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人类的基本行为中许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天性(本能)使然。在这一方面。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伟大的爱情、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等等都无法超越天性(本能)的范畴。
但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的故事。并没有事实上的依据)。
对父母保持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如苍天大海一样的恩德。并且在他们年老体迈、患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回馈、照料。这样的行为只有人类所独有。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是古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最为质朴、也是最具光辉与普世价值的结论:人。都是会老的。除了早夭的与死于非命的人。谁会希望自己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凄苦无依?在冷漠无助中悲惨谢幕、离开人世?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实际上就是善待自我的明天与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再推而广之。能够去关爱别人的父母长辈、善待别人的孩子与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有若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出发点如此。那么应该如何来行孝呢?
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孝悌之人不应该忤逆犯上。应该恭敬顺从——“鲜矣”即强调孝悌之人很少、不应该有“犯上”这样行为。
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如果服从了命令。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如果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荣耀显扬。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如果服从命令。就会表现得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则显得文明而富有修养;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就是孝。对吗?臣子服从君主就是忠贞。是吗?”问了三次。孔子都不回答。
孔子出来后对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儿子服从父亲就是孝。对吗?臣子服从君主就是忠贞。是吗?’一连问了三次。我都没有回答。你怎么看?”
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当然就是孝了;臣子服从君主肯定就是忠贞了。这道理人尽皆知。先生还能说些什么呢?”
孔子说:“你真是个无知之人啊!知道吗?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诤谏之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遭到颠覆;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两个诤谏之臣。那么宗庙就不会被毁灭。父亲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勇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一味顺从父母。怎能说是孝呢?臣子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哪里配得上忠贞二字?弄清楚了什么时候该听从、什么时候不该顺从才可以谈论孝顺与忠贞。”
单从顺从还是违逆的角度来评判孝与不孝、忠与不忠是不科学与严谨的。
西方有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二者表述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真理与仁道之前。没有人是至高无上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都应该一样。都应该依道而行、从义而止。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父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则从之而不犯。否则就该“当仁不让”的。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一切都要依从于“礼”。而不是顺从父母的喜怒与个性。
这才是孝的底线与原则。
其他观点:
论语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里面的有关孝道的名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父母常常教导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果一个不懂的孝敬父母的人。出到外面会不让人看重的。因为别人会认为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去孝敬。又怎么会对老板忠心。对朋友讲义气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当你有一天老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如果自己的子女在身边那该多好呀!因为当父母老去的时候。不管是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料。因为父母老了。在很多方面。行动都不是很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的儿女们多去关心他们了。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每个人都有一个乡愁。每当回到家的时候。第一句话都是:“妈。我回来了。”但随着父母渐渐老去。我们还能叫几次妈?所以啊。我们要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去陪伴一下他们。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释:我们不但要尊敬自家的长辈。也要尊敬别人家的长辈。我们不但要爱抚自家的孩子。也要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尊敬老人。也等于尊敬将来的自己。爱护孩子。就是等将来自己老的时候。还有人喊你一句:“二叔公。”
5.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这个世界需要爱。爱的世界才会有未来。街坊邻居之间相互帮助。多去帮助孤寡老人。多去帮助他人。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6.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注释:曾经的汉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传说汉文帝刘恒每每下朝。都会回去为他的母亲亲尝汤药。足可知孝的意义有多重大。一个孝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的。
这么多年来。我想问一下大家。大家有跟过自己的爸妈说一句:“爸妈。我爱你!”这样的一句话了吗?如果没有。请你们立即行动!勇敢的说出这一句话!
其他观点: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 [5](P430)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5](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6](P475)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5](P171)“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而他又认为 “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P71)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7]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P79)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P79)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P79)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5](P357)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又说:“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四 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P82)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而“孝道”对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经·三才章》里则体现得更为具体。《孝经·三才章》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行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经·孝治章》载:“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P70)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汉代统治者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给多数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汉书·艺文志》载:“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孝经》受到重视。同时将行孝与否作为选吏的依据。行孝者可以被举为“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也屡见不鲜。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为之作注。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
《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三纲。就是一要修明天赋善德。二要治国安民。三要达到以上两项所应当达到的目标。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治国必先齐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们行孝的对象直接指向为君主。《礼记·祭义》则说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
当然。统治者要推行孝道。还需以身作则。广敬博爱。规范天下。“所谓平天下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诸如上述一些宣扬孝道孝行的姿态。
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制订了对“不孝”作出惩罚的法律条文。秦代便继承先秦“惩治不孝”的传统。专有惩罚不孝的规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就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而且更加繁密严厉。
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23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父母,孝道,孝经,孝行,自己的,之本,孝悌,都是,子女
没想到大家都对《论语》六则孝道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道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人类的基本行为中许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天性(本能)使然。在这一方面。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伟大的爱情、