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颠倒后就不押韵了。诗歌是必须要讲究韵律的。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我们先从句式上看。表面上是一问三答。其实是作者三问。童子三答。只是省略了问话的内容。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三问的内容:你师傅哪里去了?我师傅采药去了。到哪里采药的?就在这大山里。你能说出具体的地点吗?不能。这深山。云雾缭绕。看不清。不能确定具体地点。再从作者的心理变化上看。第一答就得知隐者不在。心理上必然有失落感。但作者还想知道有没有见到的可能。所以就问到哪里采药的?童子回答说就在这大山里。这时。作者的希望还没有破灭。因为采药的具体地点。有远有近。若在近地方。就有可能见到。于是就问能不能说出具体地点?当童子无法说出具体地点的时候。作者感到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只能打问号了。见不到的可能性太大了。这才不再问下去。由此可见。若后两句颠倒。就不符合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问和答就不符合实际了。
若再从平仄的角度考虑。上联仄收尾。下联也是仄收尾。若下联上下句颠倒。就变成平收尾了。从上下联平仄的使用角度来看。就有点不妥了。
其他观点:
诗要怎么改?
这首诗可以颠倒。也不可颠倒。这里其实是诗要怎么改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先说不可颠倒
1.落韵
简单的挪移。就不押韵了。去、处在《平水韵》去声【六御】。中。不押韵。
知识点:去、处两个字在平水韵去声【六御】和上声【六语】里都有。意思不一样 。大家不要搞错了。
2.节奏
绝句虽小。亦有起承转合。扬抑顿挫。
松下问童子。一喜一扬。
言师采药去。 一忧一抑。
只在此山中。又喜又扬。
云深不知处。再忧再抑。
节奏是扬、抑、扬、抑。改动以后会破坏节奏。
3.结构 这首诗一句问。三句答。
童子的回答清新自然。逻辑清楚。打乱以后还能表达明白吗?
4.名人名作。自取其辱。
再说可颠倒
1.关于改诗
作品一般都是修改的而成。贾岛更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慨。
有时为了一个字整句话、甚至整首诗都要变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这首诗不为逞能。更不想自取其辱。只是和诗友探讨一下。必须用‘’处‘’这个字作韵、还是保留基本原义的情况下。怎么改诗。改后会是什么结果。
2.怎么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原节奏是扬、抑、扬、抑比如改为:扬、抑、抑、扬。扬、抑之后第三句再下一层。继续抑。然后第四句扬起。如有余味最佳。当然还有其他变化。
一问三答。可以打破看看效果。
3.哪个结果好一些
(1)一问二答三看四想(含问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举目白云深。仙踪竟何处?
扬抑抑抑
(2)一问二三答四动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今日白云深。遥指翠微处。
扬抑抑扬
(3)一问三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今日白云深。应在峰高处。
扬抑抑扬
(4)一问二答 三动作四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遥指白云深。人在白云处。
扬抑抑扬
(5)一问三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莫怪白云深。人在云深处。
扬抑抑扬
(6)一问三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是白云深。无人知何处。
扬抑抑抑
…………
不写了。这些可以说明问题了。可以看出。虽然诗料一样。但是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
贾岛作为‘’苦吟诗人‘’。这些变化的都是他挑剩的。但对初学者而言。做到这一步并没有什么羞愧的。
结语 4S管理
很久以前。风行过‘’4s‘’管理。搞什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其实作诗不也如此?
1.学问好见识多。搞来一堆诗料。
2.根据主题。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
3.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一步好难呀!有些知识不高的人。这个能力强。就能做出比高知好的诗。
这就是‘’饱学士、状元郎。作诗未必胜厨娘‘’。
4.更难了。到了一定层次。作诗就水到渠成。
……胡言乱扯。北阮晒衣。南阮晒褌。自是俗人。聊复尔耳。欢迎留言指正!
@老街味道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08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童子,松下,一问,在此,就不,作者,隐者,山中,押韵,地点
没想到大家都对《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颠倒后就不押韵了。诗歌是必须要讲究韵律的。其他观点:谢谢邀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