诗人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三、诗文欣赏:

首联: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追溯神话传说。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又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此处“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黄鹤楼看上去空空荡荡的。这个“空”字传达出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颔联: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一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这个“空”字传达出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颈联: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茂盛。

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乡愁做铺垫。

尾联:时至黄昏不知道何处是我的家乡?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点明题旨。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乡愁。

前两联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属于虚写;后两联则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特色品鉴: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从传说着笔。一、三句虚写。二、四句实写。接下来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最后两句抒情。虚实结合。情寓景中。意中有象。富于意境美。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中。交错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白云、晴川小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五、心灵感悟:

对于古诗词的赏析。我通常采用“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通读全诗或全词。明确诗或词的重要内容;第二步是仔细研读要赏析的名句。找出该句的赏析点。比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字精妙等;第三步是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

其他观点:

一一原诗《登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何以被历代诗坛推为七律之首。说来话长。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本诗前四句与律诗的确存在争议。属古体诗范畴。后四句却十分符合律诗规范。与其让本诗在古体和律诗归类中出现分歧。还不如说诗人的这首诗是集古风与律诗之大成。独创诗派。自成一体。也可以说是古体和律诗高度融合的衍生物。更有说服力。也最其登上唐诗巅峰的依据之一吧!

却说李白也不甘示弱。决定要写出与崔颢《登黄鹤楼》不分伯仲的诗作以较高下。于是就写出了风格与之大同小异的《鹦鹉洲》: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草之树何青青。

还有并肩齐名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中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悉。

本诗是吊古怀乡之绝唱。诗人登临黄鹤楼。即景生情。诗兴一发不可收适。犹如东去江水。一泻千里。脱口而出。一气呼成。宏丽自然。风骨独特。历代诗家均有美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诗人借楼名而即兴下笔。借神话传说写起。然后借题生发联想。明知仙人驾鹤。本为子虚乌有。却仅抓传说不放。围绕神话大作文章。硬将\"以无作有″。营造出今非昔比。时过境迁。岁月一去不再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白云苍狗。世事茫茫。如海市蜃楼童话般奥渺无穷的虚幻境界氛围。本诗妙就妙在如黛玉所言\"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诗人知道。自己就是本着\"诗以立意。却不以词害意″冲破格律束缚。妙笔生花。自成一体。完成了这一枝独秀的七律奇葩。

本诗奇就奇在首、额、颈、尾四联的连接关系。看似断。却相连。藕断丝连之感。诗人文笔从开头一根隐线一直贯穿到结尾。从律诗的起、承、转、合上来研究剖析。诗人这种似断实续的独特衔接笔法。也是别貝风格。立意求奇。出人意料的写作特色。亦是值得称奇点赞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6

    黄鹤楼,诗人,律诗,黄鹤,鹦鹉,仙人,芳草,虚实,使人,乡关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崔颢的《黄鹤楼》被称唐人七律之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6

    这主要还是诗仙李白的愿因吧。连李白都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试想别的人还能不服吗。其他观点:日暮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