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若八爷而非四爷继位。清朝在1720年就灭亡了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尽管后世对此有许许多多的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雍正的宵旰忧劳。孜孜不倦地处理政事。才换来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有人说。八爷胤禩素有贤名。若登基为帝。未必比雍正差。这是真的吗?
我们先来说康熙朝的弊端。
第一。吏治腐败
康熙身上。人性丰满。他虽然在对外战争中表现得异常果敢。甚至偏激。但他对大臣却总是宽容。即便有人告诉他下面的官员多有贪赃之事。他也是从贪官的角度换位思考。称“官员们俸禄微薄。让他们适当贪点没关系。这也算是朝廷对于底层努力工作的基层官员的补偿吧”。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 。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令限期赔款。便算了事。
由此可见。他对吏治轻纵到了何等地步。这哪里还是宽容。分明就是“宽纵”。其直接导致地方上无官不贪。贪官们如同一条条蛀虫一般。侵害了大清的肌肉。甚至钻入大清的骨头。接下来就要喝大清的血了。
第二。土地兼并。
康熙初年。以鳌拜为首的满清贵族发动了“圈地运动”。尽管鳌拜伏法后。康熙下令禁止圈地。还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但实际上土地兼并从未中断。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渐渐掌握到了大地主的手中。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到了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不少人丁聚而复逃。
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是封建王朝的必然产物。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皇帝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反过来革自己的命。康熙时。天下承平日久。平头百姓只要不打仗就是太平。吃得多少。好与不好反而很少放在心上。而对于最应当关注土地这一经济载体的皇帝来说。只要天下没有人造反。土地兼并的弊端便不能显现。
第三。国库空虚。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从亲政到统一台湾。消灭三藩、葛尔丹、郑经和沙俄的威胁。这些丰功伟绩都需要银子;而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所费更是靡巨。加上其执政中期以后。官员们朝国库伸手“借钱”。却一直有借无还。导致国库中最少的时候只有800万两银子。800万两看似不少。可别忘了。当时大清已经拥有超过2亿百姓。这点钱连赈灾都不够。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政权立时就要崩溃。
第四。党争严重。
党争是康熙对官员们宽纵的结果。康熙晚年倦勤。同时因为两废太子。因此对于接班人问题十分重视。将其视作“国本”。而康熙对官员们的表现十分不满。于是便给儿子们分派了各种差事。既是对皇子们的考察。又是对官员们的震慑。可谁知道事与愿违。官员们竟抱上了皇子们的大腿。为了自己的前程无所不用其极。逼得皇子们分了派系。原来至亲的兄弟成了政治对手。
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这些名目。林林总总。其实哪个是康熙愿意的呢。党争之祸。祸及天下。有明一代。便是实例。
再看八爷的作为和能力
老八胤禩号称“贤王”。这既不是康熙册封。也不是自己讨来。而是拥戴老八的官员们给的。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老八能力肯定有。不然不会公然被抬出来对抗太子和四爷。更不会被后来登基的雍正帝看重。成为名副其实的“总理王大臣”。但老八的作为却让他贬大于褒。康熙朝的四大难题他一个也解决不了。反而四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他。他将天下作为筹码。与亲兄弟逐鹿王座。单此一项。他便不是个合格的继位人选。
反观雍正。身在潜邸时便是个办事王爷。风里来雨里去。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时势的认知远超老八。这从他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而实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为了解决吏治腐败实行了养廉银和密折制度。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实行了“火耗归公”。为了避免党争实行“继位人密匣制度”……。这些制度现在看来未必都有效。但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这才有了雍正末年国库6000万两的奇迹出现。
结论
老八继位。非但不能解决康熙朝的四大痹症。反而会让矛盾加剧。因为老八是“八爷党”的代表。他上台执政。那些拱卫他的大臣们的荣华富贵可都指着他实现。他只会在康熙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唯有向来以“孤臣”自居。奉行“君子和而不同”。连对自己有重大贡献的隆科多和年羹尧犯错都不容忍的雍正皇帝。恰恰是解决痹症。缓和矛盾的唯一人选。
事实证明。正是有了雍正的朝乾夕惕和兢兢业业。十三年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忘我精神。才有了后续近二百年的大清天下。
其他观点:
如果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而是传位给老八胤禩。毫不客气的说。清朝的国运可能100年也就打住了。
为什么敢这样说?我们用事实说话。
首先。我不否认康熙皇帝的功劳。但康熙晚年实在算不上是个盛世。
根据《清史稿》及相关史料记载。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康熙晚年吏治相当腐败、国库亏空严重。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九子夺嫡导致党争严重。虽然没有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天朝上国已经有了“心腹之患”。
(当然。我不否认康熙皇帝功绩累累。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康熙皇帝没有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铁腕手段。晚年反而对腐败现象太过宽容。导致吏治腐败。再者土地兼并导致国库亏空严重。)
其次。“康乾盛世”虽然没有雍正的名字。但雍正的功劳却是最大。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受到学术界很大的关注。但最后结论却是:“康乾盛世”的出现实在得谢谢雍正啊。
雍正夹在“康乾盛世”的中间。真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用张廷玉的话说:先帝(康熙)晚年因众皇子夺嫡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虽知吏治腐败。却已没有精力刷新吏治。
正是有了雍正的铁面无私与极端认真。才能顶住巨大压力。即位后顶着巨大压力施行“刷新吏治”、“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一系列德政。每日仅睡4小时。即位仅仅13年、56岁就抱病而亡。却给乾隆留下了6000多万两白银。要知道。康熙驾崩时留给雍正的国库仅仅800万两。正是有了充足的国库。乾隆才能轻轻松松构建了一个“康乾盛世”。要知道。乾隆这位“十全老人”的治国能力实在不能和康熙、雍正相比。只能说命好。有一位好父亲!
最后。如果老八胤禩即位能够像雍正一样吗?
不能!绝对不能!
胤禩始终以“八贤王”自我标榜。始终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不愿意得罪人。也不会去得罪人。这就导致了如果即位。胤禩必然不会大动吏治。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等无一不是要得罪人的事。无一不需要有“乾纲独断”的魄力。因此。胤禩即位必然不会“改革”。而没有“改革”自然也就没有“中兴”。那么清朝这个游牧民族政权或许就像元朝一样。立国不到一百年也就打住了。(毕竟。八旗的战力可远没有蒙古铁骑厉害。)
当然。也不是说胤禩毫无能力。如果胤禩即位。充其量估计就是乾隆的水平。只可惜胤禩没有乾隆命好。没有一个好父亲给他留一个当“富二代”的机会。自然造不出一个盛世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康熙的犀利眼光。晚年仍能看出国家的弊端。并能在自己众多儿子中选出那个最适合当下情形的立为继承人。并且还能保证雍正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顺利即位。凭此一点。就不是乾隆能做到的。)
其他观点: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康熙死后。清朝的环境到底是如何。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康熙治理出了一个强大的大清王朝。“康乾盛世”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盛世。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可谓是大成。它是清朝国力最强。社会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以上可谓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共识。的确“康乾盛世”是清朝最强大的一个时期。此时可谓是“天下粗安。四海承平”。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的是。在康熙晚年。因康熙过于追求”仁治”。对官员也过于“宽厚”。事事都奉行“凡事不可深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政理念。如对地方官滥收火耗和亏空公款。康熙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在康熙晚年这般奉行无底线的“仁政”下。清朝的吏治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腐败。此时吏治松弛。贪污扰民的事情是司空见惯。为此百姓是怨声载道。各地的农民起义开始大规模出现。
可以说不论是哪位皇子。是雍正也罢。还是八爷也好。他都需要面对着以下几个已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以说如果解决不了以下的问题。清朝必亡。
1、党争。
康熙晚期。因康熙在储君一事上犹豫不决。且还允许诸皇子加入到朝政的处理中。所以导致朝堂上开始出现多个派系。如四爷党、大爷党、八爷党、三爷党等等。而随着派系的增多。清朝开始出现如明末那样的党争局面。
此时。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支持的皇子登上九五之尊。他们相互诋毁。相互诽谤。即使是对的事情。只要与自己对立的派系同意。他们就无理由的反对。同时为了不让敌对的派系得势。他们或阴谋。或阳谋的去破坏对方的施政。即使这个政策正确。他们也依然或破坏。
此外。清朝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满族与汉族的争斗在此时就更是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凡朝中遇到大事。往往采取“满洲大臣一议。汉大臣一议”。 如此。康熙晚期的朝堂上就相继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一面。百官不以政见论是否。惟以派系、满汉相区分。不论事情对错。就是为反对而反对。只要对对方派系有利的事情就一概否决。
想想看。如此的朝堂。政令如何能实施于全国。地方焉能不败。
2、吏治腐败。
吏治腐败问题是康熙之后的清朝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清朝必将陷入动荡之中。甚至是毁灭。
导致康熙之后出现如此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因康熙晚年所崇尚“宽仁”。说实话“宽任”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的讲“宽仁”。而不管事情的对错的话。那这个“宽仁”到最后就只会变成“纵容”。
而事实上。康熙晚年的“宽仁”就是无底线的“纵容”。比如曾有大臣上奏康熙说:“地方官乱收“火耗”如果再不加以禁止。地方官吏的贪污行为将变的一发不可收拾”。可康熙在听到这个谏言后。非但不接受。反而是说道“地方官员俸禄微薄。让他们适当贪点没关系。这也算是朝廷对于底层努力工作的基层官员的补偿吧”。
想想看。连康熙这位统治阶级都对地方官的贪污行为是睁一眼闭一只眼。甚至是纵容和鼓励。清朝的官场焉能不腐败。而一旦官场腐败了。百姓的生活绝对是会苦不堪言的。而百姓活不下去了。势必就会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到那时。清朝定会陷入动荡之中。甚至是重蹈明末的覆辙。毁于农民起义中。
3、“清官”之风大盛。
“清官”向来被历朝历代所推崇。如包拯、海瑞等。他们都是被百姓所尊敬的大清官。按理说清官的风气盛行。本没有错。反而应该开心。毕竟清官多了。百姓的生活也就变的好了。国家也就会越来越强盛。
但是国家要的“清官”是能干实事的清官。而不是只知要名却不干实事的清官。而在清朝。清官虽多。但大多数都是后者的所谓“清官”。就是一群庸官。
康熙晚年十分推崇“清官”。当时对于重要官职的任免。康熙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个人的清廉情况。而不是政绩。所以当时的部分官员为了博个“清官”的名声。做事往往就是“先洁己而后奉公”。他们办事从来不看对错。只看能不能得到个好名声。谁能让他得到个好名声。他就让他得利。
如此。当时的富商大贾为了让官员支持自己谋私利。他们就往往会花大价钱为官员博个好名声。如给匾额。而普通百姓因没钱。不能给这些所谓的“清官”一个母名扬天下的好名声。所以他们往往还是处于被欺压的地步。
想想看。就是这样的“清官”于国何用。于民何用。他们只会让国家越来越衰落。百姓越过越穷。
4、财政匮乏。
康熙晚年。虽停止南巡。但因各种开支的增加、地方官的越发腐败。清朝的国库开始变得越发的空虚。据统计在康熙五十八年。清朝的国库存银大约有5000多万两。而在康熙六十一年。清朝的国库存银已下降了近60%。此时存银只有约800多万两。如此。可想而知康熙之后的清朝开始面临了越发严重的财政问题。
5、官民严重对立。
如此。在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增多。康熙这等上层阶级对于贪污的纵容等情形相继出现下。地方的官民矛盾开始越发的尖锐起来。
刚才我们说了。康熙晚年是纵容官员腐败的。他对地方官利用“火耗”来达到贪污的目的是不反感的。将其是视为朝廷对于地方官的另类补偿。所以在有着康熙的默认下。地方官对于“火耗”的加征是越来越重。同时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官巧立名目的赋税。如耕牛税、车马税等等。对此百姓可以说是生活苦不堪言。
如此。随着着吏役横征暴敛的加剧。官民开始越发的对立。之后忍无可忍。被逼上绝路的百姓开始孤注一掷。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来对抗清朝的横征暴敛。为此清朝开始陷入动荡。
总得说康熙末年的清朝。它所面临的情况与明末如出一辙。朝堂上党争不断。国库空虚;地方上官员腐败。起义不断。只是此时的清朝没有面临着明末那样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如鼠疫、旱灾等。所以此时的清朝还没有到亡国的地步。但是如果再任由这以上情况的加剧。清朝必将重蹈明末的覆辙。
如此。可以明确的说接任康熙的新君。他的表现就已经关乎着清朝的存亡。如果新君能够完美的处理以上的问题。清朝依旧能继续强盛下去。反之如果处理不好。清朝必亡。
而事实上雍正这位新君就做的很好。他就完美的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为杜绝地方官员的贪污问题。他实行养廉银和火耗归公制度;为抑制土地兼并问题。他实行摊丁入亩制度;为整顿吏治。他实行密折制度;为整顿财政。他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为防止皇子争权和党争问题。他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正如清史专家杨启樵所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若不是雍正12年的励精图治。恐怕清朝早已毁在了康熙晚年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下。又何以能继续存在百年的时间呢?
那么这里试想下。如果登基的不是雍正。而是被百官称为“贤王”的廉亲王胤禩即位的话。清朝会走向何方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个人的回答就是清朝会提前百年灭亡。很有可能是在胤禩之后就陷入毁灭。
首先我们要知道。胤禩能被称为“八贤王”。是因为他同康熙一样。对百官实行的是所谓的“宽仁”。试想。能被上至宰辅。下至督抚的官员都称为“贤王”的人。他会是一个如同雍正那般会对官员采取高压的廉政行动的人吗?当然不会。可以说正是因胤禩对他们的宽厚。胤禩才能被称为“贤王”。
那么试想看看。就是这么一位对百官奉行“宽仁”的执政理念的胤禩。他会在登基后。对大清的官场进行高压的整顿吗?我想不会。胤禩只会继续纵容官场的腐败问题。只会让大清的官场变得越来越腐败。
而如果胤禩不对百官下手。那么清朝康熙之后遗留下来的吏治腐败、财政匮乏、党派争斗等问题就将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反而会越变越严重。如此。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朝朝廷与百姓的对立也就会变得更加严峻。真到那时。清朝全国各地必将陷入一片战乱之中。
实际上胤禩的掌权经历就注定他登基之后将会受制于百官。将会被百官所牵绊着。胤禩不像雍正。雍正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依赖于臣子。他在康熙时期。对百官就十分严厉。他治下的官员就经常说他是一个冷面王爷。如此。在登基之后。他并不欠百官的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他没必要。也不会去讨好百官。所以对于官场的改革。雍正才能坚持如一的贯彻下去。
可胤禩不一样。他过于依赖百官。他的掌权可以说完全就是由百官推上去的。同时为了得到百官的支持。胤禩对治下的官员向来纵容。对于他们的贪污多是不闻不问。如此。到后来胤禩与百官完全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就算胤禩纵容就算有改革的心思。他也没有办法将改革行为贯彻下去。百官必定会反对。而一旦百官反对。以胤禩的尿性他势必就会放弃改革。
如此。如果让一个不改革吏治。一个不敢改革的胤禩登基。清朝的问题只会越发的严重。而随着问题的越发严重。清朝的灭亡也就势必会提前百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052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康熙,雍正,清朝,吏治,百官,官员,清官,国库,晚年,腐败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熙死后如果是八爷继位会怎么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若八爷而非四爷继位。清朝在1720年就灭亡了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尽管后世对此有许许多多的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