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被长孙无忌所逼迫的吗?
原创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被长孙无忌所逼迫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世民嫡子

①、太子.李承乾: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李世民不舍。废为庶人。其后卒于黔州。②、魏王.李泰: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争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③、晋王.李治: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

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隋.右骁卫将军.长孙季晟(shèng)之女。长孙季晟妻。隋.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生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年十三。嫔于李世民。隋.大业中。常归宁于永兴里。长孙皇后舅高士廉媵张氏。于后所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变而之《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言:长孙皇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于《归妹》。妇人之兆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武德元年。册为秦王妃。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李建成)猜忌滋甚。长孙皇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李世民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长孙皇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册拜皇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立为皇后。赠长孙皇后父长孙季晟司空、齐献公。长孙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李世民弥加礼待。常与长孙皇后论及赏罚之事。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李世民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张孙皇后兄长孙无忌。夙与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长孙皇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说:“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李世民不听。竟用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皇后又密遣长孙无忌苦求逊职。李世民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皇后意乃怿。有异母兄安业。好酒无赖。献公之薨也。长孙皇后及长孙无忌并幼。安业斥还舅氏。长孙皇后殊不以介意。每请李世民厚加恩礼。位至监门将军。及预刘德裕逆谋。李世民将杀之。后叩头流涕为请命说:“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遂得减死。

长孙皇后所生长乐公主。李世民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说:“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李世民以其言退而告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叹说:“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长孙皇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太子.李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说:“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长孙皇后不听。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太子.李承乾入侍。密启长孙皇后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李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以闻。李世民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李世民从之;长孙皇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李世民辞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长孙皇后固言:“房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岁。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隋.右骁卫将军.晟(shèng)之子。母亲。隋.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祖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名跋氏。为宗室长子。改姓长孙氏。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曾祖.子裕。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祖.光。周开府仪同三司。承袭平原公。少年时期与李世民关系较好。李世民视长孙无忌为心腹。李世民率军渡河。长孙无忌至长春宫谒见。授渭北道行军典签。常跟李世民征讨。累迁除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武德九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害李世民。长孙无忌请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升春宫。授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即位。迁左武候大将军。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李世民以长孙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李世民召萧瑀及长孙无忌问说:“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长孙无忌说:“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李世民从长孙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若有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以表示长孙无忌说:“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因召百僚谓之说:“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长孙无忌深以盈满为诫。恳辞机密。长孙皇后又为之陈请。李世民不获已。乃拜开府仪同三司。解尚书右仆射。是岁。李世民亲祠南郊。及将还。命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同升金辂。五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各封一子为郡公。七年十月。册拜司空。长孙无忌固辞。不许。又因高士廉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李世民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徵等是也。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长孙无忌又上表切让。诏报之说:“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李世民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长孙无忌。

其辞说: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洲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叹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而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十一年。令与诸功臣世袭刺史。诏书说:周武定业。胙茅土于子弟;汉高受命。誓带砺于功臣。岂止重亲贤之地。崇其典礼。抑亦固磐石之基。寄以藩翰。魏、晋已降。事不师古。建侯之制。有乖名实。非所谓作屏王室。永固无穷者也。隋氏之季。四海沸腾。朕运属殷忧。戡翦多难。上凭明灵之祐。下赖英贤之辅。廓清宇县。嗣膺宝历。岂予一人。独能致此!时迍共资其力。世安专享其利。乃睠于斯。甚所不取。但今刺史。即古之诸侯。虽立名不同。监统一也。故申命有司。斟酌前代。宣条委共理之寄。象贤存世及之典。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宜委以藩镇。改锡土宇。无忌可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尚书左仆射、魏国公玄龄可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故司空、蔡国公杜如晦可赠密州刺史。改封莱国公;特进、代国公靖可濮州刺史。改封卫国公;特进、吏部尚书、许国公士廉可申州刺史。改封申国公;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可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刑部尚书、任城郡王道宗可鄂州刺史。改封江夏郡王;晋州刺史、赵郡王孝恭可观州刺史。改封河间郡王;同州刺史、吴国公尉迟敬德可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并州都督府长史、曹国公李勣可蕲州刺史。改封英国公;左骁卫大将军、楚国公段志玄可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左领军大将军、宿国公程知节可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太仆卿、任国公刘弘基可朗州刺史。改封夔国公;相州都督府长史、鄅国公张亮可澧州刺史。改封郧国公。余官食邑并如故。即令子孙奕叶承袭。

长孙无忌等上言:“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

于是与房玄龄上表说:臣等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惟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逮于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为无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载。今曲为臣等。复此奄荒。欲其优隆。锡之茅社。施于子孙。永贻长世。斯乃大钧播物。毫发并施其生;小人逾分。后世必婴其祸。何者?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此其不可一也。又臣等智效罕施。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遂陟台阶;或顾想披荆。便蒙夜拜。直当今日。犹愧非才。重裂山河。愈彰滥赏。此其不可二也。又且孩童嗣职。义乖师俭之方。任以褰帷。宁无伤锦之弊?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诛夷。陛下深仁。务延其世。翻令剿绝。诚有可哀。此其不可三也。当今圣历钦明。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此道之目。为日滋久。因缘臣等。或有改张。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此其不可四也。在兹一举。为损实多。晓夕深思。忧贯心髓。所以披丹上诉。指事明心。不敢浮辞。同于矫饰。伏愿天泽。谅其愚款。特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

李世民览表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十二年。李世民幸其第。凡是亲族。班赐有差。十六年。册拜司徒。

十七年。令图画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诏书说: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司徒、赵国公无忌。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孝恭。故司空、莱国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征。司空、梁国公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瑀。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弘基。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通。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勣。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或受脤庙堂。辟土方面。重氛载廓。王略遐宣。并契阔屯夷。劬劳师旅。赞景业于草昧。翼淳化于隆平。茂绩殊勋。冠冕列辟;昌言直道。牢笼搢绅。宜酌故实。弘兹令典。可并图画于凌烟阁。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其年。太子.李承乾得罪。李世民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长孙无忌等请李世民所欲。报说:“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李世民告诉晋王说:“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李世民告诉长孙无忌等说:“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李世民尝告诉长孙无忌等说:“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苦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长孙无忌奏言:“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发号施令。事皆利物。《孝经》云‘将顺其美。’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说:“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谀悦。朕今面谈公等得失。以为鉴诫。言之者可以无过。闻之者可以自改。”因目长孙无忌说:“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事朕三十载。遂无一言论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任事。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长;而持论常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诺于朋友。能自补阙。亦何以尚。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十九年。太宗征高丽。令无忌摄侍中。还。无忌固辞师傅之位。优诏听罢太子太师。二十一年。遥领扬州都督。二十三年。太宗疾笃。引无忌及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受遗令辅政。李世民告诉遂良说:“长孙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长孙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

晋王.李治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监修国史。李治尝告诉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长孙无忌对言:“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帝言:“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长孙无忌言:“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时长孙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李治无不优纳之。明年。以旱上疏辞职。李治频降手诏敦喻不许。五年。亲幸无忌第。见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屡言不可。李治乃密遣使赐长孙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长孙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长孙无忌尝厉色折之。李治后又召长孙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告诉说:“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长孙无忌言:“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李治竟不从长孙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皇后以长孙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显庆元年。长孙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长孙无忌以监领功。赐物二千段。封其子润为金城县子。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李治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李治言:“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敬宗言:“房遗爱乳臭儿。与女子谋反。岂得成事?且长孙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长孙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准法破家。”李治泣言:“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言:“汉.文帝汉室明主。薄昭即是帝舅。从代来日。亦有大勋。与长孙无忌不别。于后惟坐杀人。文帝惜国之法。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今长孙无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若比薄昭罪恶。未可同年而语。案诸刑典。合诛五族。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帝竟不亲问长孙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长孙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长孙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上元元年。优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特令长孙无忌孙延主齐献公之祀。长孙无忌从父兄安世。仕王世充。署为内史令。东都平。死于狱中。安世子祥。以长孙皇后近属。累除刑部尚书。坐与长孙无忌通书见杀。

史臣言:士廉才望素高。操秉无玷。保君臣终始之义。为子孙袭继之谋。社稷之臣。功亦隆矣;奖遇之恩。赏亦厚矣。及子真行。手刃其子。何凶忍也?若是积庆之道。不其惑哉!长孙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

其他观点:

真是夸大了长孙无忌的能力……

李世民宠幸长孙无忌不假。毕竟从打天下一直到贞观之治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而且谋划能力非常不错!虽然带兵打仗确实一般。记忆中长孙无忌唯一一次独自领兵是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独自率领1万精兵作为骑兵四面合围的时候!除了个人能力优秀。长孙无忌可是人家李世民的大舅哥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感情有多深还用问吗?

但是你以为这就可以左右李世民的思想吗?你想多了……李世民可是千古一帝。他立储一定要考虑的是李唐的万世基业!一个能臣加宠臣的利益是无法左右唐太宗的!

为什么李世民要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

首先我们早知道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孩子。都属于嫡子。而李承乾因为是嫡长子。所以一开始被立为太子!

因为李承乾和李泰两个人内斗、争夺太子之位。而李世民还因为太宠幸李泰把李承乾还给逼谋反了……

这破事一出。李承乾是彻底凉凉了……。而李泰也没好到哪里去。如果再把李泰立为太子。这不就是鼓励后世的皇子皇孙:皇位是要争的。所以李泰也不能立!另外李泰是建立了自己的班底的。和自己的舅舅不是一个利益集团。所以朝中掌权的大臣们有一些是不会支持李泰的。这个也是一个李泰被废的小因素!

此外李世民心里一直有个大疙瘩。就是玄武门之变。毕竟自己杀了亲哥哥和亲弟弟。李世民要避免后代的骨肉相残。但是李泰这货明显不是一个好东西。他一上台。李承乾肯定过不了。


于是看起来柔弱、仁爱的李治就成为了李世民唯一的继承人!

就凭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深厚情感。皇位肯定要选嫡子!

于是高宗一朝来啦!李治也渐渐地露出了他的真面目……

而离开了李世民的长孙无忌也展现了自己不同寻常的一面……

其他观点: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共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是太子。李治是很难上位的。为什么他最终登上宝座呢?

除了李治自身的“仁孝厚道、明敏刚决”处。与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也是极其重要。

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李世民登基后封其为皇后。长孙无忌一直跟随李世氏打拚江山。此时的他既是唐太宗的重要权臣。也是太子的亲舅舅。

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是放荡不羁;李泰虽然非太子。但是有才气。唐太宗对他较中意。想立他为太子。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

唐太宗晚年时期。李承乾和李泰两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更加惨烈。李泰对李承乾步步紧逼。逼得李承乾企图发动政变保太子之位。这与早年的“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唐太宗犹豫再三。为保诸皇子。最终决定李治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颇有贞观遗风。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6

    长孙,无忌,皇后,刺史,尚书,太子,陛下,都督,司空,贞观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6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被长孙无忌所逼迫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6

    李世民嫡子①、太子.李承乾: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李世民不舍。废为庶人。其后卒于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