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原创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1、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呢?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后。突然宣布逊位。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

据史料记载。赵武灵王登基时“年少”。没有说具体的年龄。就以十五岁来论吧。以此推算。逊位时年龄大约四十三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他会选择逊位呢?

主要原因。是他建树武功的念头太迫切了。才选择了急流勇退。逊位是为了让自己从繁忙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军事扩张。集中精力开疆拓土。征胡伐秦。除此之外。他可能还有一个考虑。作为一个亲历亲为的君主。哪里有战争。他就奔向哪里。战场毕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地方。谁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万一有一天。他战死沙场。那么他所宠爱的女人怎么办呢?孤儿寡母怎么办呢?要知道宫廷之内。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只有尽早把太子赵何扶上王位。这才是万全之策。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赵国一分为二呢?

这事说来话长。

赵武灵王的第一任夫人是韩国女子。这纯粹是一桩政治婚姻。因为赵国与韩国向来是盟友。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娶韩女为妻。婚后不久。韩夫人便产下一子。名为赵章。后来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310年的某天。赵武灵王做了个梦。梦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处女。多情的赵武灵王念念不忘梦境中的女子。有一回与群臣饮酒。说到了这件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宾客中有一人名叫吴广。精心设计了一个局。

他有一个女儿。唤作“孟姚”。又叫“娃嬴”。“娃嬴”的意思是嬴姓的女娃。孟姚长得很漂亮。干嘛不冒充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呢?于是便有人在赵武灵王面前夸赞孟姚的美貌多才。并且说她跟赵王所描述的“梦中情人”长得很像。这么一来。赵武灵王真的动心了。难道梦中见的神女。在真实世界中确有其人吗?

孟姚就这样入了宫。赵武灵王见了她后非常喜欢。便对她宠爱有加。据《史记》所称。赵武灵王得到孟姚后。“爱之。为不出者数岁”。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情爱之中。不能自拔。孟姚很快被立为王后。史称“惠后”。

当王后孟姚生下王子赵何后。太子赵章的地位岌岌可危了。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赵武灵王太爱孟姚了。所以也喜欢儿子赵何。以致于想把所有一切的好都给她们母子。他所能给的最大礼物。莫过于王位的继承权。赵武灵王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他废掉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

即便赵武灵王把所能拥有的一切都赐给心爱的女人。人的命运仍然不是凡人所有左右。不久后。王后孟姚被死神召唤而去。孟姚之死对赵武灵王是一大打击。同时。当爱已成往事时。因母亲而得宠的赵何渐渐被父亲冷落了。

当年赵武灵王废除长子赵章的继承人资格。并无别的原因。只是移情别恋的结果。如今。梦中情人已仙逝。他忽然觉得对长子赵章有一种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他把代郡的一块土地封给长子赵章。称为“安阳君”。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召集各地官员前往国都邯郸城。此时赵惠文王大约十三、四岁。赵武灵王认为是时候让小国王亲自处理朝政了。赵惠文王坐在王座上。赵武灵王没有露面。他躲在帷幕之后。观察诸大臣与宗亲贵族的表现。

他看到了一张颓废的脸。这是废太子赵章的脸。只见他脸色苍白。垂头丧气。这一切被赵武灵王看在眼中。这位父亲心里又涌出愧疚之意。当年如果没有废掉太子。现在坐在王位上的人应该是赵章。赵何只能在阶下称臣。作为长子。赵章的年龄比赵何大了十来岁。而且是韩王后的嫡子。如今却只能卑躬屈膝。向自己的弟弟称臣。这是何等的委曲。

自从惠后孟姚去世后。赵武灵王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长子。想方设法要补偿他。正是这种父爱蒙蔽了他的判断力。对赵章显露无疑的嚣张视而不见。看到赵章在朝廷之上的沮丧。赵武灵王动了一个念头。他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

赵武灵王可谓是英雄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为了权力你斗我争的事情还少吗?春秋时代多少弑君、弑父的故事。多少兄弟相残的故事?一个国家立两个王。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

赵武灵王的态度。坚定了赵章夺权的决心。他发誓要夺回本来属于他的王位。只要他发动政变。把弟弟赵惠文王杀了。到时生米煮成熟饭。父亲也只能认了这样的结果。

于是乎。有了沙丘政变的故事。赵章发动政变。欲铲除弟弟赵何。失败后躲进赵武灵王的行宫。最后。赵章被杀死。而赵武灵王则被活活饿死。

其他观点: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赵国第六任君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之一。建立华夏骑兵军团的先驱者。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15岁的赵雍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那时的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眼看着国家早晚要被别国逐步蚕食。

赵国的地理位置。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

中原地区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是推崇战车。一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实力。所以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形容这个国家的强大。

但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赵武灵王通过几次战役逐渐认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是自己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的传统服饰。早已不适于骑兵和车战的作战形式。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鉴于这种情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大胆的决定。要推行服制的改革。其步骤是首先在军队中进行改革。然后再推广到朝中的官员们。此后“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但是改革服饰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尤其是公子成(其叔父)等人的反对最为坚决。

他们集体给国王上了《谏阻胡服书》。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接到上书。赵雍立马做了回答。在《答谏阻胡服书》中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此书一下。便在大臣中流传开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沛然正气。直面国难的深重忧患。以及雄辩犀利的说辞。竟使读者无不悚然动容!

那边做着说服工作。这边军队中已经开始实施了。等军队装备齐全后。 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当邯郸城外两万铁骑全部胡服。由柱国将军肥义率领。大军挺进时。可以说是万众哗然。大家争相出城观看胡服赵军。军营外竟是人山人海一般。

看到这威武军阵。公子成顿然醒悟。他立即进宫请罪。痛切自责:“老臣愚昧。不达强国之道。妄议文华习俗也。国君强兵以张先祖功业。老臣该当欣然从命。率先胡服!”

赵雍看到以实际效果征服了这些顽固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将这位叔父抚慰了一番。并与公子成当场议定:立即颁行胡服令。旬日之后大朝会。君臣人等皆须一体胡服!

从战国大势看。这次的服饰改革。其实不光是改革的服饰。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敞开胸襟接受新思想的突破。因此可以这么说。其改革的力度与广度均超过了除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外的其余五国。

赵国也因而得以强盛。成为战国晚期仅次于秦、齐之后的第三大军事强国。

改革的成功。也使赵武灵王达到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他在信都的信宫(今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

“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太平寰宇记》)

“梁襄王与太子遫、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史记》)

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于小儿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要在赵国实行二元政治的权力结构。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

他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则专心对外。和周边的大国进行周旋。

他的这个想法是非常超前的。他看到以往王室在旧王死后。王子们争夺王位的惨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变成这样。他要在自己的亲自关怀下。早早把儿子培养成成熟的国王。这次的改革设想。其大胆行为更是超过上一次的“胡服骑射”。

但当时他没有想到。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因为赵惠文王心胸宽广、善于纳谏。因此赢得了赵国许多大臣的拥护和支持。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实际掌权者。

当赵雍灭了中山国凯旋而归时。他没有想到。那些庆贺的祝词和鲜花不是送给他的。而是都献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对于雄心不已的赵雍来说。简直无法忍受。自己的尊严掉了一地不说。在外域的连年征战。似乎老百姓都忘记了他的存在。这让他怒不可遏!

自己东征西战。连连告捷。为赵国争取到多少“国际”权益?这帮白眼狼。他哪里受过这种闷气。但此时再不甘心也没用。江山已经易主了。

他陷入了沉思。儿子是自己扶持起来的。权力也是自己主动给他的。如今翅膀硬了。自己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几经琢磨。终于想出一个注意来。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这块地方。分给长子废太子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深层含义就是一个赵国同时存在两个国王。自己这个“主父”。好在上面进行统御。俨然周天子统御各分封国的翻版。这样就能够收回现任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真正做到“一王两二”。

但是出乎赵武灵王的意料。本以为亲自出面。一定马到成功。没成想自己的要求却被一口回绝了。

灰头土脸的赵武灵王回来后。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

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公子章心想。本来你屁股下坐着的就是我的位置。现在连老爹让你分给我的地都不给我。我要造反了!

赵章在沙丘围攻了赵何。但毕竟人家是一国之主。自己是个废太子。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自己那些死士。寥寥无几。而赵王何却掌握着皇家的军队。于是一次弹性碰撞。赵章惨败。

打不过就只能跑了。可这里都是人家的地盘。往哪里跑呢?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爹 。赵武灵王还是护犊子的。收留了他。

但此时大权旁落的赵武灵王。已经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儿子了。赵章被搜出来。就在赵武灵王的面前被杀掉了。

杀掉赵章以后。带兵的公子成等人毕竟不敢弑君。于是大军就把赵雍围困在沙丘宫。断水断食三个月。

一代霸王赵武灵王竟落得一个被饿死的下场。

结语:赵武灵王这个谥号很恰如其分。

根据古代的谥法。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对外征伐、威强敌德。所以称“武”。

又由于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反复造成了国家的内乱。但没有实力大损。乱而不损。所以就叫“灵”。 他的谥号“武灵”概括极其精准。

赵武灵王有智慧。有权谋。胆子大。敢于改革创新。一开始的改革。虽然冒了很大风险。但确实符合实际。所以最后成功了。

上一次的成功。给他很大荣誉。于是就有点飘飘然起来。后来脑子一热。要建立更大的功勋。可惜这一次却没有深思熟虑。也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其行为根本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事情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光是试验失败。还搭上了性命。简直让后人惋惜。

现在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要让后来者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管是几千年之前的古人也好。还是现代也好。都会陷入灭顶之灾。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先识览》秦·吕不韦

《战国策·赵策》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其他观点:

一、韩国公主与吴娃


二、赵章与赵何


三、沙丘政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26

    自己的,公子,公元前,太子,赵国,王位,儿子,长子,都是,骑兵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26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26

    1、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呢?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后。突然宣布逊位。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