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乾隆四十九年。时年74岁的乾隆帝收到加急文书。其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诞生。乾隆帝非常高兴。赐名其载锡。这也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
元孙。也就是玄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称元孙。
载锡是乾隆帝的长子永璜的后嗣。其父亲奕纯。乃是永璜的孙辈。载锡也是乾隆帝见到的皇室之中最小一辈的后代。
奕字辈、载字辈乾隆帝都见到了。但至于溥字辈。还差一点。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寿89岁。潜邸时期。当时18岁的弘历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永璜。不过永璜的生母富察氏出身寒微。永璜也被冷落。
虽然长寿。不过乾隆帝的子嗣也不算是多么繁盛。其膝下共有十七个皇子与十位公主。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其实并不怎么样。
子嗣繁不繁盛不好说。主要靠衬托。相对于雍正帝。乾隆帝的子嗣的确还过得去。但要是跟康熙帝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
康熙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儿子与二十个女儿。乾隆帝还不到祖父的一半。
公元1747年也就是乾隆帝37岁的时候。皇长子永璜让乾隆帝做了祖父。乾隆帝的长孙绵德降生人世。不过很尴尬。永璜在三年后离世。享年23岁。
乾隆帝非常长寿。但是他的孩子们却大多没有继承到他的这种优势特长。
乾隆帝膝下十七个皇子之中。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全都是幼年夭折没有长大。
剩下的十个人里。有六个都走在了乾隆帝的前头。而且像永璜这样英年早逝的也挺多。
到乾隆帝退位的时候。他还在世的儿子也只剩下永瑆、永璇、永琰与永璘四人。
不仅是儿子这一辈长寿得不太多。孙辈也不怎么样。
乾隆帝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孙子都是绵字辈。重孙是奕字辈。乾隆帝的儿子们之中。子嗣凋零者甚多。要么就是独苗。要么就是悉数夭折。
皇四子永珹被乾隆帝过继到绝嗣的履亲王一脉。结果永珹六个儿子就活下来一个。而这独苗最后也还是绝嗣了。不得不又过继旁支继承。
由于子孙之中绝嗣的不少。所以乾隆时期。宗室之间把孩子相互过继的现象非常多。
嘉庆元年。乾隆帝在世皇孙仅有三十多人。而当年康熙帝驾崩前夕。皇孙多达九十七人。
永璜是乾隆帝的长子。而此后乾隆帝的次子早夭。三子永璋在孙辈断了后嗣。四子就是过继出去又断了嗣的永珹。
如此一来。乾隆帝剩下的皇子后代们。根本不能与永璜的后代们争“长”的次序。乾隆帝率先看到的孙辈、重孙辈、玄孙辈。定然都是出自永璜这一支。
果不其然。永璜的后代奕纯。为乾隆帝生下了长房的长子长孙长重孙长玄孙载锡。这是乾隆帝见到的自己的第四代后人。真正五世同堂。
古代四世同堂已经罕见。乾隆帝能见到载锡。真要靠他长寿。
载锡是乾隆帝后嗣之中的第一个玄孙。载锡的祖父绵德。比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大了整整35岁的年纪。而载锡的父亲奕纯。比咸丰帝奕詝大了整整64岁。
至于载锡。他作为长房长玄孙。比光绪帝载湉大87岁。而载锡的长子溥庆。比宣统帝溥仪大了惊人的103岁。几乎横跨了几代人。
载锡出生后还算健康。并且乾隆帝在自己88岁大寿之时为载锡赐婚。当时载锡才14岁。
当然。古人的婚配生育年龄很早。顺治帝与康熙帝都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做了父亲。所以乾隆帝也盘算着过几年就能见到溥字辈的长来孙了。
然而次年乾隆帝驾崩。而载锡是在婚后第四年有了长子溥庆。乾隆帝无缘见到溥字辈。
其他观点:
得到皇元孙诞生的消息后。乾隆帝喜不自禁。当晚即命设宴。让随扈南巡的王公大臣、江南官员及安南国使臣等参与宴席。以庆贺皇帝得到元孙。乾隆帝在席间更是作诗一首。以庆贺自己又向“千古一帝”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 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第二天。乾隆帝在江宁下达谕旨。对十七岁的曾孙奕纯加以封赏。以表彰他延续皇家血脉、为自己添得元孙的功劳:
“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皇曾长孙奕纯。得生元孙。实为国家祥瑞。朕深为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
然后乾隆帝按照皇室行辈命名规则。给皇元孙起名为:载锡。
在乾隆帝结束第六次南巡返回京师后。他还亲自前往皇孙绵德的贝子府。“探视元孙、御赐红绒结顶帽”。显示出老皇帝对于元孙的重视、以及自身五世同堂的得意之情。
皇元孙的祖父、时年三十八岁的绵德。则早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就因为儿媳即将诞育皇元孙而被祖父乾隆帝额外加恩:
绵德是乾隆帝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乾隆帝庶长子永璜。因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嫡母孝贤皇后葬礼上不够悲哀痛悸。被父亲乾隆帝严厉斥责:
“皇后崩逝。而两嫡弟皆亡。自以为身为长子。有登大宝之机。暗自窃喜。”并发誓不再考虑永璜为继承人:“此人断不可承续大统!”
永璜莫名其妙遭受父亲的无情打击。继承权也被剥夺。万分惶恐惊惧之下。以致郁郁寡欢、心气郁积。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抑郁而卒。年仅二十三岁。
永璜去世后。乾隆帝才顿感后悔。对于英年早逝的长子十分愧疚。追封其为和硕定亲王。谥号“安”。并沉痛悼念:
“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育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
永璜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诞育了长子绵德。八月又诞育次子绵恩。这也是乾隆帝的长孙、次孙。对于丧子的乾隆帝来说。总算是一个慰藉。
永璜的长子绵德。在皇祖的关爱下。承袭了定亲王爵位。时年仅三岁。当时他的诸叔、即乾隆帝诸子。都还没有封爵。这也是乾隆帝对于长子因己而早逝的补偿。
而绵德成年之后行事乖张。肆意妄为。渐渐不受皇祖待见。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绵德因犯事被降爵为定郡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因私下结交官员。馈赠往来而被革除封号。定郡王爵位被皇祖乾隆帝转封给其弟绵恩。不过绵德到底是乾隆帝长孙。又没有谋反、忤逆等大罪。还给皇祖乾隆帝诞育下长曾孙。所以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被乾隆帝授予镇国公爵位。以示亲亲爱护之情。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发布上谕:
“前日所查宗室玉牒。内有名诸尔杭阿者。系太祖派下七世孙。为朕孙辈。著令改名绵庆。嗣后永字辈下即用绵字。”
此时乾隆帝才三十六岁。尚未得孙(乾隆帝长孙绵德、次孙绵恩。都要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才出生。)但急不可耐的乾隆帝凭借一个远支孙辈宗室的名义。早早给自己定下了孙辈排行。
三十三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乾隆帝第六子永瑢的第五子出生后。乾隆帝也许是年老忘事。给这个亲皇孙又赐名“绵庆”。和他那远房族兄同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皇长曾孙奕纯的长子出生。这是乾隆帝的长房长孙、长曾孙、长元孙。也是时年七十五岁的乾隆帝所见到的第一个元孙。欣喜的老皇帝亲赐长元孙名“载锡”。并在南巡途中大摆宴席、作诗庆贺、夸耀自己五世同堂。
返回京师后。乾隆帝又仿照祖父康熙帝当年的举动。在皇宫内乾清宫大殿前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七十以上年老德勋的老者。炫耀并自夸。
第二年。乾隆帝再次下谕旨:
“朕仰承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孙;因令各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赏赉。”
要地方官员查明天下各地和自己一样五世同堂的老人。加以封赏。以示普天同庆之意。最后地方官奏报上来五世同堂的名单有一百四十二人。其中四人已年过百岁。“皆曾元绕膝。洵为升平人瑞矣。”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大寿。皇长元孙载锡年七岁。随同家人入宫恭贺皇高祖寿辰。并以小矢为皇高祖乾隆帝演示射技。三发三中。乾隆帝大喜。赐年幼的皇长元孙黄马褂、戴双眼花翎、用镇国将军品级。而皇元孙的逐渐长大。也给垂垂老矣的乾隆帝莫大的慰藉和自满之意。
于是乾隆帝在八十岁这一年。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章。用以在书画、文章上钤印。并在紫禁城景福宫内增设“五福五代堂”匾额。以炫耀自己独一无二的福分。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意犹未尽。在皇长元孙载锡未满十岁、尚不能指婚、从而为自己诞育奉字辈来孙(五世孙)的情况下。再次令宗人府查询皇族玉牒。搜寻是否有来孙辈的远支宗室。以满足自己达到“六世同堂”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王记录。
宗人府的查询结果没有让老皇帝失望。居然找到了两个奉字辈远支宗室。得意的乾隆帝立即下达谕旨:
“因令宗人府查宗室内载字辈下一支远支。而奉字辈已有希贤、觉隆阿二人。皆太祖位下十世孙也;瓜跌繁衍、宗支极盛。朕心甚为欣庆。著令希贤加恩赐名奉福。觉隆阿加恩赐名奉寿。并查二人父在何当差。令宗人府据实奏闻。以示朕推恩亲族、仰承天眷、启佑万年之意。”
这样。在乾隆帝的刻意安排下。他生前想见到五世孙的愿望。总算实现了一部分。不过奉福、奉寿二人怎么说也只是远支宗室、血缘太过疏远。这样的族来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乾隆帝的虚荣心。于是给老皇帝诞育正牌皇来孙的重担。就落到了皇长元孙载锡的肩上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按照多年前的承诺。明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准备禅位。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举办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皇太子颙琰(改名)。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养心殿。实际上还是继续操控朝政。嗣皇帝嘉庆帝不过虚居其位而已。
嘉庆三年(1798年)。皇长元孙载锡年满十四。到了指婚的年纪。于是八十八岁的太上皇乾隆帝著令宗人府给载锡安排婚事。寄希望他能够早日完成自己“六世同堂”的心愿。
这一年八月初九。恰逢清太宗(皇太极)忌辰。作为皇太极元孙的乾隆帝。自己也有了元孙。感慨万千的他作诗抒怀:
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顾谓元兮勉。喜瞻来者连;自知不知足。又愿应庶然。
在诗文中。乾隆帝表达了希望活到一百岁、看到自己的亲来孙、从而完成“六世同堂”这一壮举的雄心。这也是老迈的乾隆帝在人生暮年时。最后一个未竟的意愿。
但是天不遂人愿。就在五个月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还没来得及度过嘉庆帝为自己操办的九十寿辰。八十九岁的“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京师皇宫寿终正寝。他心心念念的“六世同堂”愿望。到底也没有实现。
嘉庆八年(1803年)。载锡的长子、乾隆帝盼望不已的来孙才姗姗来迟、降临人世。取名奉庆。而此时。乾隆帝已经去世四五年了。
在乾隆帝生前。除了见过皇长曾孙奕纯一辈的诸曾孙外。还见过元孙一辈的奕纯之长子载锡、次子(早夭无名)、三子载铭;皇曾孙奕绍(次孙绵恩次子)之长子载铨。一共四位元孙。在中华历代皇帝中。其实也算了不起了。能够和乾隆帝在这一方面相比的前代皇帝。唯有唐玄宗李隆基一人而已。
乾隆帝驾崩二十七年后。道光六年(1826年)。乾隆帝的皇孙道光帝旻宁(绵宁改名)发布上谕:
“朕惟瓜绵椒衍、卜世延长。特拟宗室行派。载字以下。经朕选用。定溥毓恒启四字。传之云仍。引用勿替。近支宗室内奉字辈。即著令改用溥字。”
于是。乾隆帝生前选用的来孙辈“奉”字字派。就被道光帝改为“溥”字辈。并传至后世所用了。同样。“慈、娱”二字字派。也顺应改为“毓、恒”二字。
综上所述:乾隆帝在八十九岁的人生历程中。三十七岁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得到了第一个皇孙(绵德);五十七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第一次见到了“奕”字辈的曾孙(奕绍);七十五岁的时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得见“载”字辈的皇长元孙(载锡)出生。至此完成五世同堂。而“奉”字辈(道光时期改的溥字辈)、也就是乾隆帝的亲皇来孙。在他生前没有见到过。只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的时候。刻意寻找了两个来孙辈的远支宗室。赐名奉福、奉寿。以此来满足自己部分实现“六世同堂”的愿望和虚荣心。从而达到“千古一帝”、“十全老人”的自我夸耀心。所以见到“溥字辈”来孙的愿望。乾隆帝生前并没有实现。或者说只实现了一部分而已。
其他观点:
奕字辈和载字辈乾隆都见过。溥字辈绝对没见过。乾隆直系的载字辈后代还没有一个生育子嗣。至于其他叔伯的后代虽然不确定有没有载字辈生子的。但一定不是溥字辈。因为乾隆在世时。溥这个字辈还没有被确定下来。
乾隆龙颜大悦。当即大排筵席。他问身边的官员。古往今来有多少五世同堂之人。官员们说了几个。但在位皇帝。乾隆是唯一一个(另外有两个皇帝也见过自己的玄孙。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高宗赵构。不过这两人当时已经是太上皇。并非在位皇帝。而且赵构的玄孙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后代)。所以乾隆更加欣喜。还写诗庆祝。
乾隆对这个长玄孙载锡也是高看一眼。退位后。在嘉庆三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迫不及待地亲自为年仅十三岁的载锡指定妻子完婚。希望尽早为他生下来孙。做到六世同堂。可惜。次年。乾隆就驾崩了。而载锡直到乾隆驾崩四年后才有了儿子。所以。乾隆没有看到自己的来孙降生。
虽然载锡是乾隆的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他都没能在乾隆在世时就有子嗣。其他的更不要提了。所以乾隆肯定没看到直系的溥字辈后代。但非直系的就不好说了。毕竟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序齿的就有二十四个。雍正上面有三个成年哥哥。还有好几个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弟弟。再加上乾隆只是雍正第四子。他出生的时候很多堂兄都能打酱油了。他这众多的堂兄弟有没有来孙在乾隆驾崩之前出生真的不好说。这恐怕要去看清朝玉蝶了。当然。他们的来孙就算有。乾隆也没必要见。所以还是没见过。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就算有那个辈分的人出生。他也不是溥字辈。因为。从乾隆孙子的绵字辈之后的子孙。字辈是这样排的。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为乾隆孝圣太后献了一张《岁朝图》。乾隆在上面题诗。有一句“永绵亦载奉慈娱”。因为正好乾隆的儿子、孙子的字辈是永字辈、绵字辈。所以后来乾隆顺理成章。将之后的几代字辈定为奕(亦)载奉慈娱。所以。如果载字辈之后真的还有后代。也不是“溥”字辈。而是“奉”字辈。
直到道光在位的1825年。才根据大臣的建议。定了“溥毓恒启”为载字辈之后的四个辈分。取代了“奉慈娱”。而之前已经用了其他名字的也都得改成溥字辈。所以。道光之前没有溥字辈。就算有那个辈分的人。也不是溥字辈。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05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乾隆,乾隆帝,长子,长孙,孙辈,玄孙,曾孙,宗室,嘉庆,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乾隆见过奕字辈,载字辈甚至溥字辈的人吗?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乾隆四十九年。时年74岁的乾隆帝收到加急文书。其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诞生。乾隆帝非常高兴。赐名其载锡。这也是乾隆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