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前两句渲染了什么气氛?
原创

《别董大》前两句渲染了什么气氛?

好文

热门回答:

高适写诗的特点就是往往把感情的深厚。深刻表现在写景上。就是通过广阔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在诗里。这首诗的写景就是如此:道路遥远。风尘茫茫。前进的路上风起云黄使阳光昏暗。秋冬时节。北风吹走了南飞的大雁又吹来的纷纷大雪。这两句诗既点出了送别时苍凉悲壮的氛围。也暗示出董大所处环境的恶劣!

其他观点: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先不说《别董大》这首诗。既然是送别诗。我们先来看看董大是谁。是谁给他写的诗。

董大(约695年—约765年)。本名董庭兰。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

董大从小酷爱音乐。特别是七弦琴。弹的得心应手。但是这种古老的琴种。在极其开放的唐代。懂得欣赏者甚少。当时社会上最吃香的是从西域传来叫筚篥的乐器。于是董大拜师学艺。全身心投入到筚篥的演奏中。不久就“玩”得炉火纯青。他整天走街串巷。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奏家。

他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中期。他得到同是酷爱音乐的宰相房琯的厚遇。成为宰相家的门客。关系犹如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诗人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可见关系的确不一般。

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高适等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颀在诗中描绘了董庭兰的精湛技艺:“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描写筚篥声悲咽凄凉。幽咽缠绵。仿佛使生灵都窒息了。

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重新过起流浪卖艺的生活。 这一年冬天。董大与高适会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这时高适的日子也不好过。互吐衷肠。惺惺惜惺惺。分别时。高适写诗赠别。题曰《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诗中。用北风、黄沙、灰蒙的天空。还有群雁南飞后。天下着大雪等荒寒壮阔的环境。来渲染人的悲凉心情。为后面诗句转折衬托场景。打下基础。一悲一激。从而起到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作用。

接着看后面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劝慰。也是对自己的安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也勉励自己。要看到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美好的。

此诗成为后人传颂的千古名诗。特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常常作为朋友送别的经典名句。

其他观点:

《别董大》这首诗作为送别之作。没有仅表达离别之情。而是更多的着意于劝慰友人。格调显得开朗、清新。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从壮景开始以抒情。描写了千里黄云、大漠熏日。万里朔风。茫茫飘雪、大雁南飞。给人以一种天地间苍茫之感。从而为进一步渲染朋友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6:33

    千里,陇西,天宝,这首诗,前路,天下,高适,白日,不识,门客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6: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别董大》前两句渲染了什么气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6:33

    高适写诗的特点就是往往把感情的深厚。深刻表现在写景上。就是通过广阔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在诗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