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
原创

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胡惟庸。今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李存义被人告发。随后自首认罪。才得以免死。被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暴露出来。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后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既然被疑叛乱。也就是说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定一个中书省丞相的叛乱罪。为何胡惟庸如此草率地被朱元璋杀掉了。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先来理一理当时发生了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那是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这样踢皮球的行为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于是朱元璋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朱元璋便对汪广洋施加死刑。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顺带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到这场阴谋中。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这样看来胡惟庸反叛有贼心没贼胆。他虽然官居宰相。能号令群臣。但是他手里没有武装部队。拿什么造反呢?洪武十三年(1380)。因涂节的告发。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

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疑似反叛。但朱元璋想让他死!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罢丞相。革中书省。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后来有内阁制。但真正的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

最后胡惟庸的死只能归结于运气不好。他在朱元璋想要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坐上了丞相这个位置。

一场胡惟庸案。前前后后风波数年。杀掉了3万余人。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心狠手辣的开国皇帝。胡惟庸的死。归结起来:丞相分权。成了皇帝集权的阻碍。

说胡惟庸造反。也就是一个噱头罢了。君要臣死。也许要一个名头的。

其他观点:

胡惟庸案起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因御史中丞涂节告发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而起。后三人均被杀。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月。太师、韩国公李善长遭御史弹奏。被逼自杀……该案前后历时十数年。被杀功臣及其家属达四万余人。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开国将领、靖宁侯叶昇和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等人也未能幸免。

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时常不奏请朱元璋批准就擅自行事。“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可以说胡是咎由自取。一点不冤。但就整个胡惟庸案来说。则是个天大的冤案。

拿李善长来说。他和胡惟庸关系密切不假。但其向来小心谨慎。在自己权势最大的时候都没有敢谋反。怎么可能会在年近七十的时候和胡惟庸串通谋反?在李善长被杀一年后。御史解缙曾冒死为其申冤。言李善长已是开国第一勋臣。即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还是第一勋臣。况且当时他已经年迈。何苦如此颠倒?朱元璋看后没辩驳。可见朱元璋也清楚。杀李善长的理由是很扯的。

朱元璋杀李善长等人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出于如下考虑:

一、夺回行政权。为子孙后代扫清管理障碍。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千头万绪。自私惨苛的朱元璋不能不用李善长等行政官僚来保障国家权力的运作。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在权力运作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君权、相权处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之中。等一切进入了轨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就不能容忍这些行政官僚的“胡作非为”。更担心他们将来给子孙后代“上眼药”。 诛杀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只是早晚问题。

二、措财筹款之需。明初连年用兵。财政枯竭。怎么办?宰“肥猪”呗。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不仅将不顺眼的文官、桀骜的宿将诛杀。还将一切够得上籍没财产资格的一块割了韮菜。这是多好的致富捷径啊!

三、恐吓知识分子。朱元璋出身贫贱。既需要用知识分子又恐遭知识分子讥讽。所以他不能容忍知识分子稍有风骨。一代帝师宋濂为人低调。对朱元璋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也被以其孙宋慎与胡惟庸案有涉为由。遭流放而死。朱元璋所要的。是唯诺听命的知识分子。没有个人思想的驯仆。金丝笼里的画眉……

最后我想说的是。冤不冤其实也要看哪个话语系统。按当时大明王朝的话语系统。如果你真反了。那就不冤;没反。才可以叫冤。但是若超越传统的王朝话话系统。这些文臣武将。站在某一个角度。也没啥冤不冤的。因为你们是社会领头羊。却没有改变中国两千年的政治逻辑:文臣武将做帝王打江山的帮凶。帝王做文臣武将共享江山时的杀手。双方相生相杀。相辅相伐。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任何文臣武将。在辅佐帝王起步之时。就应该想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大结局。武将就不说了。头大脖子粗的。那文臣呢?作为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为嘛两千年的历史循环里。就不给自己设计一个安全的体制或者堡垒呢?知识分子的存在。不是论证帝王权力的合理性。不是替帝王磨斧头。而是。如何把这个权力。放置到一个笼子里。替帝王钝斧头。做到权力的均衡与人道配置。可惜。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冷兵器时代就应该完成的。一旦走出冷兵器时代。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的那小样儿。更完不成了。所以。冤不冤的。我是不太在意的。个体的侥幸与否。与整个制度的悲剧。不成比例。

其他观点:




胡惟庸当宰相期间。十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作恶多端。可以说。他的死大快人心。所以。胡惟庸是怨死的。但死的并不冤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8:20

    朱元璋,丞相,知识分子,中书省,等人,武将,帝王,还没有,御史,权力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8:20

    没想到大家都对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8:20

    胡惟庸。今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死后。他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