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
原创

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军侵华战争整个过程来说。除了苏军参战后关东军被全歼之外。淞沪会战也是同一个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沪会战无论是对国军。还是对日军。都是一场绞肉机似的战役。

国军参战之初。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几个主力师为第一线作战部队。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后并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战场。而是不断补充到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几个师里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几个师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的优势。减少伤亡。所以。到撤离时。这几个师都经历了五六次补充。八十八师孙元良部更是经历了六次补充。

对中日双方军队来说。淞沪会战期间难以忍受的是地形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利用的条件。上海本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无险可守。只能凭借河流之类的屏障对峙。除此之外。因为上海海拔低。又邻海。所以地下水特别浅。挖战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来了。战壕就会成为烂泥。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隐蔽。新兵比较听话一点。几乎是泡在水里战斗。

此外。日军还利用制空权优势。每天以三五架飞机编组。沿着沪宁线和国军阵地来往巡回侦查。发现国军大部队行军。就会召唤战机进行轰炸。或者来回往返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后方兵力到达南京一带。无法利用铁路线前运。伤病员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利用晚上输送兵力。伤病员。做饭。

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不仅中央军基本上普遍被打残。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撤退的时候又是以溃退的形式撤离战场。所以原计划在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也没有能够组织起来。只好由后面上来的川军等部队。在嘉兴等地组织防御。迟滞日军进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队。组织防御。所以。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国军大多数都残破不全。建制紊乱。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了。

其他观点:

自从电影《绝命后卫师》上映后。很多人开始知道了长征中造成中央红军巨大损失的湘江之战。但是。对这场战役的过程和艰难程度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浴血之战。

战前态势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人。虽然沿途红军扩红征召了部分新兵。到达湘江边上时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加上军委纵队也就剩七万人左右。眼前。是国民党布置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当时红军的态势是。后面是中央军周浑元部及粤军的四个师;北面是湘军何健部的四个师(缺一个旅)及四个补充团、三个保安团。湘军后面还有中央军薛岳的五个师;南面是桂系白崇禧指挥的桂军第七军、第十五军以及八个保安团。

当时中央军的如意算盘是驱赶红军进入西南诸省。逼迫地方军阀与红军血拼相互消耗。然后中央军顺势追击。这样既剿灭了红军又平定了西南;当时桂系的态度是阻止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同时阻止中央军进入广西。而且。桂系在南京的卧底也将蒋的图谋密报给了白崇禧。于是。白崇禧向蒋介石发报要撤出全州。防务交给湘军何健。11月22日。蒋复电同意。没等到湘军接防。当天夜里白崇禧就将桂军主力撤出全州、兴安、灌阳。主力部署到兴安以南一百公里的恭城。仅仅在全州留下两个营。兴安、灌阳各留一个团。而湘军在接到蒋介石接防命令后也是一拖再拖。直到27日才进入全州县城(距离红军渡湘江的界首渡口五十公里)。但在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

从11月22日桂军撤离到12月1日桂军占领湘江各渡口。长达9天时间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大开。白崇禧在湘江战役中对红军实行的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策略。桂军内部当时有两种意见。一个是第四天开始出击。预计能截留红军尾部较大部分;另一种意见是等到第五天再出击。能截留少量掉队红军。然而。此时的中央军事上由王明派来的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把持。这两个人一个是年轻的书生。一个是没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又没什么天分只会纸上谈兵的班排长水平的“军事家”。结果是红军行动迟疑不决拖拖拉拉。

当时白崇禧和何健都判断红军主力两三天就能渡过湘江。湘军的目的是将红军往广西赶不让进入湖南。而桂军是想让红军快点离开。但是红军行动的迟缓让桂系以为红军是想滞留广西。于是。27日后湘、桂两军都向红军发起了凶悍的进攻。

战役经过

11月22日。红一军团派遣的侦察队化妆进入全州。发现桂军南撤。25日中午报告给红一军团部。军团长林彪随即向军委发报请示。17时。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27日。一军团占领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宽约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28日凌晨。桂军在湘江东岸的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攻击。湘江之战打响。

觉山铺(脚山铺)狙击战

在湘江之战中。红军有三次著名的狙击战。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是一军团在湘江西岸的脚山铺阻击湘军的战斗;红三军团在湘江西岸的界首和东岸的新圩阻击桂军的狙击战。

红一军团在长征出发时共有19880人。辖红一、红二和红十五师。红一红二师的前身分别是秋收起义毛主席带上井冈山和南昌起义朱德带上井冈山的部队。是红四军的老底子。绝对的红军第一主力。红十五师也称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时有近7000人。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战斗力弱。此时配属红五军团作战。未参加脚山铺狙击战。由于一军团从长征伊始就作为全军的前卫。并未有时间扩招新兵。因此。投入狙击战的红一红二师当在一万人左右。

红四团(叶挺独立团。红军第一主力)在占领界首渡口后。将渡口交给三军团四师。随即赶赴脚山铺增援。28日徬晚。一军团与湘军开始接战。29日。湘军出动16师、63师一个旅和4个补充团向红一军团的阵地发起进攻。湘军的编制是一师三旅六个团。每个师有一万二千人左右。而此时防守的红军只有红二师的三个团和红一师二团共四个团兵力。面对上有飞机轰炸扫射。下有大炮轰击。兵力三倍于己的湘军。红一军团打得英勇顽强。湘军攻了一天未能攻下一个山头。

脚山铺狙击战地形图

30日。湘军又增派62师两个旅、63师一个旅投入战斗。湘军进攻兵力达到20个团五万余人。清晨。原来被留作后卫阻击中央军的红一师主力在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率领下跑步赶到觉山(脚山)铺。投入战斗。由于红军兵力不足。凶狠的湘军采取穿插、迂回战术。逐步割裂红军阵地。战斗中。红五团政委易荡平带领的两个连防守的阵地遭湘军围攻。伤亡殆尽。易荡平身负重伤。不愿被俘开枪自杀。

红四团防守的是阵线最中央位置。此时红四团已经不足千人。团长耿飚正患打摆子身体虚弱。团政委杨成武在指挥战斗时大腿负伤。眼见四团渐渐不支。危急时刻。红二师师长陈光冲到阵地前沿。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一军团退守第二道防线。

当天。林彪给军委“三人团”发去了带有命令口气的电报。要求军委纵队加快速度渡过湘江。

12月1日。湘军继续猛攻。并把攻击重点放在了红一红二师的结合部。结合部被突破后。甚至有一股湘军鬼使神差地冲到一军团指挥所附近。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军团首长差点被抓了俘虏。

中午时分。一军团在林彪指挥下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这一仗是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阻击战。一军团损失在四千余人。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由于红一红二师有坚强的战斗力。林彪及各级指挥员指挥得当。红一军团是各军团中损失最小的。

湘江主要是从湘江西岸进攻。从全州南下的只有桂军两个保安团和少量正规军。因此在12月1日前少共国际师并未遭遇较大战斗。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接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大坪渡浮桥。师部和前锋44团过江后遇到南下的湘军。43、45团渡江西进的道路被截断。于是彭绍辉命令东岸的两团绕道南下改由界首渡江。但是界首渡口也于12月1日失守。于是此二团与红五、红八、红九军团都是从界首以北的凤凰渡过的江。损失也是在那造成的。幸运的是这两个团部分人员竟然奇迹般地渡过了湘江。战后清点人员红十五师还有2700余人。遵义会议后。红十五师撤销。人员编入红一红二师。

有一种说法是一军团在得知43、45团未能过江后。派一支部队冒险返回找到了这两个团。趁天黑把他们带过了湘江。不过这一说法无确切的史料。以前还有一种说法是董振堂曾经找到林彪。希望派出支部队返回帮助接应一下红三十四师。但是此时一军团也已是伤亡惨重。无力派出部队。

界首狙击战

红四师接过红四团界首防务后。在湘江架起了浮桥。界首处于兴安县城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是一座古圩。

红十二团布置在湘江东岸。红十团在湘江西岸界首南面5公里的光华铺布防。红十一团前出到界首西面的石门。彭德怀在距离渡口不到一百米的一个江边祠堂设立了指挥部。

此时。在兴安县的是桂军15军43师的一个团(128团)。在得知红军占领界首后。为防止红军攻克兴安威胁桂林。急忙从平乐调了一个师的兵力(45师133团、135团。43师127团)赶往兴安。

29日晨。桂军轰炸机炸毁了浮桥。当晚红军修复了浮桥。第二天又被敌机炸毁。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战士们将浮桥再次修通。

29日晚。兴安守军127团趁天黑向界首发起进攻。桂军迂回绕过了在光华铺南面布防的红十团三营。进到距离渡口2.5公里的地方与红十团主力发生激战。三营营长张震迅速带部队往回猛打。与十团主力夹击桂军。双方在黑夜中发生激战。混战中桂军两次攻到彭德怀指挥所不足100米地方。

桂军炮兵

清晨。桂军突破十团防线。占领渡口。此事非同小可。沈述清团长亲自带部队反复冲杀。战斗打得极其残酷。终于重新夺回渡口。但是在冲击时中牺牲。沈团长牺牲后。彭德怀令四师参谋长杜中美接任团长。随后。红十团将桂军驱逐到光华铺以南。

30日上午。军委第一纵队开始从界首渡过湘江。而此时桂军增援的韦云淞45师也赶到了兴安。桂军兵力达到了四个团。战至30日中午。光华铺失守。为了夺回光华铺。杜中美急忙组织部队反攻。在冲锋时。杜中美牺牲。团政委杨勇负伤。

为夺回光华铺。彭德怀急令红四师的另外两个团赶来增援红十团。黄昏后。军委第二纵队开始过江。彭德怀指挥红四师全部向光华铺之敌发动反攻。经一夜激战。虽未能夺回光华铺。但是在渡口和光华铺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防线。保证了渡口安全。

就在彭总调兵的同时。桂军一个团悄悄渡过湘江。沿湘江东岸向界首渡口推进。而此时军委第二纵队也刚刚赶到界首附近。如果让桂军这个团继续北进。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彭德怀急令红五师十三团迅速出击。打击东岸桂军。保证渡口东岸安全。

12月1日凌晨1.30分。朱德向全军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根据命令。红三军团红四师、红五师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掩护军委纵队安全。界首只留一个营。

12月1日佛晓。从新圩撤下来的红五师14、15团赶到界首与13团汇合。红五师接替了红四师红十团的防务。清晨。红四、红五师在湘江西岸阻击光华铺之敌。刚刚赶到的红六师(缺十八团)一面组织渡江一面阻击湘江东岸的桂军。

中午。在界首附近的中央红军主力大部过江。其他掩护部队也奉命撤离。而红四师却未接到撤退命令。陷入孤军奋战的危险境地。于是红四师政委黄克诚建议张宗逊组织部队撤退。向西转移。桂军随即占领渡口。

红军渡湘江指挥部

红三军团在长征前约17800人。在界首狙击战中投入的是红四师三个团。桂军投入的是四个团。兵力并未比桂军少多少。但是由于防守的战线较长。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导致正面是我一个团(红十团)面对桂军三至四个团。后红四师全部调入光华铺一线方才稳定了局面。

新圩狙击战

在尾部(东部)新圩方向。红三军团有红五、红六师。兵力一万人左右。面对的是桂军44师的三个团(130、131、132)和45师的一个团(134)。七军24师的三个团主要是用来对付中央军(曾经伏击了中央军。缴了中央军一个连的械)。并未参与攻击。只是在三军团撤退后参与了尾击红军。因此在兵力上红军并未落于下风。

新圩战场

但是由于逐次添兵。导致此处战斗红军始终处于以少打多的状态。同时。由于是在尾部。桂军出于尽快送走的心理。在新圩打的比较凶狠。

新圩在界首以东。距离界首渡口大概七十公里。红三军团先上了红五师(百色起义的红七军)的十四、十五两个团。从28号早上开始打到30号上午。伤亡惨重。师参谋长、14团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牺牲。14团政委、15团团长、政委负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牺牲。彭总不得不用红六师十八团替换下红五师。实际上。红十八团还未到红五师的阵地已经大部分失守。

当天。桂军突破三军团防线。红十八团陷入敌后。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小块。最后全团覆没(基本上是被广西的民团消灭了)。

桂军突破后。44师和24师向在石塘附近的红五师十三团、红六师主力以及红八、红九军团冲击。给这些部队造成第一次重大损失。

中央军在被桂军打了一下后就停止了前进。因而在湘江之战中红军与中央军几乎没发生太大的战斗。

据12月2日军委的一份敌情通报提到:“十三、十四两团。现仅有六百余。十五团尚有四五百人”。扎西整编时红五师缩编为红十三团;红六师除十八团覆灭外。16、17团在石塘、界首与桂军的交战中也受到较大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六师缩编为一个独立团。扎西整编时被撤销。三军团的两场狙击战与一军团在脚山铺的阻击战相比。林彪的指挥水平明显较高。

红三十四师

红五军团长征前有12800人。编有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的后卫。五军团一直承担着与追击的中央军、粤军、湘军作战的艰苦任务。由于军委的失误。红三十四师被调去灌阳枫树脚防守(事实上红三十四师接到命令时枫树脚已经失守)。结果。在桂北的山地中。红三十四师不仅未能接替红六师十八团的防守。反而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

12月1日。军委两次电令红三十四师向西突围。红三十四师尊令执行。但是此时湘江所有渡口已经被湘军和桂军控制。向西渡湘江无异于钻入敌重兵集团中。

12月3日。在前往凤凰渡的途中。红三十四师与桂军遭遇。虽经英勇冲杀。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无法打通前往凤凰渡的通道。战斗中。三十四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吕官印、政委蔡中牺牲。陈树湘师长率部南撤。试图从兴安以南寻找西进道路。但是再次遭到桂军层层阻击。100团政委侯忠辉、101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先后牺牲。

12月4日。再次遭桂军围攻。冲出重围后仅剩400余人。

12月5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再次被包围。陈树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突出重围。沿长征路向回走重返苏区。负责掩护的一百余人在100团团长韩伟带领下坚决阻击。大部牺牲。在子弹打光后。韩伟带领剩下的十几位红军跳了悬崖。有几位跳下后被树枝挡住。散入民间去找寻党组织。韩伟在抗战后回到部队。五五年被授予中将。成为红三十四师唯一幸存的一位团级干部。

陈树湘率剩下的一百多人于12月9日向东进入湖南。12月11日被湘军民团伏击。腹部中弹。余部大部牺牲。少数战士被留在苏区的红军收容。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也基本都牺牲了。

陈树湘重伤后被湖南道县保安团俘获。保安团得知抓住了红军师长。于是抬着陈树湘往县城请功。半道陈树湘苏醒过来。用手伸进腹部伤口。将肠子扯断。壮烈牺牲。保安团竟然残忍地将头砍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凤凰嘴渡口

红八军团长征出发前有10922人。编有第21和第23师(工人师)。这个军团新兵占大多数。战斗力不强。

根据11月25日17时军委下达的命令。红八红九军团成为最靠南的一路纵队。但是在湘桂边界的三峰山遭到桂军和民团阻击。无法按照原定路线向西前进。

最下面的即为红八、九军团行军路线

28日凌晨。接命令改道先向北再向西前进。这样就比其他部队多走了不少路。于是红八军团尾随红九军团继续前进。

30日凌晨。红八军团赶到灌阳县水车地域。遇到红三十四师。由三十四师转来军委电报。要求八军团“火速前进。不惜代价。必争24小时通过湘江”。此处距离湘江还有五十公里左右。

30日下午15时。红十八团还在新圩阻击桂军。而桂军一部已经绕过阻击阵地穿插进来。截断了红八军团的去路。双方发生激烈交火。在红五军团十三师的掩护下。红八军团冲破封锁继续向湘江前进。红十三师随后在红八军团的北面向凤凰嘴渡口前进。

此处为红十三师及红八军团与桂军战斗的地方

这时候。北上的桂军部队越来越多。对红八、红九军团展开侧击。红八军团长周昆命红二十三师负责掩护(二十一师几乎全是新兵)。其余人员跑步向前。一路上。不时有小股桂军渗透进来对红八军团进行袭扰。红八军团边打边走。桂军追兵最近时距离军团部仅数十米。连罗荣桓也掏出手枪参与战斗。

午夜时分。造谣四起。先是说背后有大批追兵卷了上来。继而是说左翼也有大队敌军出现。给这只新兵为主的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正在此时。刚好从侧面赶来的桂军发起袭击。一时间枪炮声大作。八军团一下子全乱了。部队失去控制。黑暗中有四处乱跑的。有乱开枪的。有开小差逃跑的。部队可以说是溃不成军。

12月1日午后。红八军团陆续赶到界首渡口。然而。此时浮桥已经炸毁。三军团撤走。桂军占领了渡口。

红八军团不得已又沿湘江向北前往距离界首十二公里的凤凰渡。等到达时。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九军团正在渡江。红八军团主动担负起掩护任务。

凤凰嘴渡口。少共国际师、红十三师、红九军团、红八军团即是从此处渡过湘江

经过连续激战。又累又饿。赶紧埋锅造饭。饭还未吃完。桂军又追了上来。又赶上敌军飞机过来轰炸扫射。八军团被打得一片混乱。仅少部分渡过湘江。

当晚。八军团收容整理部队。发现二十一师完全垮掉。八军团仅剩战斗兵员六百多人。全军团连挑夫等勤杂人员仅有1200人。博古见到周昆后。竟然要拔枪枪毙他。被朱老总拦下。随后被主席带走。

12月13日。中革军委取消八军团番号。余部编入红五军团。

走在红八军团前面的红九军团也损失惨重。后来。九军团一直执行假扮主力迷惑敌人的行动。故此九军团番号得以保留。1936年朱老总从张国焘那要回九军团转隶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时。九军团(红32军)人员不满两千。抗战时编为359旅718团。后留守延安成为中央警卫团。1945年进军东北。1949年番号是解放军45军135师。

衡宝战役时。在丁盛的带领下深入桂系腹地。引诱白崇禧调重兵妄图围歼。结果反被四野在外围来个反包围。一举歼灭了桂系七军、四十八军主力。算是报了仇。

湘江战役后期战斗

湘江之战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不足三万人。特别是战斗部队损失很大。具体在此战损失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准确数据。估计在三万八千左右。更有的估计损失在五万人。

12月2日。桂军组成追剿军。一直到12月13日中央红军离开广西。期间小战斗无数。大的战斗有两起。

千家寺庙偷袭

12月5日。桂军43师偷袭五军团部所在地千家寺。红五、红八军团仓促应战。红五军团十三师的两个团38团和39团被桂军切断。好在最后突围成功归队。但是也遭受相当损失。丢失十三师军旗。兵员损失两千左右。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被裹挟。到参加西路军时。仅有三千余人。

两河口之战

12月8、9两日。为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浔江。三军团四师与桂军19师在马堤河口激战。

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四师政委黄克诚回忆提及在激战中。我一个排被包围缴械。这也是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唯一一次看到我军一个整排集体被敌人缴械。

与此同时。三军团派出两个团急行军赶到石村河口。于12月9日先敌到达。与桂军24师隔河对峙。

据桂军将领回忆。当时曾有建议趁红军在马堤河口北边兵力空虚之际占领。由于这是一个南北向狭长的山谷。东西都是高山。24师在北面扎住口子。19师在南面兜住底。那么不出几日。三军团就将不战自灭。不过24师师长没有采纳。理由是担心中央军坐收渔人之利。直至红军主力通过后方才攻取。截取红军后续部队四百余人。

中央纵队的行军速度

红军长征时。编有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由于博古、李德不懂军事。把撤退突围当成了搬家。将苏区的印刷机、碾米机等等设备都带上走。甚至连苏区颁发的结婚证存根也一并带上。为此雇佣了五千名挑夫。同时。为了保卫庞大臃肿的军委纵队。一、九军团在左。三、八军团在右。五军团在后。被称为抬轿子。由于军委纵队行动迟缓。严重制约了红军原来引以为傲的机动性。

11月26日。军委纵队行军8公里;

11月27日。军委纵队日行军6公里;

28日。军委纵队走了26公里;

29日。军委纵队行军32公里。

军委纵队之所以行军速度突然提速。有两个原因:

一是毛泽东及其他同志多次建议甩掉这些坛坛罐罐。轻装上阵。但是。博古和李德从公上说是舍不得红军这些年积攒的家业。从私上就是时刻防止毛泽东重新执掌红军。所以对主席的建议置若罔闻。

主席是一位非常讲究组织原则的人。既然中央没同意。他就依然鼓励战士和挑夫们加快速度并保证不丢失一件行李。

第二个是那五千挑夫突然罢挑。要求红军付钱回赣南老家。博古没了办法。只得让叶剑英给挑夫发钱。同时扔掉了一些笨重东西。但是剩下的一些就让红八军团的战士们挑。这样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才得以加快。

过湘江时。剩下的那些行李也几乎损失殆尽。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的通道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坚持。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

在会上。李德依然坚持直接北上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毛主席则提出不能北上。应向西去贵州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黎平的建议。刚好军委作战科获得了敌军在北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组织了重兵等着红军往里钻的口袋阵的情报。面对实情。博古第一次不再对李德言听计从。被迫提出提出表决。从此。毛主席开始了参与红军军事路线的决策。

湘江之战对于红军来说是一场惨败。过湘江后的三万多红军经过在广西境内十来天的损失。到通道转兵时只剩二万余人。此后。经一系列艰苦战斗。到翻越雪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只剩一万五千人左右。草地分兵后。毛主席率中央及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到达陕北时还剩七千余人。

湘江之战的教训是惨痛的。但是此战一个最大的作用是为党和红军最终选定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其他观点: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

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

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

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

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

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

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

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

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01

    湘江,军团,界首,红军,纵队,国军,湘军,军委,渡口,部队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01

    没想到大家都对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01

    在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