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威尔·史密斯,也救不了《双子杀手》的票房,李安输了吗?
原创

两个威尔·史密斯,也救不了《双子杀手》的票房,李安输了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无论是在中国人眼里。还是西方人眼里。李安都是一个复杂而亮眼的存在。拥有点金石般的神奇能力。

他的早期作品。有关家庭的三部曲。成功探讨了家庭矛盾。代际冲突。伦理禁忌。文化隔阂等多重深入人心的问题;

而当他执导纯英式小说。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时。竟然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获得了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

从很多方面来看。他都是跨国跨文化跨领域的大师。既能拍摄出像《冰风暴》这样。展现美国20世纪70年代郊区图景的作品;又能拍摄出19世纪60年代。饱受战争摧残的美国南部图像;而《卧虎藏龙》等独特的中式美学元素的应用。意味着他不仅中西通吃。也博古通今。

他擅用东西方哲学。结合儒道佛文化。辅以个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打造了无数电影文学的典范。

但就是这样一位电影大师。遭至了从业生涯的滑铁卢。最新电影《双子杀手》。被评论员们嘲笑说:两个威尔斯密斯。也拯救不了电影的票房

《双子杀手》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使用每秒120帧的超现实速度拍摄。而非传统的每秒40帧;

它努力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并用人类对于衰老和不安全感的恐惧。作为电影的内核。试图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他启用了全球票房保证的明星。威尔斯密斯。努力迎合观众喜好。

但即便如此。北美票房的溃败。让他的尝试之旅。充满了自砸招牌的意味。

因为从任何方面看。这部电影都很难成功。

技术上。虽然李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就算你的电影是用120帧拍摄的。大多数影院的配备。都只有60帧或者40帧。这意味着。他所努力追求的高清。实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依然是失真。甚至是模糊不清。

这就很难说服观众。去积极拥抱3D超高清电影。

尤其是这种拍摄手法。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演员的表演能力时。

而《双子杀手》。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无论是从情节。还是表演。都平淡无奇。老套空洞。威尔斯密斯的爆表演技。根本没有释放出来。

因为120帧拍摄。意味着在拍摄过程中。超高倍数的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这就让演员的一些爆发性表情。也会因为太高清。太放大。而显得矫揉造作。

所以有所克制的表演。才是最保险的做法。但克制意味着。观众的情绪释放没有得到满足。李安作为心灵导演。最擅长的操纵情感的能力。得到了限制。

以至于很多西方评论家。乃至威尔斯密斯的粉丝们认为:像威尔·史密斯这样的真正明星。他的魅力甚至可以提高最庸俗的素材。如果可以的话。一部电影有一个威尔斯密斯。就得到了票房保证。但《双子杀手》有两个威尔·斯密斯。却也拯救了不了电影的平凡。李安用最先进的技术。创造了一个20多岁版本的史密斯。并标榜自己在重新定义动作电影。这些崇高的主张。最大的成就是消弱了史密斯的个人魅力。至少两次。

在电影《双子杀手》中。史密斯饰演的布罗根。是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手。替美国国防部秘密狙杀一些犯罪分子。

在他51岁时。他打算退休。因为长期做杀手。让他身心俱疲。也让他内心深处。充满折磨。

于是电影在一个令人惊艳的开场中开启。他第72起谋杀。也是最后一次谋杀。对象是列车上的一位生物学家。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穿过的瞬间。位于车外遥远距离的他。要瞬间完成狙杀任务。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在他之前的几任狙杀手。都以失败告终。

但布罗根成功了。可是他本人并不满意。因为他原本打算击中脑袋。最后却是击中脖子。他把这视为自己年龄已大。不再充满手感。无法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的证明。

可是。当他退休后。他的老战友秘密告诉他。最后一次击杀的生物学家。根本不是坏人。他被灭口的真正原因是。他曾听命于布罗根的顶顶头上司。克莱·瓦里斯。为他研究和制作克隆人。也就是布罗根可能看了假的档案资料。杀了不该死的人。这让他的良心。深受煎熬。

很快。他发现自己的退休生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被监视了。他和老战友的谈话被秘密监听。老战友也因此被杀害。布罗根这个曾经的战时英雄。开始成为政府的追杀目标。

而被克莱·瓦里斯任命前来狙杀布罗根的人。是一个和他长相相似的21岁男孩。最后这个男孩被证明。是根据布罗根的基因。完美创作的复制品。拥有和他一样的射击天赋。一样的生活习惯。身体体质。也就是说。他是布罗根的翻版。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布罗根。

小布罗根的存在。耗费了李安大量的心思。

如果按照以往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法。人们要么通过化妆。让威尔斯密斯变年轻。来饰演自己年轻的分身。要么通过替身。比如威尔斯密斯的儿子。或者和他五官相似的人。同样通过化妆。打造最大程度的外貌相似性。

但李安却动用了数百名视觉效果的艺术家。开发更高的帧率、更清晰的电脑合成图像。和更精确的投影仪技术。

李安说:当你看得那么清楚的时候。有一些过去的手法不能用。比如克隆人。你光给人化个妆改个发型就叫他年轻三十岁。这个就看不通了。我就要把别的技术带进来。用数码重新创造一个角色。

把威尔·史密斯的脸放大6000倍后。特效团队赶工八个月。才最终制作出年轻版的威尔斯密斯。

这个过程相当的耗费精力。

以至于连李安本人都表示:80%的时候。你不是在和艺术打交道。而是在和障碍打交道。这是如此浪费资源。

不仅如此。还很烧钱。制作经费告急的时候。李安就把自己的薪水压进去。制片公司的利润压进去。用大量的时间。成本。精力。金钱。拼出一个满意的结果。

可是北美上映。却反响平平。在中国。也没有激发大的浪花。

李安本人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三维有着更为值得追求的价值。在二维空间里。电影是墙上的一幅画。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可在三维空间里。你的大脑愿意相信。事物实际就在你的面前。有着自己的形状和运动。

并且三维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细节效果。

比如在两个布罗根的摩托车追逐场景中。你不仅能够看到摩托车的画面。还能看到街道。以及飞翔而过的鸽子身上的羽毛。

而让李安最骄傲的一幕是。当小布罗根发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荒谬时。他崩溃大哭。你能看到他前额湿润。下唇颤抖。

通过三维。仿佛你能触摸主角的体温。体会他的脸红。

李安认为三维创造了入侵感。让观众和电影之间。不再存在安全距离。

但评论家们却认为。无论小威尔斯密斯多么逼真。他都像电影里的复制品。都是一种克隆技术的变相运用。小威尔斯密斯的眼睛里。缺乏震撼人心的眼神。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假人。

这些评论家们认为。水晶般的高度清晰。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扼杀了电影本身逃避现实的传统意义。令人在观看过程中。充满不快和挫折。

从根本意义上。观众看电影时。想要体验的不是逼真。而是带入其中。身临其境。过分的真实。有时会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感。

其实。好莱坞一直很擅长处理艺术和科学的交融性问题。很多成功的案例证实。通过技术。可以更好的为艺术服务。

比如卡梅隆2009年的3D史诗电影《阿凡达》。票房接近28亿美元。而李安自己导演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迹象表明。电影制作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但至此之后。消费者的反响却并不热烈。他们对剧情的粗制滥造感到愤怒。对笨重的眼镜充满抗拒。对额外支付的现金感到不满。

从2009到2019的十年间。3D电影消磨完人们的新鲜感后。一直举步维艰。影院也终止了对三维数字屏幕的投入。而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收获了好评。但是票房并未能持平。很多人以为这将是李安的最后一次尝试。

但三年后。他迅速卷土重来。让人对这个说话温柔的男人。难免印象全变。李安骨子里的执着甚至执拗。开始暴露无遗。

他自己也说:

如果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就收手。他会拥有更好的名声。

我们是豚鼠。对于被试验的豚鼠来说。下场都不会太好。

面对记者。他不止一次的抱怨:一切都比你现在想象的要难。

但是最后。他却表示:我知道自己会被揍。但我会一直努力的。

他坚持认为。不是媒介有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为了全面迈向未来。必须开发新技术。从照明到相机角度。到化妆应用。全方位的技术变革。

他说。3D和快速帧速率的超现实主义。让他能够更好。更清晰。更敏感的研究演员的面部表情。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层次。一层对他们表演之外的探索。

[这不仅仅是一个额外的维度。还似乎是一种不同的心态。我仍在学习过程中。试图找出答案。因为没人能教你——如何在一个更真实。更宏大的媒介中传达一个故事。一个情景?]

他说:老实说。我觉得120帧我现在看习惯。我觉得它是正常的。不是高帧率。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我只是要把它分享给大家看。它没有那么玄。

他认为人们被洗脑。以为电影需要按传统方式完成。电影制作人需要用某种逻辑和视觉语言说话。所以他打算做一件大胆的事情。颠覆人们的想象。展开全新的洗脑。

可是他也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状态。他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他认为多年来人们对3D技术的探索。甚至还没有触及表面。

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他意识到。如果超现实主义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打扰情感共鸣的产生。那么打斗片是不是可以更好呈现他的创意。更好的入侵观众的距离感。产生震撼和震惊。

但现在看来。效果不甚理想。《双子杀手》绝对不是烂片。但也没有触及一部优质电影的核心。它似乎过于流于形式。忽略了更深刻的情感捕捉。

而很多人急于把李安拉下神坛。似乎他过去神奇的魔法。对于观众不再管用。

十年后。他对3D和高帧率的最后探索结果。是如此平淡。人们等着他转头认错。承认自己在走弯路。在做不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毕竟对于电影技术的探索。人们认为《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指环王》的导演杰克逊。比李安更适合。

可李安却将目光投下了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拳王阿里的故事。将再次承载他的技术探索。

他说:很久以来。我一直怀疑。我疯了吗?我看到的东西。只有我看到吗?但我不认为我疯了。3D技术和我之间。就像一个老练的艺术家在看一个婴儿。你必须要让这个孩子长大。

李安对于120帧的痴迷。源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他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更好的讲述这个故事。他以往的哲学方法。扁平的维度。似乎不再管用。于是他首次尝试3D 。希望多一重维度。让这个故事变得更为圆满。

他说:当我进入3D和数字世界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不是我所知道的世界。我必须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所以好奇心真的占据了我。电影已经存在了100年。我们习惯了某些事情。但3D不是对过去的模仿。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它更直接。更投入。

但是3D拍摄遇到了问题。置身相机之后的李安。无法看到主演的表情。抖动太大了。起初他以为是相机的问题。后来意识到。过去的拍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3D的需求。120帧率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帧率可以为3D的多维度。提供更多的分辨率。更多的亮度。清晰度。甚至更多的感觉。

可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3D也好。高帧率也好。都是电影里的点睛之笔。一点点可以让电影更出彩。但大面积采用。则耗时耗力耗钱。绝对的得不偿失。

可倔强的李安不这么认为。他发现了新世界。新方法。新大陆。没有满足。没有物尽其用之前。他不会轻易罢休。

如果遇到了更好的。只是因为自己不会应用。就轻易放弃。只是因为市场没有普及。就假装它不存在。那不是李安的风格。

他说:一步一步地。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我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有了这个。我真的渴望找到一种新的审美。一种新的技巧。一种新的照明方式。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带你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去发现它。

他当然明白自己在本末倒置。在做一件自己既不擅长。又完全没有足够技术支撑的事情。但是他坚信:3D 和高帧率。是将人们带出起居室的关键途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移动设备的普及。家庭影院的兴起。让他们习惯了躺在床上。在私密空间里完成过去在电影院完成的事情。

但李安认为:拜佛的人会去寺庙。因为去寺庙是一种仪式。有着能量释放。灵魂净化的功效。而电影也是如此。

如果他提供一些人们以前从未见过。在家里也无法复制完成的事情。连锁反应将会发生:观众将重返影院。影院将投资数字三维放映技术。财团将重新投资导演拍摄高帧率3D。顶级导演也会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他希望努力的是。改变整个电影世界的格局。让电影永远用一种圣洁的方式。前进的方式。存在下去。

面对外国记者采访时。他苦笑着说:它让我着迷。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压抑的人。我一遍一遍这样做。我想我在表达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对自己不太满意。我感觉到它触动了我的心。我一辈子无法掩盖它。我们在意识世界的工作是压抑潜意识。而潜意识可能是真正的你。

[我也拍了快三十年了。让我兴奋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非常的谦卑。非常的无知。有时候非常无奈。可有时候又非常兴奋。所以我很有兴趣去追求它。]

[看不到就算了。看到的话。我一定想把它弄清楚。]

在观众眼里。李安一直以突破极限著称。他一直在试图走出电影的舒适区。

可是其实他的核心一直没有改变。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的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和自己较量。

在茫茫大海里漂流的少年派。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而51岁的威尔斯密斯。要和年轻版的自己较量。要战胜自己对衰老和不安的恐惧。

战胜自己。才一直是李安核心的人生追求。

在刻板印象中。李安是一个擅长展现电影中。能引起观众共鸣方面的导演。挖掘出深刻普遍性的导演。连《时代周刊》的评论员也表示:李安从不光顾他的角色。他把微妙而沙哑的喜剧和尖锐的社会旁白结合在一起。笑话中充满了真正的痛苦和困惑。所以苦甜的、暂时积极的结尾充满了真正的冲击力。

可这恰恰是李安一直想摆脱的。

他曾说:我当然觉得探索人际关系最自在。每次我觉得我偏离了那个方向。我总会不知怎么地回来。这也是观众们一直以来的感受。我试图摆脱这种感觉。但我做不到。这是我的感受。

他想要走出舒适区。他走了弯路却回到原点。他希望有所突破。这是一个电影创作者。想要摆脱宿命的挣扎。

有人说李安失败了。但是我却觉得。作为创作者。他是成功的。对于一直披星戴月的追梦人而言。只有暂时的失利。没有失败这个说法。更何况电影是他的热爱。你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满足。

李安曾不止一次表示。他永远追求所谓的上帝时刻。或者某种程度上。抓住我们存在本质的电影时刻。

[那个时刻。那个珍贵的上帝时刻。是最艰难的时刻。一切都消失了。你在创造中。你在一个什么都不重要的地方。你很专注。我不知道那是幸福还是满足还是什么。或者是纯粹的肾上腺素。]

[我的很多电影都是关于那个时刻的。]

对于政客而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美德;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只要身体没死。灵魂未消亡。每一秒都应致力于探索。都应用力挖掘自己的极限和可能。

因为创作。就是你人生的热爱所在。人生的全部意义。

李安的合作伙伴詹姆斯·夏慕斯。曾经开玩笑说。李安蹩脚的英语和笨拙的表演。让他很难和投资人们联系交流。但是他迫切的想要成为导演。当他第一次走进纽约的电影公司时。他说:嗨。我是李安。如果我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64岁的李安不是没有想过安享晚年。他说。我曾经不去想它。我试着假装。我花时间和妻子在一起。她可以看出我有点心不在焉。

他和妻子利用空闲时间。去缅因州徒步旅行。但在那里。他从岩石上摔了下来。弄伤了自己。他后来说:工作更安全。

没有工作。他几乎无法生活。

李安说:如果有人投资。我还是想继续拍摄120帧的电影。

他承认自己可能走的太远了。对于人们来说。一时难以适应。电影院也没有合适的设备。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他对好莱坞对新技术的反应。感到吃惊。他们太执着于旧方式的美丽。不想离开天堂。天真无邪。令人沮丧。

他说:我一天大约怀疑三次。但从来没有动摇过。更难的方法是正确的方法。想要找到它一定很难。我不是虐待狂或者别的什么。我只是清晰意识到。我有更多材料可以运用。这很有挑战性。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可以做好。结果会更丰富。

但他乐意成为躺在铁丝网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这样后来人就可以踩着他。插上国旗。但当然。他更乐意一步到位地插上胜利的旗子。

李安的合作伙伴。詹姆斯·夏慕斯也表示:他希望李安坚持的拓展电影。因为电影的历史。总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随着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呆在家里。技术的突破可以重塑观影体验。

詹姆斯说:安总是一个向着更远海岸出发的人。他从小就这样。如果你没有看到他的后脑勺。是因为他在更远的地方移动。

在解释《双子杀手》的一些概念时。李安说:有人和年轻的自己战斗。对我来说。这取决于你如何对待自己。如果你还活着。你会怎么做?将来。你想听听别人的建议。还是过你自己的生活?

在电影的结尾处。他用小威尔斯密斯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人生的一些弯路。我想自己走一遍。

正如他多年前传达的意思一样:我拍了一部女人的电影。我不是女人。我拍了一部同性恋电影。我不是同性恋。我边走边学。

你边走边学吧。李安导演。如果《双子杀手》是你失败的探索。我依然愿意给你99次机会。999次机会。直到有一天你累了。再也走不动了。

因为相比较一场好电影。我更珍视一位好导演!

文 | 小安影评社

其他观点:

几乎是可以这么说:“李安这次确实是失手了!”。这部电影的优势在于动作戏还看得过去。场面还算流畅。但是剧情太老套了。动作戏都补不回来。

克隆人伦理问题讨论的很深入吗?无非还是那一套!父子关系也没有映射的很突出。可以去看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当然。李安导演是一个电影探索者。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一直走在电影技术的前沿。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观赏体验。但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观众似乎不太愿意去尝试这样的改变。这次的双子杀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无论票房怎么样。李安永远是我心中是最伟大的华人导演。感谢他曾经带给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真心希望他能回归拍华语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13:14

    李安,电影,观众,威尔,自己的,的人,他说,导演,都是,布罗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13:14

    没想到大家都对两个威尔·史密斯,也救不了《双子杀手》的票房,李安输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13:14

    无论是在中国人眼里。还是西方人眼里。李安都是一个复杂而亮眼的存在。拥有点金石般的神奇能力。他的早期作品。有关家庭的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