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原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句话是宋代著名的大詩人苏轼。于(1076年)作太守时作的水调歌头词中一句。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苏轼在密州(现山东诸城)作太守。适逢中秋之夜。苏轼赏月喝酒。由于思念其弟苏辙(字子由)酩酊大醉。写下了这曲水调歌头。原词如下:

\" (序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为了多关心弟弟。放弃了湖光秀美的杭州。来到了山东。可还是难以见面。怀念弟弟加上失意。本来以为是会忧伤低落。会陷于惆怅之情。可是詩词作者豁达洒脱。通过望月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一片联想。神清气爽。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的炽热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说願人们都健康长久。千里共赏明月。整词精美。情深意切。不事雕琢。处处神来之笔。很是耐人回味。

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广被世人所传颂。

谢谢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其他观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的苏轼作为保守派因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等政见不同。要求外放离开京城。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是这一愿望没有实现。苏轼被调到了密州(今诸城市)为太守。1076年的中秋。苏轼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晚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还是学学苏轼吧。旷达一点。乐观一点。不必去刻意回想那些过去的事情。把心中的祝福时时刻刻送给亲人。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做好自己。不让亲人为你操心牵挂。能够时时“千里共婵娟”就是最好的了。

其他观点:

谢邀。很简单啊。看这首词的词牌名和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这首词是弟弟的。兄弟情。不是情侣的。

这句话意思是。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平安安。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是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异曲同工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6:07

    千里,苏轼,大醉,婵娟,水调歌头,明月,中秋,但愿人长久,太守,弟弟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6:07

    没想到大家都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6:07

    这句话是宋代著名的大詩人苏轼。于(1076年)作太守时作的水调歌头词中一句。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苏轼在密州(现山东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