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学法有方法。学好并不难
跟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感觉法律很难学。太多了。法律条文那么多。那么枯燥。没有耐心真的学不好。可回过头来看。其实。学好法律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学好也不难。在此。分享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重在理解。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经典法学理论、法律的制定目的、目标。了解立法意图。然后以一个善良人、正常人的眼光去看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就会感到很轻松。法律是最基础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是对人最起码的要求。而道德对人的要求更高;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的主要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公民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义务不可以放弃。只能履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要理解法律的框架结构、逻辑体系。各法律之间、同一法律内部条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分割的。法学理论指导法律条文的学习。比如。法理学就主要是讲法学原理的。这是总的指导性理论。几乎适用于每个部门法的学习。法理学上讲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等法律适用的原则。就是用来解决法律条文之间相互冲突而不好适用的问题的。法律一经制定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生活。但法律又必须具有稳定性。不能频繁修改。因此。法律在具体适用的时候必须进行解释。关于法律解释。有有权解释(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文理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方法。但法律条文是很多的。死记硬背是根本不行的。也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多思考。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记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经过自己消化吸收。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二。要勤奋。多读多看多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勤奋出天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法律学科。既有理论。又有很多部门法。还有很多法条。不勤奋学习。是不行的。懒惰是不行的。要多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博采众长。书看一遍理解不了。就看五遍或十遍。相信随着看书次数的增加。对于同样的问题。理解就不一样。就会有很大提升。过一段时间。温习一下。就会感觉效果不一样。收获不一样。知识面要广。不能局限于法学领域。否则视野就不够开阔。所谓法之理。在法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法律其实和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做到法律生活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站得高望得远。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勇于参加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前叫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这个考试、这个证书不仅仅是法律行业的一个敲门砖。是将来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艰难、重大考试是一个难得的、重要的全面学习法律的好机会。就算平时理论学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说到底。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一次通过当然最好。如果第一次考不过。那就考第二次。次数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收获就越大。当然。如果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学法律。早一点放弃、另谋出路也未尝不是好的选择。我当时考司法考试。考了两年。第一年距离合格线360分缺了16分。第二年继续考。高出合格分数线35分。感觉通过司法考试。自己提高了很多。也有很多收获。因为司法考试的准备过程真的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看很多书。需要听老师讲课。需要做历年真题等。感觉确实很辛苦、艰苦。但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取得大道真经?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就更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否则在社会上找工作不那么容易。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是一个磨砺的过程。提升的过程。飞跃升华的过程。
第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司法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要在实习、法律工作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理论、条文的理解。法律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在实践中多运用、多思考。那么。相关的法学理论、条文就会印在脑子里。想忘记都很难。就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就能看到某个事实。然后马上就能联想到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从而实现在法律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来回穿梭。
第五。要多写文章。多研究。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自己思考某个法律问题的过程。写文章要想写得好。就需要看很多书、查阅很多资料、法律条文。这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写出来的文章越好。说明下的功夫越多。那么。对于这个法律问题也就基本消化吸收了。今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遇到类似问题。马上就能联想出来。写文章的过程。也是训练自己的文笔、逻辑思维的过程。学得好。不一定能写得好。有人口表能力强。但书面表达能力不强。既要会口头表达。也要会书面表达。
以上就是笔者谈到的几点关于自己学习法律的切身体会。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方法不必相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笔者自己觉得自己脑子比较笨。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平时就只有下苦功了。
作者简介
学法太期。男。1987年出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12年以395分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拥有8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经历。成长道路坎坷。社会阅历丰富。擅长民事案件办理;涉猎广博。除法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象棋、太极、期货等领域都有一定研究。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关于如何学好法律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上过法学院、参加并以400多分的成绩通过司法考试。而且现在也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想做到以下几点。学好法律不难。
第一。搞清楚为什么要学法律?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才能在艰难困苦时坚持下去。当然。法律还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具。
第二。如何学习法律?
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上大学选择法学专业。
另一个就是备考法律资格考试。
第三。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后。还有到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在法律上致良知。
在事上练。也就是到实践中去练习。去办案。在办案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心中充满正义。目光往返于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
用你的良知去判断。用你的法律知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需要你这样的栋梁。加油!有问题可私信我。
祝新年快乐。万事顺意!
其他观点:
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有大一的新同学。更有大四的老同学。其实学习本是一个自我摸索的过程。有的时候最开始跌跌撞撞、不得要领。但如果真心钻研。勤奋精进。很快就有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对此。我想很多努力的同学都深有体会。然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又会因人而异。更会因为学习者投入思考的多少而走向两个极端。比如。有的同学很快感受到了法律的趣味和学有所成的充实。于是如虎添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另一些同学则气馁地慨叹“法学太难太枯燥。我不适合学法律”。这样的同学开窍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大一的民法初学者。如何卓有成效地建立起学习法律的方法和自信。是决定大家走向前者抑或滑向后者的关键。
我们读了这十来年书。即使再无受益。也能至少明白凡事都是有因有果。因此学习任何学问。接触任何新生事物。包括概念、法条、理论。我们只要采用历史的方法把她的出处搞清楚就已经能基本理解她的含义。我上课常提历史。尤其是经济史。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制度创新使其吸纳了众多投资。由更多人分担风险的方式鼓励了贸易的规模。激励了人们追逐财富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使英国终于把圈地运动做到海外。成就了有史以来世界最大的霸主;而我国的宋代极尽富裕繁华。创造了纸币。但本土贸易的简单化和个体化只能造就相对小规模的工商业。国家重农抑商的大政方针和鼓励学文的科考使整个社会呈现自给自足、稳定迟缓的另一番图景。我们学习民法。最应该想明白的就是民法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时代需求创造了怎样的法律制度。又是怎样的时势变化刷新了某个概念的民法表达。例如。“自然人年满十六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是否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互相映证了?年满十六岁。按照正常的求学进程。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具备出身社会的智识和能力。此自然人若果真已经踏入社会并能自食其力。如不赋予其完全行为能力。既不利于本人社会交往。更不利于与他发生民事关系的其他人的交易安全。再例如。我国没有规定时效取得。认为占有他人的物无论时间多长。只要没有合法转让均不承认占有人获得所有权。是否和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追求相互映证了?前因后果理明白了。就不再是背诵记忆那么机械。而是真正依照事物的历史逻辑认识了其本质。则无论其变换成何种题型抑或哪一种现实案例。都能迅速了然于心。找到正确的答案。
无论是模拟法庭。法律戏剧。抑或是现在学院开设的法律诊所。其实都是加深理论学习的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年轻学子现在普遍的学习娱乐化、动漫化的不足。但无论手段多么花哨。抑或大家在做这些热闹的课程时觉得更有趣。好像他们比普通课堂更有意义也罢。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如果没有熟练而通达的“知”。那么“行”必然是虚无且漏洞百出的。而在学生时代造就了谙熟而鲜活的理论水准。轮到你真刀实枪实践时。也不会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累积。知行合一将被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验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36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法律,法律条文,自己的,过程,理论,法学,司法考试,就能,社会,同学
没想到大家都对该如何学好法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学法有方法。学好并不难跟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感觉法律很难学。太多了。法律条文那么多。那么枯燥。没有耐心真的学不好。可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