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特色。而每个人都不蠢。
康熙身边的一些老人。刻画了三位。分别是魏东亭。王掞。佟国维。
这些人可不是随随便便杵在那里充数的糟老头子。而是大有来头。
康熙的胡子都是花白的。而这几个老头的胡子都是雪白了。所以。当康熙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这些大爷们可能正好是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少年。那么擒鳌拜。灭三藩。平台湾。这些人都是一路风风雨雨和康熙一起扛过来的。像大哥护小弟一样护着康熙。比如魏东亭。佟国维以前都是御前侍卫。和康熙一起摸爬滚打。而王掞更加特殊。他的祖辈是明朝的忠良。文人。到了清朝又代表士大夫阶层继续辅佐清朝的皇帝。如果说康熙和魏东亭。佟国维是兄弟哥们儿一样的情谊。那么和王掞就要更多一份敬重。连自己儿子。未来皇帝的教育都交给他。可见重视。
这些老臣子辅佐康熙。看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了。而是老爷子的尊严。还有帝国江山的长久稳固。他们是随时愿意为了老爷子康熙的面子。还有清帝国的里子牺牲一切的。
还不起钱。魏东亭为了维护康熙的面子。宁愿自杀也不开口。其实钱大多花在了康熙南巡接待。佟国维和康熙唱双簧。自愿退休。而这个王掞。和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大局看得透透的。适当关头。宁愿自污。也要出来帮康熙。
这是一种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忠良。对主子的拳拳之心。就好比猎犬随时可以为了护主牺牲自己。他们关心的已经不是自己的名利。忠诚已经到了忽略自我。超我的程度。
我们都以为王掞是来搞笑的。但是这个老大爷经常的一些举动。已经可以告诉大家。他不简单。
全剧里王师傅一共出现的次数很少。大概五次。这五次。都是把这个人物的大局观。洞察力。胆魄。还有包容展示无疑的。
第一次。给太子送钱。
他是书呆子吗?不是!灵活得很。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查到太子头上。王师傅给太子了一本“花了老臣一辈子心血注解的《大学讲义》”让他从中悟出一点道理。里面其实是帮太子换钱的银票。哪里是什么书呆子。直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然后第二次。第十集。康熙要一废太子。只有王师傅勇敢地站出来提醒康熙——不能废哦!
为什么不能废?因为如果太子没了。八爷党。四爷党。其他人。顷刻就天下大乱。康熙就不要想安度晚年了。
首先。他是说了大实话——不公平!太子被所有人黑。被所有人整。除了个别阿哥。没有人帮太子。
这个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任何人敢挑明的。
其次。他说了。不教而诛——
意思是太子是你自己立起来的。三十年。你用了最好的资源。教育去培养他。最后你把他否定了。也就是把自己否定了。以后你晚年拿什么服人?你这样弄得来人心不服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天下不服你——
这些都不是废话。都是句句诛心的话。王师傅勇敢地提醒康熙。你不要一时冲动。铸下大祸。
果然他说到了康熙心里。康熙真的愁了——
虽然最后君无戏言。他还是没有听王师傅的忠言。毅然废掉了太子。但是过后很快就发现跳出来的八爷了。所以事实证明一废太子就是错的。
接下来。第18集。边疆匪患。康熙需要选大将军王去带兵。八爷党推举已经不被康熙看好的八爷。理由是——
而康熙并不想八爷出来带兵。正在一大群人说得头头是到的时候。王师傅出来花样搅混水。这个算是达到这个角色在本剧中的第一个智商高潮了——
你们不是说八爷不懂兵事也可以带兵吗?那我干脆给你一黑到底。我推荐太子出来带兵。看谁是真的坐朵儿的主帅!
表面上是搞笑无厘头。实际上是在帮康熙解围。给他找理由。找台阶。王师傅话已经甩出来了。如果你康熙同意八爷这个不懂兵事的去带兵。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同意“哀兵必胜”的废太子去带兵?你一碗水端不平嘛。等于也就变向地向朝堂上所有人宣布——废太子带兵是扯淡。八爷带兵。更是扯淡。等于是拿太子去污八阿哥。在他说话之前。人还没出来。话就先来了——
我一个大家都嫌弃的废太子的人来附和你十爷。把你们弄得一样黑。黑死你们。
然后正好就给了康熙话说——
康熙骂的是废太子。其实骂的都是八爷。太子调兵逼宫是假的。但是八爷串联争储君。逼肖国兴算计太子都是真的。
然后最萌的是。王师傅还来了句不要虐待废太子——
这是两个老头在唱双簧。忽忽悠悠就又把八爷的如意算盘打垮了。注意看这时候康熙的表情。不是厌恶王师傅。而是很感动。很隐忍。很难过。他已经理解到王师傅自污的良苦用心了。
这里有一个一秒左右的焦晃老师的表情变化。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不是那种荒唐或者讥讽或者泄愤的表情。而是那种快哭了又要忍着的表情。
再接下来。19集。康熙病了。太医说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但是王师傅马上就悟出来康熙不行了。
这个必须是非常了解康熙的人。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而马上王师傅就告诉四爷。你要继位——
而他不是要巴结四爷。因为他清楚知道。八爷不行。太子不行。只有四爷能够延续大清的江山。
所以。王师傅根本不是一个跟着谁都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国家社稷。百姓福祉。对他来说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换来的。绝不能看见它走邪路。
所以。最后。王师傅必须死。
因为为了四爷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爷抓着。王师傅知道四爷不忍心。于是只有自己下手。
而王刚刚说完这个。下一幕就是他被康熙开缺。
开缺了。就算是撸到底了。王大爷干任何事。都不干任何人的事了。他可以最后一次为皇帝。为江山背锅了。于是立马就赶去赐死郑春华。
而除掉郑春华以后。王师傅自己就是最后的人证了。为了保密。自己也必须以死封口。
而王师傅最后是等到雍正来了才服毒的。他此时的神态。哪里是个昏聩的老人。明明是最精的人。他送给四爷最后的话是。您的路还长。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完。
这是用自己的命。换了四爷的将来。大清的将来。
王师傅这样的人根本不在乎利益。生死。作为标准的文人士大夫。他要的是朝闻道。夕可逝的骨气。虽然命运让他辅佐了太子。而大环境让太子失败。但是最终他自己。却为康熙江山的延续。保举了一个可靠的新君。
所以。他哪里是输了。他其实是大大的赢了。因为为了理想之死。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另外。在康熙朝为康熙牺牲背锅。康熙自然不会亏待他家人。虽然辅太子不成。但是拥立雍正有功。连命都搭进去了。那么雍正即位之后对王师傅的评价。以及对他家人后代的照顾。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师傅是把一盘太子下死的棋下活了。是把一般人不能改变的大势都改变了。哪里是不输不赢。明明是从输到赢。
注:真正历史上的王掞病逝于雍正六年。
其他观点:
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云。智者林立。要说谁才是最老谋深算之人。我想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人来。
但是这么多人中。真正为江山社稷而死的。却寥寥无几。而废太子老师王掞就是其中一个。
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藏着众多疑点。比如明明知道废太子已无希望。偏偏举荐他当大将军王。明明圣旨让他不要参与夺嫡。他偏偏夜闯四爷府……
那么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服毒自尽。又为为什么讲自己的一生。一步棋下赢。一步棋下输。最终是不输不赢呢?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一开始就是以太子胤礽老师的身份出场。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也是一个老顽固。
在他夜访老四胤禛府上时。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这个王掞也是够牛叉的。倒让我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一个镜头。时代是清朝。周星驰奶奶掏出了尚方宝剑。一问。是明朝皇帝赐的。
王掞其实出身名门望族。属太原王氏。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王剪。后来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再后来。王离的儿子逃往琅琊皋虞避祸。随后。整个家族又迁居山西太原。
王掞提到他先祖曾保明武宗。而且是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查了一下王掞的先祖。发现对得上的只有一个叫王锡爵的曾任过太子太保。王掞是王锡爵的曾孙。
只不过王锡爵辅佐的是明朝万历皇帝。曾任过首辅。当年力推抗击日寇侵犯朝鲜。大获全胜。他后来辞官在家。虽万历皇帝多次请他出山。都拒绝。享年77岁。赐谥号文肃。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明武宗确实经历坎坷。曾经诛杀大太监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至于这些战绩有没有王掞祖上的功劳。这一下子就查不出来了。而王锡爵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官居要职。一个经商。一个入南监监生。
所以。我觉得王掞这句话应该是说错了。应该是先祖保明神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王掞在服毒自尽之前。对匆匆赶过来的老四胤禛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显然。他说的第一步棋指的便是辅佐太子胤礽。只不过太子胤礽没有教育好。两度被废。而第二步棋则是押宝老四胤禛。并帮助他除掉了郑春华。确保他能上位。
那么他自尽之时并没有看到老四胤禛上位。为什么他坚定自己下赢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在他押宝老四胤禛之前。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第一件事。书中夹银票送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欠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正在发愁之际。王掞登上门。送来一本《大学讲义》。并表明自己花了一辈子心血。希望他能从中学到点道理。
结果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夹着九千两银票(一张五千两。一张两千两。两张一千两)。一下子就让太子胤礽热泪盈眶。说自己一旦登上皇位。绝不会亏待老师。
而王掞也含着热泪。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我只要你做个好皇帝。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实际上这也是王掞的高明之处。他作为太子老师。不可能不知道太子的经济状况。他自己也讲了。太子花钱大手大脚。一年四万两根本不够。
那么他为什么在太子胤礽花钱的时候不加以阻止。又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给。而采取这种方式给呢?
王掞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对名分看得很清楚。如果一开始阻止太子胤礽。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受到猜忌。也不符合太子一派拉拢人的需要;而且。此举雪中送炭。更容易打动太子胤礽的心。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不至于引起他反感;最后。他是一个文化人。讲究儒雅。把银票夹在书中。用于暗示太子。不至于让太子太没面子。用《大学讲义》来引导太子走上正途。
当然。王掞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没有仔细研究《大学讲义》这本书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刑部冤案。并演化为热河“兵变”。随后被废。
第二件事。朝堂之上抨击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由于太子胤礽被废的消息已经由图里琛传递到京城。太子老师王掞早早就等在城门口。等着康熙帝的车队回京。
康熙帝或许也有愧。途中还拉着王掞坐上了龙辇。希望他后面的朝堂之上不至于太过激动。可惜还是失策了。王掞得知太子胤礽要被废。据理力争: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太子有错。你要教。没有教就直接诛杀。这就是不教而诛!
康熙帝也不傻。朕是没教。是无道昏君。那么你作为太子老师。你怎么不教。你该当何罪?
王掞直接告诉康熙帝。自己已经准备赴死。全府三十多口人都陪葬!
康熙帝也是非常难以处理此事。如果干掉王掞。那么自己就真的是不教而诛了。而如果教育王掞。试图说服他。那么又无从下手。你根本说不过王掞。怎么破?
张廷玉看出了其中的逻辑。也看出来康熙帝要中计。马上阻止:
“难道你想让皇上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就这样康熙帝饶过了王掞。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王掞的儿子看好他。他要自杀了。就治他儿子不孝之罪。王掞自杀就让儿子成为了抗旨不尊。也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不自杀。自己就别扭。自己说的话就得咽回去。确实高明。
第三件事。举荐废太子为大将军王:
很多人理解王掞是死心不改。还不放弃废太子胤礽。还在做垂死挣扎。其实不然!
王掞举荐废太子胤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老八胤禩的人一直在举荐老八胤禩当大将军。整个气氛就僵硬在这里。他此时跳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就是为了恶心老八胤禩。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既然前面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娥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老八胤禩也能胜任。那我就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选。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荒唐之言。
这也算是王掞的制胜法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句话就把十阿哥给瘪回去了。这也算是先期。他送给老四胤禛的神助攻。为后来的投奔做好了铺垫。
王掞是一个聪明人。如果说他第一步棋就走赢了。那么根本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不管他是教育太子胤礽也罢。给他送钱也罢。后来太子复立之后。他的谆谆教导也罢。但凡太子成功即位。他自然也就功成名就。
而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他就已经灰心丧气。这步棋算是走废了。新皇登基。就是自己王家谢幕之时。那么为了弥补这个损失。为了扭转局势。也为了家族的繁荣。他必须得走第二步棋。
实际上这步棋上不了台面。只能私下里进行。那就是暗中观察最可能即位的人选。并在适当时刻投奔门下。
可是。投奔老四胤禛门下说得容易。不拿出点东西来。谁会收你?
所以。当他得知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时。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必须要送一个“投名状”。也就是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
这是一个脏活。只能脏着干。而且干完之后。干活的人也会被除掉。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
所以。他的第三步棋便是自杀。而这步棋是明着的。也就成为了明着下的第二步棋:
他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不得不走这步棋。如果他没死。那么作为知道老四胤禛秘密的人。他不会不懂后果怎样。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他不自杀。他的下场也是坎儿的下场。即使不是坎儿。也是后来邬思道嘴中府上做秘密事的人的下场。
所以。在老四胤禛到达府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家人都遣散了。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人。另一方面也是把家人拜托给老四胤禛了。等于告诉他。这件事只有我王掞一个人知道。家人是无辜的。以后王家的荣华富贵。就拜托了。
由于王掞选择了自杀。而老四胤禛眼睁睁地看着并没有阻拦。实际上“投名状”已经落实。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后。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当。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时。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其他观点:
帮助雍正扫清了救郑春华的事。他和那个隆科多舅舅佟国维都是前半生失败。摊上太子或八爷。后半生或者临死帮着了四爷。这些搞政治的。总要扳回一局才肯瞑目的。他们要面子的情结极其严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184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子,康熙,雍正,的人,都是,王师傅,的是,八爷,不教而诛,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太子师傅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自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特色。而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