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不是骂!是狂赞!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他的主要的成就是散文。其次是他的诗。最后才是他的词。
自从苏东坡以后。词的境界和内容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词开始从红楼玉宇走向广阔的人生。走向社会生活。也逐渐摆脱了原来的那些红粉的、暧昧的味道。词开始真正走进了文人的生活。所以我们能看到。王安石的词。一般是抒发怀古的历史幽情。抒发一种忧患的意识。抒发一种幻灭的意识。这样就让王安石的词。显得境界高远。而不是一般文人的凄凄惨惨戚戚。
王安石一生作词不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存在。王安石有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堪称宋词金陵怀古词中翘楚。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诗人们都喜欢写金陵。而且基本上是咏史或者怀古的形式?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金陵王气的说法。认为金陵城虎踞龙盘。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却发现。金陵却是个悲伤的地方。简直就是王朝的墓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朝古都的说法。
金陵城从三国的东吴开始近40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但最终。这些朝代都是短命的朝代。而是基本是荒淫无耻的朝代。也就是说。金陵承载了太多的悲伤的故事。太多的政治悲剧。太多的历史沧桑。所以。诗人们词人们。一旦到了金陵。就会发怀古之幽情。其实。这种怀古的幽情。并非仅仅是怀古。而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绝对也跳脱不了这个规律。
王安石写道: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下阕才是词的关键部分。他感叹六朝“繁华竞逐”。“城头变幻大王旗”。皆见“门外楼头”。“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相继亡覆。唯见秋草凄碧。听见“六朝遗曲”。词中弥漫着深深的危机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悲恨相续”。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王安石整天忙于国事。眼不停转。没时间写词。偶尔为之。竟成宋代金陵怀古词第一。不禁让人感慨王安石的天纵之才。
作为天纵之才的王安石。不会不明白“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历史规律。但他执拗固执的性格。让他成为知与行完全撕裂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他渴望在激流中勇退。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寻求一种空静彻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执着于拯万民于水火的改革事业而不肯放手。
苏东坡本来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是不大和谐的。王安石是变法派的领袖。司马光是旧党的领袖。而苏东坡处于中立。谁的不对就反对谁。他是蜀党的领袖。但是在个人的交情上。二人却是属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对于这首词。苏东坡绝对是大家赞赏。称赞王安石是野狐精。这并非说王安石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而是说。王安石的这首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状态。
其他观点:
问题:王安石写下名篇《金陵怀古》。却为何被苏轼骂为“野狐精”?
前言
苏轼并不是骂王安石为“野狐精”。而是一种特别的赞赏。这个评价来自于两个故事。一个是苏轼评价王安石的词。一个是评价王安石的词。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古今词话》 一、何为“野狐精”?
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讥讽为:野狐禅。这个故事来自禅宗的一个故事。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师云:\"汝但问。\"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有”野狐精“一说:
‘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尼曰:“变得也。是野狐精!”’
无论是野狐禅还是野狐精。都有”歪门邪道“的意思。
二、苏轼两次说王安石野狐精
1、《桂枝香·金陵怀古》
杨湜的《古今词话》中记载:\"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介甫即王安石。其《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云: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一般认为。王安石这首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所以苏轼惺惺相惜。称之为野狐精。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词以婉约为正宗。因此类似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在当时都属于另类。有几分野狐禅的意思。
2、《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蔡京的儿子蔡绦在《西清诗话》卷中载:
“元佑间。东坡奉祠西太乙。见公旧题:‘杨柳鸣绸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破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注目久之日:‘此老野狐精也。”
这两首诗有点特别。是比较少见的六言绝句: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如果说《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其豪放在柔婉的北宋词中别具一格。所以受到喜欢以诗为词的苏轼赞赏。那么苏轼为什么在见到这首诗的时候又称王安石为野狐精呢?
也许这一次不是由于内容。而是由于形式。因为六言诗还是比较少见。
苏轼见到这两首诗。除了说王安石是野狐精以外。还下和韵诗《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晴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结束语
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上见解不同。但是在文学上却惺惺相惜。苏轼称王安石为野狐禅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戏谑式的赞扬。
《桂枝香·金陵怀古》有可能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还有一种说法是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时。大约在(1076年)之后。而苏轼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于公元1075年。写完之后自己也有些自豪。也有些忐忑。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豪放之词。有可能受到了王安石这首词的影响或者鼓励。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谢谢!苏公不开口。外人都是猜
。如今千年后。更不敢胡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267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金陵,王安石,桂枝,苏轼,东坡,朝代,澄江,太多,因果,幽情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写下名篇《金陵怀古》,却为何被苏轼骂为“野狐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不是骂!是狂赞!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他的主要的成就是散文。其次是他的诗。最后才是他的词。自从苏东坡以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